负迁移的成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2022-05-30 06:55储春琴
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负迁移认知学习

储春琴

[摘  要] 新课标引领下的教育理念为终身学习. 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来看,迁移对学生的自我学习与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迁移又是一把“双刃剑”,负迁移会对学习产生明显的消极影响. 文章认为,负迁移的形成主要受学生、教师和教材三个因素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措施:优化认知结构,纠正错误观念;重视思维训练,消除思维定式;发展认知能力,克服负迁移.

[关键词] 负迁移;学习;认知

迁移是指在一种学习中获得的学习经验对另外一种学习产生的影响,其内容包括知识与技能、方法、原理、情感态度与行为规范等,迁移现象贯穿学习的整个过程. 从迁移的影响效果来看,可分为正迁移、零迁移、负迁移三类. 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零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不会产生任何影响;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阻碍或消极影响,导致错误的增加. 为了避免负迁移对学习带来负面影响,本文着重对负迁移的形成原因与应对措施展开分析.

[?]负迁移的成因分析

1. 学生层面

认知心理学提出,有意义的学习是原有认知不断同化新知的过程,原有认知结构制约并规定着学习者的学习进程,当学习者的某个认知环节出现差错或认知结构功能有偏差时,则会产生负迁移.

学生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深刻,表现出概念模糊,对常用定理或公式出现一知半解的情况,就会因缺乏牢固的认知结构,导致新、旧知识间的互相干扰与抑制,出现负迁移的情况. 常见的有:根据乘法分配律m(a+b)=ma+mb,推导出sin(x+y)=sinx+siny;根据(ab)m=ambm,推导出(a+b)3=a3+b3,等等. 这些都是因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深刻,出现的典型的负迁移,从而对学习产生了不良影响.

思维定式也是导致学生产生负迁移的主要因素之一. 学生解决完一道题或一类题后,容易形成一种思维定式,遇到同类问题选择同一种模型解题. 这种习惯定向若利用得好,则能帮助学生形成触类旁通的解题能力;但很多时候这种思维定式会导致消极干扰,从而抑制学习顺利进行. 如在有理数范围内因式分解x2-9,一些学生在用平方差公式解决此题的基础上,用同样的方法去分解2x2-16,却苦苦不得其解,究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思维定式导致了学习负迁移.

2. 教师层面

课堂虽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引导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若教师在引导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则会影响学生的整体学习状态,出现负迁移的情况.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仍存在“重解题、轻概念”的陈旧思想,认为学生只要能解题,就能得分,并以此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 殊不知,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如今的教育教学是以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与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亲历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对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想象能力等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有些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过于呆板,导致学生只会生搬硬套,无法灵活应用所学知识. 如常见的三角函数倍角公式cos2α=cos2α-sin2α=1-2sin2α,如果教师不注重该公式的启发与诱导,则会导致学生计算“已知cos2α,求sinα”时,无法灵活应用该公式.

还有些教师的教学手段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如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对多媒体教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而部分教师却只能中规中矩地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这与学生的学习需求有着较大的偏差,从而出现负迁移的现象.

3. 教材因素

有些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认为高中数学太抽象、难以理解. 与这些学生沟通后发现,这与教材内容抽象有关. 如部分学生进入高一阶段,遇到函数与映射等抽象的概念,再看∈,?,∪,∩等抽象的符号,就丧失了学习的信心.

确实,高中数学教材所呈现的知识的抽象性要远远大于初中数学教材,有些知识的衔接跳跃性较大,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较大的障碍. 如学生在初中阶段所接触的都是平面几何,突然遇到三维空间的立体几何,思维一下就跟不上这个节奏,负迁移随之而生;再如空间位置关系的教学,学生常受初中数学教材中平面几何的影响,根据直线a⊥b,b⊥c,得到类似于a∥b的错误结论.

[?]应对措施

1. 优化认知结构,防止错误观念形成

奥苏泊尔明确提出: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在知识的迁移过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认知结构是学生学习、解决问题、形成数学思维的基础,良好的认知结构是克服负迁移的关键. 从负迁移的成因分析来看,若学生的认知出现偏差,则出现负迁移的概率会大幅度上升. 众所周知,良好的认知结构,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分析、加工信息,还能顺利地整合知识,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针对教材中呈现的一些概念、公式与法则等,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让学生从本质上掌握其内涵,以防止负迁移的发生. 结合负迁移的发生原因,优化认知结构,纠正错误可从以下几点出发:

第一点:类属关系,应用同化性迁移. 如在学生已经建立了与“函数”相关的概念后,再接触指数函数、幂函数、对数函数与三角函数等概念时,就可将这一系列下位概念同化到函数这个上位概念中,建构一个完整的函数概念体系,实现概念的同化性迁移,防止错误概念的形成.

第二点:并列关系,应用顺应性迁移. 当遇到既有一定联系又有一定区别的并列知识点时,可应用顺应性迁移防止错误观念的形成. 如在学生已经接触了椭圆与双曲线后,再学习抛物线的相关知识,因为椭圆和双曲线的概念无法将抛物线的概念融入本身的结构中,因此就需要在此处建构一个上位概念来接纳抛物线的概念,也就是建立圆锥曲线的概念,将这些有着联系与区别的下位概念都吸纳进去,实现顺应性迁移.

第三点:知识重组,避免错误观念形成. 例如遇到用幾何来解决代数的问题,则可引导学生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出发,从知识的来龙去脉着手对知识进行重组,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2. 重视思维训练,消除思维定式

思维定式是形成负迁移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思维的灵活性则是消除这种负迁移的重要方法. 当思维具备一定的灵活性时,学习者就能根据事物的特征、变化规律等,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去突破一些问题.

思维训练的方式有多种,如实践操作、联想、归纳推理、变式训练等,都能有效地消除学生思维定式的形成. 拿联想来说,它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方式,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具有直接影响,当学生进行联想时,可根据一个事物而想到另外一件事物,这些都是避免负迁移情况发生的重要手段.

3. 发展认知能力,克服负迁移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学习者拥有相当的元认知水平,能实现知识多情境的自由迁移. 发展学生的元认知,重点在于揭露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让学生在亲历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并通过对自身思维的分析,充分认识自身思维的特点.

这就要求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与自我评价能力,让学生对自身的思维与学习行为进行客观、合理地评价,以及时发现思维的漏洞,查漏补缺,使得思维变得丰富、流畅.

实践证明,学困生比学优生更容易产生负迁移,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认知水平的差异性. 为了发展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的认知,教师教学设计时,应放低起点,让每个学生都能平稳上升. 同时,教师还可以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与学生多交流,让学生在“亲其师,信其道”中发展自身的认知水平,克服负迁移,提高学习成效.

总之,随着新课程目标的实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需求,而核心素养的提升得益于迁移的应用. 但迁移是一把“双刃剑”,因此教师应警惕负迁移会对教学产生消极与负面影响. 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应用一些教学手段,避免与克服负迁移现象的产生,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负迁移认知学习
汉语负迁移对英语写作的影响及启示
中文母语对日语语序及动词学习的正负迁移
法语第二外语教学中英语的迁移作用分析
试析韩语汉字词对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学习韩语过程中的语言迁移现象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家庭习得环境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