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探析

2022-05-30 10:48:04袁辰霞
大学·课外阅读 2022年8期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北京冬奥会是国之大事、世界盛事,也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契机,两者任务契合、时效契合、主体契合、对象契合。充分挖掘和展现北京冬奥会体现的精神元素,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与时俱进、贴近学生的内容支撑,研究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意蕴,有利于进一步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党爱国情怀,提升思想道德素养,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体教育过程中,需要注意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教师与学生全员参与、线下与线上协同育人,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时效性。

关键词:北京冬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4-0011-04

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北京冬奥会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冠肺炎疫情叠加之时举办,为全世界奉献了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也为推动全球战胜疫情、共克时艰、团结合作发挥了重要且独特的作用,展现了中国发展的辉煌成就和昂扬奋发的民族精神。高校需要充分挖掘和运用北京冬奥会相关的教育素材与思想价值,以丰富、灵活的表达方式加以呈现,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北京冬奥会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契机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的“生命线”,需要与现实紧密结合,与时代同频共振。北京冬奥会是国之大事、世界盛事,以此为切入点研究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适合大学生特点,又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一)任务契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北京冬奥会向世界集中展示了中国文化、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和中国格局,促进了国家发展,振奋了民族精神,也向世界发出呼吁和平与团结的明确信息,增强了世界信心,为高校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四个正确认识”提供了重要的教育契机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二)时效契合

一方面是传递的时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手段需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改进;另一方面是接受的时效性,及时将思想政治教育同大学生所看到、所经历的社会实际相联系,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更容易理解、认同和接受,并最终形成自己正确的信仰。北京冬奥会是我国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高校必须及时把握这一重要契机,因势利导,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三)主体契合

本届冬奥会有近3000名运动员参赛,各代表团平均年龄多为20几岁,中国代表团运动员平均25.2岁;开闭幕式演员95%以上是青少年,两名“00后”担任最后一棒火炬手;1.8万余名赛事志愿者中35岁以下青年占94%;为冬奥保驾护航的“航天青年突击队”平均年龄32岁……北京冬奥会闪耀着青春朝气,洋溢着青春力量。充分挖掘北京冬奥的教育素材,结合时代责任与青年使命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用青年人的故事教育青年人,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四)对象契合

北京冬奥会是高水平体育盛会,冰雪运动特有的速度与激情,对青年大学生具有强烈吸引力;北京冬奥会突出科技、智慧、绿色、节俭等特色,各种智能黑科技、绿色新创意、运营新理念,引起求知欲旺盛的大学生的广泛关注;北京冬奥会是一场文化盛宴,中国文化与奥运文化和合共生,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美美与共,赛场内外的国风元素成为青年学生喜爱的潮流时尚。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实例入手,找准契合点、燃爆兴奋点、升华结合点,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北京冬奥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充分展现北京冬奥体现的精神元素,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与时俱进、贴近學生的内容支撑,研究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意蕴,有利于进一步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党爱国情怀,提升思想道德素养,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一)“史无前例”的北京冬奥,为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供了生动诠释

北京冬奥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首次在中国如期举办的全球综合性体育盛会,在冬奥史上设项和产生金牌最多、观众最多、数字媒体平台参与度最高、节能与清洁能源车辆比例最高,奥运史上首次100%使用绿色清洁电能、首次大规模使用当今最环保的二氧化碳制冰技术、首次实现5G全覆盖、全球首次规模化应用8K技术进行直播报道……北京冬奥会取得圆满成功,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充分体现了我国党的领导、举国体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将这种优势通过具体数据和事实,完整、翔实、客观地传达给学生,有利于教育引导学生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一盘大棋”的北京冬奥,为教育引导大学生厚植爱党情怀提供了载体抓手

冬奥筹办是“一盘大棋”,落子不只在竞技场,这项系统工程在筹办之初即列出了一份涵盖51个业务领域、分解为3000余项里程碑任务的工作总清单。从2017年到2022年,5年之内习近平总书记5次考察指导北京冬奥筹办工作,按照总书记“集各方之智,聚各界之力,形成做好筹办工作强大合力”的要求,在各地方、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12个竞赛场馆全部提前完工,3个冬奥村如期交付使用,京张高铁、京礼高速全线通车,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全面进展,赛时疫情防控和安全保障万无一失……北京冬奥会再一次用事实证明,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就能把全党牢固凝聚起来,进而把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起来,形成万众一心、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

2015年申办冬奥成功时,109个冬奥小项中的1/3在我国尚属空白,而本次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完成“全项目参赛”;中国提前实现“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改变了世界冰雪运动版图。习近平总书记感慨:“通过筹办冬奥,不仅把冰雪运动的竞技水平追上去了,冰雪运动的普及推广也追上去了,体育运动的质和量都提高了。从体育强国到健康中国,人民的健康、人民的体质、人民的幸福,都是一脉相承的。这是全面小康、全面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它的意义,小中见大。”[1]坚持人民至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始终是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通过这些实例激发大学生进一步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坚定不移跟党走。

(三)“团结一心”的北京冬奥,为教育引导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多彩案例

北京冬奥有很多感人画面:新疆温泉县牧民高举国旗“策马踏雪”,为中国国家越野滑雪队壮行,车内冬奥健儿高唱《我和我的祖国》;开幕式上,各行各业功勋楷模和56个民族的代表手手相传国旗,全场合唱国歌,护旗士兵热泪滑落脸颊;中国健儿夺取奖牌时全民骄傲,全网沸腾……全国人民的支持成就了北京冬奥,北京冬奥也让全国人民共享荣光。国际奥委会将奥林匹克杯授予全体中国人民,再一次印证了“团结就是力量”的真理。要以这些学生亲身经历、有丰富情感体验的案例,教育引导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认同,自觉维护祖国统一,以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加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四)“独一无二”的北京冬奥,为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丰富资源

北京冬奥给奥林匹克打上鲜明的中国印记:创作灵感来自篆刻艺术汉印的体育图标,以寓示吉祥的祥云纹样打底的火炬“飞扬”,源于西汉长信宫灯的冬奥火种灯,开幕式“二十四节气倒计时”,闭幕式“折柳送别”……要善用这些北京冬奥特有的中国文化元素,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教育引导学生在北京冬奥这一具体情境中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思想精华,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信心,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

(五)“精彩纷呈”的北京冬奥,为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提供了有效途径

北京冬奥建设者靠自主创新蹚出一条条新路:“雪如意”将历史与现代、科技与体育、人文与自然完美融合;“冰丝带”破解高钒密闭索国产化瓶颈,填补国内首个大吨位、大面积的超大跨度单层正交索网同步张拉技术空白;一系列冰雪运动高端器材和设备通过自主科研攻关突破多项“卡脖子”技术,实现自主设计、自主制造;颌面创伤综合防治诊疗车实现一站式医疗保障……要以这些富有说服力、感召力的典型材料,激励大学生自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勇于创新, “深刻理解把握时代潮流和国家需要,敢为人先、敢于突破,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2]。

(六)“元气满满”的北京冬奥,为教育引导大学生志存高远、勇于奋斗提供了鲜活素材

北京冬奥会成为世界各地体育健儿创造历史、实现梦想的舞台,共有29个国家和地区获得奖牌,2项世界纪录、17项奥运会纪录先后被打破。亚历山大·博利舒诺夫成为史上首位在单届冬奥会上获得5枚奖牌的男子越野滑雪選手,平昌冬奥会后不幸确诊癌症的加拿大单板滑雪选手帕罗特“王者归来”,挑战阿克塞尔四周跳的日本花样滑冰传奇人物羽生结弦无怨无悔[3]。还有一鸣惊人的苏翊鸣,首秀爆红的谷爱凌,为中国夺得首金的男子速滑队……中国代表团突破中国历史奖牌、名次纪录,用出色表现书写了中国冰雪运动全新的奋斗故事,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国主义精神。要用这些鲜活的例子,激励大学生不畏艰难、勇于拼搏、敢于争先、超越自我、团结合作、志存高远,把“青春梦”融入“中国梦”,在奋斗中激扬青春。

(七)“一起向未来”的北京冬奥,为培养大学生国际视野提供了认知平台

北京冬奥会是奥林匹克格言加入“更团结”之后举办的首个冬奥会,91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前来参赛,一些国家首次派团参加冬奥会,近70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约170位官方代表出席盛会。从开幕式“大雪花”圣火台到闭幕式“天下一家”烟火,从赛事的精细组织到奥运村的暖心服务,从安全的比赛环境到高效的防疫举措,中国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担当,让世界感受到来自中国的善意和温暖,传达出呼吁世界各国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和共同见证的守望相助、团结合作的北京冬奥,教育引导大学生继承、弘扬中华文明协和万邦、和而不同的优秀传统文化,树立世界眼光,开阔国际视野,向世界传递“一起向未来”的人类梦想。

三、发挥北京冬奥会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践路径

高校上好北京冬奥会这堂思政大课,充分发挥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需要加快构建和有效优化多方联动的大思政格局。

(一)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

一方面,通过北京冬奥会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将其放入历史框架中解读。冬奥梦交汇中国梦,国运兴则体育兴。1932年东北大学学生刘长春只身参奥,中国人的奥运之路始于山河飘零、国破家亡之时;1980年中国首次出席冬奥会,与新中国绝大多数事业一样,在筚路蓝缕中艰难起步;1992年中国实现冬奥奖牌“零的突破”;2002年获得冬奥第一枚金牌;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夏奥会;2022年北京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座“双奥之城”,中国名列冬奥奖牌榜第三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将中国奥运史与中华文明史、近代奋斗史、新中国建设史、改革开放实践史相结合,教育引导学生探寻民族基因,分析成功原因,坚定理想信念。

另一方面,发挥北京冬奥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需要明晰时代使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核心要义就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将北京冬奥会的时代内涵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学生自觉做到“两个维护”,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新时代是追梦者的时代,也是广大青少年成就梦想的时代。希望你们心系祖国,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在奋斗中创造精彩人生,为祖国和人民贡献青春和力量。”[4]

(二)教师与学生全员参与

教师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专业背景和理论优势,挖掘和研究北京冬奥会蕴含的宝贵精神财富,深入浅出地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切实做好“北京冬奥”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专业课教师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北京冬奥对促进我国体育、经济、科技、交通、环保、医疗、文化、外交等各方面事业发展的巨大作用,选取与专业课程知识点相结合的冬奥素材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融为一体;辅导员处在学生工作第一线,要根据学生特点和个性化需求,精确判定、精准供给,找准北京冬奥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点,并将其融入谈心谈话、深度辅导、主题班会等日常工作中。

学生方面,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作用,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组织北京冬奥相关的各具特色的自我教育活动;发挥北京冬奥大学生志愿者的作用,总结其冬奥工作、先进事迹和体验感受,通过身边人、身边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三)线下与线上协同育人

线下教育方面,一是组织座谈交流、专题讲座、先进事迹报告会等主题教育活动,就大学生关注的北京冬奥热点话题、重点问题开展讲座和讨论,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知识普及、问题答疑解惑和思想价值引领;二是组织开展体验式教育活动,如冬奥场馆参观、冰雪项目体验、观看专题纪录片、制作北京冬奥相关文艺作品、开展征文演讲比赛等,使北京冬奥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立体、鲜活,提高吸引力[5]。

线上教育方面,科学规划、有效组织、积极推进线上教育,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依托学校新闻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网上学生社区等线上平台开展长期、广泛的宣传教育,制作北京冬奥思想政治教育微课,推送北京冬奥相关宣传报道和教育活动内容等,加强网络舆论的思想引领,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动权。

参考文献:

[1] 杜尚泽,郑轶,张晓松. 历史会镌刻下这一笔——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冬奥筹备工作[N]. 光明日报,2022-01-07(03).

[2] 让青春在奉献中焕发绚丽光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综述[N]. 人民日报,2021-05-04(01).

[3] 孔祥鑫,王恒志,王沁鸥,等. 非凡的冰雪盛会 精彩的中国答卷[EB/OL].(2022-02-21). https://m.gmw.cn/baijia/2022-02/21/ 35531294.html.

[4] 习近平回信勉励中国冰雪健儿“在奋斗中创造精彩人生,为祖国和人民贡献青春和力量”[EB/OL].(2022-02-24).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5638615639876718&wfr=spider&for=pc.

[5] 王若男. 大学生思政教育与红色文化的有效融合[J]. 遼宁高职学报,2022,24(01):99-102.

(荐稿人:钟进文,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

作者简介:袁辰霞(1976—),女,博士,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机遇
考试周刊(2016年96期)2016-12-22 23:38:44
开展高校共青团校外思想政治教育大课堂的几点思考
亚太教育(2016年35期)2016-12-21 20:35:04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研究
东方教育(2016年3期)2016-12-14 22:23:59
微博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
亚太教育(2016年31期)2016-12-12 07:59:19
论评价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的作用
青年时代(2016年28期)2016-12-08 17:15:13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途径
青年时代(2016年28期)2016-12-08 15:19:50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考试周刊(2016年92期)2016-12-08 01:42:1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沟通问题探析
考试周刊(2016年90期)2016-12-01 22:13:53
团体动力学视域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课堂教学初探
价值工程(2016年29期)2016-11-14 02:56:44
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1:5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