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大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培养

2022-05-30 10:48徐伟红
大学·课外阅读 2022年8期
关键词:困境培养大学生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共同利益观”“共同责任观”“共同治理观”的价值导向,有助于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及担当意识。针对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形式僵化与互动简单,因材施教與覆盖面的局限性等问题,高校要贴近大学生,摸索出更多的互动方式,拓宽教育活动范围,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加强培养大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人类命运同共同体意识;困境;培养;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4-0056-04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以中国自身发展引领人类进步的国家话语意识的深刻表达[1],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更加证实了其提出的正确性,“放眼全世界人类抗击疫情的艰难性与曲折性,没有任何国家、组织或者个人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2]。截至2021年3月,中国已向150多个国家和13个国际组织提供抗疫援助,为34个国家派出36支医疗专家组,加入了“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向80个国家和3个国际组织提供疫苗援助[3]。在此背景下,向大学生宣传好中国抗击疫情情况,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培养迫在眉睫。学术界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就如何让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学生头脑”展开研究,但是从国家培养人才大局出发,高校如何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研究较少,本文拟对此进行研究。

一、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养的意义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已不再抽象,而是关于人类自身命运、安全和未来的必然要求。对大学生而言更是如此,对大学生进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共同利益观” “共同责任观” “共同治理观”的价值导向

“发展不平衡是当今世界最大的不平衡”[4],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还未结束,各国经济进入下行期,环境问题、战争问题层出不穷,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遵循的“共同利益观”“共同责任观”“共同治理观”正是解决这些危机的良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遵循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超越现行资本逻辑主导下全球治理体系的剥削本质,在此基础上探索一条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之路”[5],它是立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在当今中国所处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昭示着“共同利益观”“共同责任观”“共同治理观”的价值导向必然在世界发展过程中实现。

对大学生进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培养,既适应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是把大学生培养成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需要,又能使大学生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创新性和模范作用,使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接“地气”,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和文化的自信。

(二)有助于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简单的校内教育,还受许多其他因素,如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以及国际因素等的影响。当前国内外很多敌对势力妄图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大学生更是他们“演变”的对象,因而要让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仰和爱国主义信念,就必须要让大学生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政府的担当以及中国人民的伟大。2013年9月和10月,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引起世界多国的积极响应,既为周边国家解决了很多就业问题,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巨大贡献。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思想,彰显了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思想的宽阔视野和人类担当,充实了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时代主题,是爱国主义思想鲜活的实践模式”[6]。

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各地的肆虐让各国和各地区政府都认识到要最大程度降低疫情风险就必须加强合作。中国以实际行动积极援助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他们加强医疗救助,充分实践“一带一路”合作机制,为国际社会提供各类医疗人才和医疗技术援助。

同时,我国还大力促进物资生产,尽力向各国或各地区提供医药原材料和防疫物资等,积极同联合国与世界卫生组织等进行合作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些既可以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现实案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又可以厚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中国自古就有“达则兼济天下”“为天下谋太平”之说,对大学生进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国对其他国家的医疗援助和抗疫经验的提供为维护人类的共同发展所作的贡献有目共睹,充分体现了中国的责任担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世界各国的一致行动,也是全球青年的共同担当”[7],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应胸怀天下、勇于担当,在自身发展、国家发展以及世界发展中承担更大的责任。当前全球化遭遇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民粹主义等逆流盛行,导致矛盾激化,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的方案体现了中国的责任感,培养大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二、大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养面临的挑战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大学生不但要关注自身和中国,而且还要有世界意识,要关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的话语权开始提升,开始为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努力,但当前还面临许多挑战。

(一)趣味教学困境:形式僵化与互动简单

“趣味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体性”[8],对大学生进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培养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趣味教育对大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养亦是必要的。

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形式僵化,究其原因,其一是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等均侧重于理论性,大学生难于理解,“填鸭式”或“灌输式”教学使得课堂沉闷,师生缺乏互动,学生难以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其二是教学方式过于注重课堂授课方式,内容宽泛,极少针对国际局势以及具体事件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相结合进行针对性讲授。其三是教学案例陈旧、乏味,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00后”大学生生活在多元、开放、错综复杂的社会,教师未抓住这一时代特性,教学案例陈旧、乏味,不可避免地导致大学生在课堂上难以集中注意力,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培养效果不佳。

(二)教育活动窄化困境:因材施教与覆盖面局限

教育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主要任务。在培养大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00后”大学生的特点和中国的国情制定教育目标,高校领导和教师都是大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养的主体,但是他们并没有科学展开相关教育活动。

其一是他们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工作机制,导致各教育部门无法形成协同机制。其二是他们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政府的事情,与自身和大学生无关,导致教师和大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养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其三是他们在案例选择、邀请嘉宾以及培养形式等方面都体现出迎合大学生满足视觉、听觉、感觉和知觉的趋势,虽然这会吸引大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兴趣,但过于追求娱乐化,反而喧宾夺主。其四是教师培养方式脱离现实,照本宣科,无法做到因材施教。

(三)教育成果虚化困境:方式单一与自主意识缺乏

科学研究表明,有意识、有目的地接受教育,教育成果才更为显著。大学生是接受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主体,他们易受政治观念、个人发展潜力、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影响,“我们通常认为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主观能动性越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越强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能够在新时期对国体、政党高度认同,能够在学习和受教育的过程中产生情感的共鸣,往往更能收获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9],但是当前大学生由于认知有限,学习缺乏主动性。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大学生接触国际社会的机会越来越多,面对国际上各种因素以及由此产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变化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大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影响到大学生学习和实践的主动性。另外,许多高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养平台单一,基本都是在教室中听课,缺少网络视频平台,不能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缺乏灵活性和时效性,不能及时互动,方式单一。

三、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养的策略

高校既要认真分析培养大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的需求,努力获得大学生的认可,牢牢把握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又要遵守法律规章,倾听大学生声音,及时调整培养思路。

(一)注重趣味教学:灵活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增强师生互动

首先,教师要灵活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教学语言要风趣幽默。如教师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形式,在讲解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案例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知识时多用网络流行语和俗语等,也可适当地采用身体语言进行展现。

其次,在上课前教师要多了解时事政治和社会热点,寻找趣味性的教学资料以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案例、人类命运共同体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二者有机结合,阐述给学生听,也可播放关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案例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素材的相关趣味视频,引起大学生的关注和共鸣。既让大学生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逻辑和意义,又可以借此讲清楚中国和世界面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重困境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

最后,要增强师生互动。一方面,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分成几部分,让各个小组进行研究,并把研究成果在课堂上进行汇报。教师在大学生汇报后进行评价,与他们交换彼此的看法。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多组织学生进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如可让学生分成几组,分别扮演各国、联合国以及联合国的各个组织,就环境保护问题和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处理进行探讨和辩论。

(二)拓宽教育活动范围:增加教育活动的覆盖面,做到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的大学生进行分层培养,以各国在处置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政策、行为和结果为例,结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关理论进行教学。

其一是高校的各部门工作人员应认识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并不只是外交部的事情,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并组织各相关机制形成协同机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强教育活动的覆盖面。

其二是要组建对大学生进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培养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提升教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培养综合素养。“教师的知识储备、政治素养、人格魅力、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渐渐成为教育活动的决定性因素,这些因素不仅可以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进行教育,还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向着良性循环、持续渐进的方向前进”[9],教师要培养自身的专业性,要有丰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知识和关于新型冠状病毒防护的知识储备,才能提升学生培养效果。

其三是通过建立网站、官方微博帐号、微信公众号等方式,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兴趣和爱好,组织有利于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校园文化活动,结合各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案例引导大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其四是要加强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在案例选择方面不能一味迎合大学生娱乐化的喜好,而是要结合现实进行培养,如以各国在处置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情况为例,让大学生深刻体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围绕大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养寓教于乐的需求及责任担当需求,高校应整合自身资源,带动视频平台和网络课堂,提高培养形式的灵活性,从专业性和规范性的角度督促大学生加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理解。高校视频应遵守平台规则,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线上线下要执行一套标准。在培养过程中,高校要强化社会责任和國家责任,让大学生不忘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寻找自我与国家、社会、世界的联系,寻求自身的价值,从而推动大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认可与认同。

(三)教育成果提质增值:丰富成果形式,增强大学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教师要努力对自身教育成果提质增值,既要丰富对大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养的教学成果形式,也要丰富其研究成果形式。

其一是教师要提高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养的教学质量,用短视频、微电影的方式向大学生展示,让大学生“学有所获”。短视频和微电影既能起到宣传防疫的作用,让大学生懂得正是在灾难面前有无数人的无私奉献才能取得抗疫成效,又能让大学生认识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教师要充分利用此特点,培养大学生合作共赢、共生共荣意识。让大学生意识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单从某一地区、某一国家进行防御是不够的,要形成“抗疫共同体”才能进行有效抗疫。

其二是教师要把自身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教学研究成果通过画展、演讲、学术报告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让大学生感到“学有所得”。

四、结语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对大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培养,既有利于引导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导向,也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更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感。教师要把中国抗击疫情故事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关理论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既要注重教学的趣味性,又要拓宽教育活动范围,注重丰富教育成果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大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孟维杰. “后疫情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心理学思考[J].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01):82-87.

[2]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7: 58-59.

[3] 龚鸣. “中国经验助力全球人道主义事业发展”——访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中国事务特使白良[N]. 人民日报,2021-04-11(03).

[4]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33+460+493.

[5] 赵英红.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意蕴[J]. 人民论坛,2021(05):55-57.

[6] 张小枝,王泽应. 中华爱国主义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价值支撑[J]. 倫理学研究,2019(03):11-15.

[7] 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九届青年论坛在巴黎开幕贺词[N]. 人民日报,2015-10-27.

[8] 陈博. 趣味教育与大学语文教学[J]. 语文学刊,2010(11):134-135.

[9] 高欣,郭燕斌. 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培养中的实效性分析[J]. 人才资源开发,2020(02):45-46.

(荐稿人:夏永华,湖南理工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

基金项目:湖南省2018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课题“大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培养研究”(课题编号:18C0644)。

作者简介:徐伟红(1977—),女,博士,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困境培养大学生
困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