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融通”视角的事理性说明文阅读教学

2022-05-30 02:14:48佘晓芹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事理融通说明文

佘晓芹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在八年级下册设计了一个事理说明文单元。与事物说明文相比,事理说明文是较为复杂的说明文。目前,部分教师的教学中主要存在教学目标失准、迷茫,教学内容杂乱、细碎,教学方式机械、单一等问题。融通,即融会通达而无滞碍,融合畅通,融合通达。明宋濂《白云稿序》:“经乃圣人所定,实犹天然日月星辰之昭布,山川草木之森列,莫不系焉,覆焉,皆一气周流而融通之。”本文以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一课为例,基于“融通”视角,谈谈对事理性说明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一、教育教学目标的融合通达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德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只是没有目的的手段;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失去了手段和目的。”学科育德应以知识建构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无痕有效地渗透。教育教学目标的融合通达,即以语文课堂为径,实现“文”的传扬和“道”的传承;以“文”为介,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笔者首先布置学生结合导学案,从文中筛选信息,独立绘制思维导图,然后小组合作,汇报展示。

小组代表展示:大家请看课文的第2小节“例如,在1986年1月……”,最后,得出的结论在文章最后一小节,“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

生(主动):在“泛大陆”形成时,我想补充一点,板块将所有大陆汇聚到一起。

师:刚才展示的同学说到的“恐龙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还要留下吗?为什么既要讲到“泛大陆”,又必须把恐龙的去向也概括进思维导图呢?

师:原文中有一句话提示了作者的推理思路,找找看。大陆的信息要和恐龙的信息——

生(齐声):联系。

师:对,联系起来看。浏览课文,从文中筛选信息,找到作者怎么表达的。

生:我找到第4小节这句话“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

师:很好。所以,同学们有新的发现吗?

生(议论纷纷):在“泛大陆”形成时和“泛大陆”分裂时这两个重要时间点,我们后面填的信息,一方面要考虑大陆的情况,另一方面要考虑恐龙的情况。

生(主动):我有一处更正的。我觉得他们的结论有问题。我认为结论是“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这篇短文是为了证明这个证据,并不是为了得出这个结论。

师:回忆一下,你是怎么快速判断出这个结论的?

生:这个小节最开始有一个“因此”。

师:好,把这样一个关键词圈画出来。

…………

师(小结):借助思维导图,我们快速地梳理出了两篇文章中作者的推理过程。梳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两篇文章有很多不同之处,这就是两种不同的推理方法。前一种是假说演绎法,后一种叫竞争性假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握事理说明文的基本特点,引导学生运用抽象思维归纳分析说明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推理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者要善于读心,巧妙捕捉教育契机,创设畅所欲言、敢于争鸣的课堂氛围,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走进学生的世界。“教育是人与人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融通的语文课堂,是妙趣无穷的呵护课堂,是情感共振的和谐课堂,是提升思想意识的德性课堂。

二、课堂教学内容的融合通达

事理说明文是由“事+理”两部分构成的。在这类文章的教学中,第一个环节是“找事”,即找出作者用来说明某个道理或引出某个道理的“事实”;第二个环节是根据这些事实引导学生去感悟文章所要说明的事理;第三个环节是对“事”与“理”关系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融合口语交际、综合实践、语言鉴赏等多种语文学习方法,融合学习与生活、现实与历史等多种要素,重建课堂文化,使语文课堂达到融通的状态。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理解文章阐述的事理,感受作品明晰的表达”一环节,抛出问题:作者和教材的编者都把这两篇文章编排在一起,你能找到它们的关联点吗?

生:两篇文章都是有了一些发现,然后进行推理,最后得出结论。

生:它们的说明顺序一样,都是逻辑顺序。

师:同学们再看看,这两篇文章涉及的科学领域,你了解吗?

生:第一篇文章涉及地质学、生物学等,涉及“板块构造理论”应该是地质学。

生:我认为第二篇文章涉及地质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等。

生:我覺得恐龙灭绝应该还涉及考古学。

师:两篇文章的确涉及了很多科学领域,同学们有没有新的发现?

师:作者其实想用两个事例来证明同一个道理,从文中找出来。

生: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

师:阿西莫夫曾在自传《人生舞台》中写道:写诗一般的作品非常难,要写得很清楚也一样艰难。事实上,也许写得明晰比写得华美更加困难。结合我们刚才的学习,你觉得作者是怎样“明晰”地把这样一个抽象的科学道理讲清楚的呢?

生:作者是根据之前发生过的一些事例和现实中的一些现象来说明这个道理的。

师:这位同学提到了一个重要信息,文章通过一些事例来明晰表达。

生:这两篇文章讲恐龙灭绝不是为了讲恐龙灭绝。第一篇,恐龙化石的发现最终成为证明板块构造理论的另一个证据,第二篇发现金属铱一直推理到恐龙灭绝的原因,这两个推理都是为了证明一个科学道理。

生:这两篇文章还都通过前人总结出的一些经验和地质学、生物学、考古学、天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层层深入地进行推理,作者又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来说明这个抽象的事理。

…………

师:屏幕上这个句子“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我们给它换一换,比如换成“是大陆在迁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漂移”,可以吗?

生:不能换。因为大陆只会漂移,迁移应该是有生命的生物体才可以做出的动作。所以,我觉得作者用词还是很严密准确的。

师:有发现了吧?作者怎么把这个抽象的道理讲清楚、讲明白的?除了运用例子来说明,严密地进行推理之外,还有赖于他用词非常准确。

由于事理说明文所说事理的复杂性,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感悟“一事证多理”或“多事证多理”的存在。创设情境,设计言语实践环节,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不断“跳出”“跳入”,可以促使学生通过阅读不断累积语用经验,把握语言规律,掌握语用方法,提高语用能力,从而达成课堂教学内容的融合通达。

三、课堂生态的融合通达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和同志。”初中语文课堂的融通也是课堂生态的融合通达,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合作、展示、争鸣,实现语言、思想、价值的交流、碰撞和交融,打造语文学习共同体。

笔者提示学生关注《新疆域》一书的副标题“关于地球、空间、宇宙的新发现”,书中主要章节有古人类学新疆域、基础科学新疆域、地球科学新疆域、空间科学新疆域、宇宙学新疆域。

师: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能够有这么多跨越多学科的新发现呢?

生:我觉得作者应该是一个很聪明的人。

生:作者很好学,也很善于联系,他能够把不同科学领域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问题。

师:同学们自由读一读屏幕上的文字,会对作者有更多的了解。(屏显:阿西莫夫简介)

师:作者给我们介绍了一些科学的知识、科学的内容,他更向我们传递一种科学的方法。什么方法呢?刚才我们已经说到的,我们要懂得很多的知识,然后把它们——

生:联系起来。

师:除了科学方法以外,他还想向我们传递一些科学的精神。再次瀏览课文,找一找。

生:第二篇文章中的第13小节“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我认为这里“似乎可以肯定地说”体现出了作者遣词造句的严谨,这是一种严谨的科学精神的体现。

生:我发现作者在文中有很多追问,比如第4小节“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第5小节“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这让我感受到作者不断追问、不断探索的精神。这应该是一种求真的精神吧。

生:“为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一句中,我从“一直都在”“努力”读出了科学家们认真、执着、持之以恒的探究精神。

生(举手示意):我也圈画了刚才这句话,不过我圈画了“寻找证据来验证”,我认为这里体现了科学家们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虽然这里不是说作者本人,但作者一定也拥有这样的精神,从这两篇文章中作者的验证、推理也可以看出来。

师:很好,我们可以通过重音朗读把我们的思考体现出来,试一试。

生:“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一段中我读出了科学家们的责任感。

师:科学的价值之一在于它的预测。科学工作者们天长日久地探索、研究,虽然艰辛,但结果却有可能关乎人类的命运。也许正是这份责任与担当成为众多科学工作者们不竭的动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语文学科因为其工具性的特点,联系生活很是紧密,与学生思想交锋也比较激烈,对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课堂上,教者要激励学生用自己的视角看待事物,用自己的内心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思想大胆质疑,让课堂成为弥漫着学生灵动的声音,创造争辩与商量、思维与表现的“融通”课堂。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一篇值得细品的课文,从教育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内容、课堂生态这三个角度出发,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融通”视角的实践意义。将此类文章的学习置于学科整体架构之下,打通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界限,打通语文学习和生活的界限,打通“文”与“文”、“文”与“人”的界限,以跨界融合的方式,构建起语文学习的共同体,还原到人类探索未知领域的迷途摸索中,拓展语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放射出属于语文的迷人“磁力”,吸引学习者参与其中,学生在与文本、同伴、自我的对话中实现知识意义的建构和生命意义的升华。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初中语文‘融通·立人课堂构建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E-C/2020/18)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中学附属实验学校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事理融通说明文
说明文阅读专练
阐释现象 揭示事理——说明文写作六步曲
语 丝
中外文摘(2020年13期)2020-11-12 13:05:19
包罗融通的艺术探索家
艺品(2017年4期)2017-11-06 03:48:52
说明文写作注意事项
论教读与学写的生活化融通
新课程研究(2016年2期)2016-12-01 05:52:28
如何提高自述型说明文的颜值
融通生物借直销上市?
圆满融通品佳境,《思泉鼎竹》意浓浓
说明文中相似、相反与因果联想的运用
语文知识(2015年7期)2015-02-28 2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