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琼
内容摘要:“被”字句是现代汉语的一种特殊句式,重在突出受事主语“被处置”意味,具有很强的被动性。目前大量使用的“被XX”结构,突破了汉语常规的被字句,本文分析了这一结构的语义,认为它主要包含[+遭受][-事实实现],[+迫使][+事实实现],[+遭受][+事实实现]三种语义,进而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构式压制理论,探究了其背后隐藏的认知机制,指出构式具有的强制功能。
关键词:“被”字句 构式压制 认知
“被”字句是现代汉语中一种常用的的特殊句式,表示受事主语“被处置”,有较强的被动意味。从2008年网络用语“被自杀”开始,“被××”结构爆发式产生。这种“被XX”结构突破了汉语常规的被字句,本文试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构式压制理论,探究这一结构背后隐藏的认知机制。
一.“被”字句语义认知
“被”,《说文解字·衣部》释义为“被,寝衣,长一身有半”,本义是名词“被子”,后词义引申发展为动词“覆盖”之义,之后再引申为“受”的意思。宋采娃研究标明,“被”字在十三世纪就已经语法化了,并且在使用上不受词汇意义的限制[1]。王力先生认为,助动词“被”字是从“遭受”的意义演变而来[2],因此“对主位而言,必须是不如意或不企望的事”[3]。只有对于不幸或不愉快的事情才用“被”字句。“被”字句表示受事主语“被处置”,被处置的结果多数具有遭受、不如意等语用色彩,少数是如意和中性的。因此汉语被动式的作用基本上是表示不幸或不愉快的事情,一些例外情况下也有表示幸福或是愉快的事情。如“他被表扬了”。李临定认为“被”字句表示中性甚至褒义虽然有扩大,但还是以表示贬义为主[4]。祖人植的研究表明,“被”字句的语义有三类:绝对不如意,相对不如意,非不如意[5]。所以说,现代汉语中“被”已经虚化为一个句法标记,但它的表不如意用法却和其动词意义有密切的关系。
现代汉语的被字句中“被”由动词演变为介词或助动词,句式重在表达受事者受动作影响产生的结果,被动性较强。如王还先生所说:“决定‘被字句能否运用最关键的是动词。能用于‘被字句的动词都是有处置性的,就是说动词必须是代表发自某人、物的一种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动作,对另一人、物有所影响的。”[6]若把“被”字句概括为“Na+被+Nb+V+C(C是动词后附加成分)”, Na既有生命体,也有非生命体,Nb都为能直接发出行为动作的生物体,Nb施事的主要特征是语义上能与V形成施动关系,能直接影响他人他物,因此施事类中的Nb都能直接换成施事主语,V须是没有遭受意义的行为动词。薛凤生曾指出,“A被B+C”式“被”字句表示“由于B的关系,A变成C所描写的状态”[7],可见,说明受动作影响产生的结果在“被”字句语义表达中是极其重要的。可以认为,古代汉语中表“遭受”义的“被”,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逐步语法化成表示“致使”意味的“被”字句的形式标志,涉及到的致使性事件既可以是隐含的,也可以是复杂的致使结构。
二.“被××”结构的语义分析
近些年大量出现的“被××”结构从对现代汉语中“被”字句的继承与发展,这种句式已经具有了新的意义,形成了新型的句法框架。它往往鲜明地出现在标题中,我们根据在网络上收集到的语料,对“被××”结构的语义类型进行了总结。
1.[+遭受][-事实实现]
这类句子,都表示主体A被另一隐含的实体B强加了“××”行为,而此纯属杜撰,即被谎称“××”,如:
(1)深圳市“钻石王老五”银行纪录莫名“被结婚”
(2)网友晒薪证明收入被增长 改进统计方法呼声渐起
(3)高校就业率造假 大学生发帖称“被就业”
(4)这年月,工人失业下岗,还“被就业”,“被高工资”
(5)江都市小康民调竟配“建议答案”网友质疑“被小康”
(6)“被精神病”频发凸现认定过程存在三大“病”
(7)从“被幸福”走向“真幸福”
(8)网友描述:“被富裕”的生活,处处暗礁
2.[+迫使][+事实实现]
这类句子,则都表示主体A被隐含的实体B迫使实施了“××”,如:
(9)我国精神病收治乱象亟待整治,每一个人都面临“被收治”
(10)遭遇“啃亲族”体验“被相亲” 网友呼春节有点累
(11)郑州某高校学生“被医保” 政策再好也要尊重民意
(12)我有爱心,但不要“被慈善”
(13)“被落榜”考生已获录取 网上“申冤” 命运逆转
(14)深圳一企业16名职业病员工“被出院”失踪
(15)最长黄金周四成人想外出,三成人抱怨“被加班”
(16)山东撤并村背后 农民强制“被城市”恐大量三无
3.[+遭受] [+事实实现]
在前两种情况中,A都为“××”的虚假或事实事件的实施者,而非“被”字句所要求的A为承受者;而且,“被××”结构的命题真值可正可负,而“被”字句表达的命题则是真值。还有一类“被××”结构,是与“被”字句典型使用最为接近的,A也为某行为的承受者,但使用的却非对主体A施加影响的动词,而是如前两种情况,多为一些不及物動词甚或名词等,表述一种不情愿,如:
(17)银行服务 百姓“被涨价”何时休
(18)河南鄢陵为保生源,3000学子中考成绩“被保密”
(19)深圳上班耗时46分钟 市民大呼“被平均”
(20)广州官员卖假地质报告 受审时喊冤称被“钓鱼执法”
(21)电影广告咋这么长?观众质疑自费“被广告”
(22)有多少消费者正被“潜规则”!
由上引三种语义类型来看, “被XX”结构突显了“被”字句表“遭受”的本义,也保留了“致使”的语义内容,但迫使体B通常不出现,而且其迫使状态或结果是隐含的。这是因为在“被XX”句中,注意力都由主体A承担,B是容易被推测出来所以可以不出现,也就说:A是突显的,B是隐含的。比如“被就业”,主体A(大学生)的出现,包含了这样的语用预设:存在着B(高校),除非刻意强调,,B没有明示的必要。A是遭受某种不如意事情的当事人,是句子的焦点。同时,需要注意的是,A都为“××”的虚假或事实事件的实施者时,具体表述的是遭受抑或是被迫义,需根据相关的语境才能判断。例如“被就业”,指在毕业生不知情情况下被某些高校使用毕业信息而签订了就业合同来保证就业率,或者指为了达到规定的就业率,毕业生被高校强行要求签订虚假就业合同,实际上并未就业。此类如“被平均”、“被出院”等都存在这样的语用预设。在缺乏具体语境的情况下,“被自杀”可表示“被谎称自杀”,也可表示“被迫自杀”。
三.“被××”结构的构式压制与语义协调
“被XX”结构的使用有其深刻的社会心理动因,“该结构反映了当前社会的某些不合理现象,体现了中国网民对主体意识的诉求,是民意向公权力发出的一种预警,因而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获得了有效的社会语用价值”[8]。“被XX”结构言外之意均多为讥讽和调侃,表现的是公众对个体权利的无奈诉求。除此之外,我们认为,认知语言学则可为这一语言现象提供深层次的认知和心理机制的阐释。
构式语法是认知语言学中很重要的研究分支。按照Goldberg对其定义,我们可以这样来表述:当且仅当某个结构整体意义(形式—意义)不等于其所有构成部分的语义之和时,这个结构便是一个构式。也就是说,按照构式语法理论,构式的语义不能只根据组成句子的詞语义、词语间的结构关系或另外的先前已有的句式义而推知,构式有其独立的语义。
在本文的分析中还将运用“压制”这一概念。Michaelis其定义是:当构式的形态句法框架和填充到其中的词条语义发生冲突时,对二者所进行的协调,通常都是词条语义通过转换来满足句法框架的制约,也就是统领原则[9]。它反映出常规和非常规语法形式下人们对语言的创造性使用。
构式压制机制在“被XX”结构确立、语义实现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被XX”句是对“被”字句的一种拟创,二者在语法形式上看似一致,其实语义上有一定差异。我们知道“被”字句突显的是相关主体被施加外在作用力,其本身作用力被背景化;“被XX”句的相关主体本身发出作用力,但这种作用力又是事实上或话语虚拟上被操控或迫使的。构式不仅是一种语法框架,也是一种对认知经验进行编码和形式化经验的框架。当语言使用者对某一真实的认知场景想要表达它时,首先激活认知场景长期存储在记忆中的某个构式,关于该场景的认识也通过构式的整理和规范编码为该构式的组织形式。由于构式高度抽象,只能将最基本的事件类型编码为自身的中心意义,如某人引起某事、某事引起状态或地点的变化、某事对某人产生某种影响等。构式同时也是一种语法组织形式,可以引导人们自上而下地选择词语,词在语法构式中它已经过了语法化的过程稳定下来,和构式一起储存在长时间的记忆中,使用时只要构式被激活,它就一定会同时以整体激活的方式被我们领悟,理解可以顺利进行。人们使用“被”字句,要表达的认知场景必定为:某个事物受到某种人或物所发出的某种动作行为影响并产生结果,某人引起某事、某物状态或处所的变化,某物对某人有某种影响等,在句法组织上,选择的词语须是对相关主体而言为非自主、非自愿类的及物动词。当今社会中,当处于弱势的人们遭遇个体权利不能得到保障或被迫去做某事时,这一认知场景激活了储存的“被”字句构式;这时人们使用的“被××”结构突出的是其遭受、迫使义,所以重音也落在了“被”上,而非如“被”字句在动词上。同时,所受的影响或产生的结果是隐含的。在这样的语用预设下,“被XX”结构的语义便固定下来了,也就是说:当表述与事实或相关主体意愿不符的信息时,都有可能使用这一构式。另一方面,“被”字句中 “被”+动词(“树叶被风吹跑了。”“我被打动了。”),而在”被XX”句的发展中,名词、形容词也可以进入这个结构。这正说明当前”被XX”句是仿拟“被”字句构式,并不断进行扩展。根据描述角度的不同,我们可以选取相应词类的词来充当“XX”,而且,进入这一结构的名词、形容词等,通过认知中转喻机制的作用,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如“小康”转喻指称“过上小康生活”,“幸福”指“认定为是幸福的”。如前文所述,如“小康”“幸福”等原本不符合语义要求的词语,进入“被XX”结构后,受到构式义的压制,被中和了原本自身所带有的非处置义的语义要素,突显出构式所表示的被迫承受的意义。
综上述,构式具有强制功能,通过压制机制,将看似不合语法的词汇压制进入构式之中,使其产生新的构式与意义,从而达到语义上的协调,取得相应的语用效果。“被”字句这一构式促成了“被××”的各种搭配及其新的语义产生,构式形式有限,但产生了多种意义。所以,在语言层面上,根据“统领原则”,“被XX”结构的使用是基于“被”字句构式义强制性赋加给其中出现的不及物动词、形容词以及名词等,这些词不得不调节自身的(静态)语义,具有了处置性动词的特征,从而产生了“被××”构式。
以上是就语言层面所作的解释,追溯至认知层面,“被××”结构的这种“被”字句的泛化使用,实际上正是说话者已经在一个规定性场景中形成了这样的经验:某个行为(甚或某种名称等)是被强制、非自愿或者根本就不是事实,对当事人产生了不说自明的影响,这时他便可用这种类似“被”字句的“被××”结构,这些表该行为或名称等的词语也可直接进入;对听者来说,这种结构引发了他对已有的“被”字句的语义理解冲突,迫使他去设想本来表示自主、性状或表事物的词语怎会具有遭受或被迫义,如果根据经验或者想象而获得了这样的场景,语义的冲突就转化为语义的协调和对生动感的认可。最早出现的“被自杀”,这一结构初次使用需要比较具体和特定的交际背景。话语的受众会在这种语义理解的冲突中去了解所描述的事件,进而发现其意实指相关信息并不属实,语义的冲突意味减弱,同时具有了新鲜感和生动感;当“被自杀”为众多语言使用者理解,这也意味着“被XX”意义基本确立,即“XX”事件是被捏造的或被强迫的,此后在不断使用中该意义得到强化。我们可以发现,原本不具备强及物性的动词、名词、形容词,只有在这样一个完整的场景中,被赋予这种强及物性后得以进入“被”构式,才是语义协调、被理解的,也就是说,可推导性才在听者的理解中得到了恢复。
总之,“被XX”的组配并不符合原有“被”字句构式的逻辑,偏离了原有的构式,但这种偏离是语言使用者的有意识行为,话语的受众必须对这一表达进行非常规的解读。但是由于构式的语法将句法结构与意义联系,构式表征中体现出语义和语用信息,也就是说,构式是固有的,只要构式投入使用其意义就会显现出来;但因为这种活用的方式被所反映的认知经验认同,同时会带来一种新鲜感,这就会引起再次使用的兴趣,原来的构式的性质就会在这种再次使用中发生变化。从这个方面来说,构式的这种能产性、经济性和多义性特征,让人们能够用最少的言语、最少的认知努力、准确传递要表达的信息,也就是说,有限的语言形式取得了更大的认知效果,符合人类认知取向,减轻认知的负荷。
参考文献
[1]宋采娃.关于确定汉语被动句主语的标准[J],载《语言学论丛第二辑》.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8:26
[2][3]王力.中国语法理论(上)[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51:176,181.
[4]李临定.被字句[J].中国语文,1980(6):401-412.
[5]祖人植.“被”字句表义特征分析[J].汉语学习,1997(3):47-51.
[6]王还.门外偶得集(增订本)[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148.
[7]薛凤生.“把”字句和“被”字句的结构意义—真的表示“处置”和“被动”[J]. 载《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34-59.
[8]郑庆君.流行语“被XX”现象及其语用成因[J].西安外国大学学报,2010(1):41-44.
[9]Michaelis, L. Type Shifting in Construction Grammar: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Aspectual Coercion [ J].Cognitive Linguistics, 2004(15):51.
(作者单位:昌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