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永认
阅读是人们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体验美感、发展思维、提升能力的活动。以前大多数人认为阅读只存在于语文教学中,随着社会的需求变化,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阅读正逐步走进其他学科,越来越被其他学科所重视。数学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让数学阅读成为一种需求,不断提高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营造阅读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数学阅读不仅需要进行简单的文本阅读,更需要学生对文本所给出的材料进行理解、分析、加工、运用,需要教师的引导以及学生自行摸索、内化。小学生却易受环境的干扰,具有从众心理倾向。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满足阅读的内在需求,从而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如多开展班级“数学阅读沙龙活动”,内容可以是自己阅读内容的复述,可以是阅读经验的分享,可以是一道习题解题方法的介绍……让优秀的学生介绍阅读的经验,逐步面向全体。期间,教师应多采用鼓励性的语言:你读得真好!你的知识面真宽呀!你真是一个数学小博士……学生的顾虑消除了,表现欲增强了,数学阅读氛围越来越浓,数学阅读越来越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
二、挖掘阅读内容,丰富阅读载体
数学阅读内容的挖掘是进行数学阅读的前提。丰富的数学阅读内容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数学阅读的动力。数学教材、公式、数字、图形无不透射出阅读的内容。数学教师除了对教材例题、问题解决进行阅读分析之外,还应深挖身边的内容,让数学阅读常态化、自主化。
(一)活用“你知道吗”
“你知道吗?”是教材中开辟的阅读栏目,它与教材紧密相连,具有很强的阅读意义,它是课本知识的延续、是数学知识的拓展、是能力的生长点。“你知道吗”介绍了数学史、数学家的成长,加强了学生的文化素养,了解了数学的文化传承。“你知道吗”介绍了一种知识的不同解法,如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提高了计算的速度与准确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体系。“你知道吗”对算理进行浅释,如整数A=a+10b+100c+1000d+……=a+b+c+d+……+9b+99c+999d+……,其中9b,99c,999d……是3的倍数,要判断这个整数A是不是3的倍数,只要考虑它的各个数位上数字a,b,c……之和能否被3整除。这样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学生的认知体系得以完善。
(二)在计算教学中阅读
学生计算出错时,常常把它归结于“粗心大意”,其实计算出现错误不仅仅是学习习惯不好的问题,更多的是没有进行数学阅读。一要加强表面上的计算阅读,即加强对数字、运算符号的阅读,不要出现诸如把6看成9或0,“+”看成“×或÷”的现象。二要进一步让学生阅读四则运算的顺序,明确运算的顺序先后,提高计算准确性。出示增加括号以改变运算顺序的变式练习,使学生在分析中举一反三,对运算顺序有更深入的了解。三应深层次地阅读运算定律、运算性质,摒弃形式上的相似,进而发现知识的本质,进行算法的灵活运用,力求算法的简洁、方便,才能提升计算的能力。四应自觉验算,根据四则运算的关系,思考验算的方法,提高思维的严谨性。
(三)在概念教学中阅读
数学概念的表达严谨、简练,较为抽象,不易理解。概念教学是从诸多感性材料的表象入手,通过对这些具体对象的阅读感悟,逐步概括出共性的过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概念的阅读中可出示几个问题,列出提纲,让学生阅读有方向,利于问题的探索,思考的深入,体现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比如,在教学“梯形”的概念时,为了使学生对“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和“四边形”的认识更为深入,可出示以下问题:“梯形有几条边?每条边都是什么形状?它有几组对边?对边的位置关系一样吗?分别是什么位置关系?”这样的阅读引领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使概念的内涵、外延得以显现出来。
(四)在数学公式中阅读
数学公式常常表述规范、简洁,它是进行数學学习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进行数学阅读的一个重要素材。
1.重视数学公式的“由来”。指导阅读数学公式的形成过程,有利于知识的生成,有利于对公式的深层次理解。比如,在学习“圆的面积”推导过程,教师非常重视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图形的剪与拼,实现图形的转化,从而寻求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师可让学生继续挖掘阅读内容,并提问:在剪拼、转化的过程中圆与所拼成的图形之间的面积、周长有什么变化?学生历经操作、合作的过程,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中使公式的本质得以凸显,也能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重视数学公式的“延伸”。灵活运用公式,除了对它们正用外,也应学会逆用。比如,请画出一个面积6平方厘米的梯形,可引导学生先假定高为一个数量(如1厘米),逆向运用公式求出上下底的和为6×2÷1=12(厘米),继而想象12厘米可以分成上底几厘米和下底几厘米。在公式的正用、逆用中阅读,能加深对公式的理解,明白公式的特征,灵活运用公式,提升学生能力。
(五)在生活情景中阅读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情景中处处可见数学的影子,在实际情景中引导学生阅读,情景就在身边,阅读起来倍感亲切,有激情;学生阅读之后,学到了新知识,进一步认识了生活现象,有动力。在进行“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点的教授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置身于生活情景中,如观察每天所住的教室、学校的运动设施、马路上的各种线条,引导他们对这些生活素材进行有效阅读。教师用这一方式在课堂中留疑,给学生留有思考,非常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情景,在学习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到“相交与平行”这一知识点来源于实际生活,又广泛地应用于生活实践,凸显知识的生成,完善学生的认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知识体系更加全面、系统。教师应在数学的各个知识领域中,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不断挖掘数学阅读内容,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形成处处可阅读的环节,时时有阅读的内容,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关注教学过程,形成阅读习惯
(一)课前多预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重要环节。预习是学生自主阅读的集中表现,学生是个完全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思维,重视预习就是让学生的个体能动性得以充分的发挥。学生通过预习时的独立思考,深入地阅读材料,能较好地透过文本、图形等数学载体,了解题目的本质,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能力,焕发出内在的个性美。数学阅读的预习,教师首先应提出明确的预习目的,目标不宜过高,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预习目标要有针对性,通过自习、预习,学生可以清楚知识的难易程度,分清知识的重难点,针对性地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二)课中多合作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做得更远。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贵在加强交流合作。在阅读合作中,为了得到别人的肯定,学生常常是极力开动脑筋,思维灵活,学习较为落后的学生也能在浓厚的氛围中激发学习的动力,奋起直追。为了小组合作的效果更好,组内成员必然群策群力,互为取舍,互为补充,共同进步。在阅读合作中,首先应该恰当地进行分组,组员控制在6~8人,注意组内成员层次分布的均衡,做到人人有事做,力争在合作中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数学阅读能力,积累阅读经验。其次,要发挥教师的作用。教师要深入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合作历程,关注每个细节,及时做出调控,在需要教师指导时,及时施以援手,加以引导。而更应注意的是,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大胆放手,做好学生阅读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使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而促进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三)课后常反思
“学而不思则罔”,每一次数学的阅读教学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就阅读前后的认识谈收获,就学习过程的闪光点谈感想。多想想自己为什么会犯错,不为失败找借口,而是需要从失败中汲取经验;多想想别人是怎么想出好办法的,以他们为学习的榜样,努力前行。以错误为教训,以先进为榜样,做到不懂就问,多交流,多付出,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讲究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技巧
阅读方法优劣直接决定了阅读的质量。数学教师应加大数学阅读方法的指导,深度挖掘数学教学资源,利用多种科学的教学方法,使数学表达方式变得更加简洁,通过阅读,针对抽象性与结构性进行有效推理。学生在进行数学阅读时需要利用呈现的文本、图形、符号等素材展开分析,阅读中重视细节,不忽略任何一个词语,懂得应该适当停顿,仔细琢磨其中含义,并且利用自身学过的知识对数学问题进行推理,将数学问题发生的过程展开推演,才能更准确地理解,以此提升数学阅读质量,不断满足时代的改革与发展要求,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
(一)精读与略读
精读是对内容进行细入的读,精心研磨,旨在对文本有全面的理解;略读则是快速地读,只了解大意。这两种阅读方法看似矛盾,实则相辅相成。如“六一”儿童节,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6包糖果,每包40个,分给3个组的同学,还剩60个,平均每组分到多少个糖果?首先,可略读找出题目的主干:“老师带来一些糖果,分出一些,剩60个”。接着精读,全面理解题意,题目有“糖果总数量、分出去的数量、剩下的数量”这三种量,其中剩下的数量是已知的,就只要求出总数量和分出去的数量,求总的糖果要精读:分6包,每包40个,可得总数量是6x40=240(个);求分出去的总量用糖果总数量240个,减去剩下的60个,即180个;平均每班分多少个,用已经分去180÷3=60(个)。略读可快速找出题目的题干,抓住解题的方向。精读可详细解读出所要求的项目,精准找出需要研读的语句,解题先后有序,各个击破,使复杂变简单。
(二)数形结合
数形结合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数”求精确,“形”求直观,二者结合互补,可使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协同发展,能力得以提升。
1.画出来。将严谨、抽象的数学知识用直观的线段图画出来,可使数学知识的内涵、各条件之间的数量关系浅显化。比如,小明家书柜有三层,第一层的藏书数量占了总量的1/3,比第二层少5本,剩下的35本在第三层,小明家的书柜共藏书多少本?用线段图(图1)一画出来,很容易分析得到(35+5)所对应的分率是(1-[13]-[13])。学生在经历从文字到图形的转化中,化繁为简,思维得以提升。
2.講出来。用文字表述图形,让学生说说图中所表达的意思,利于深入分析题意,丰富知识。如比较图2中a与b代表的数谁大。
(三)抓关键句
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大多能听得懂,可独立完成时却经常受阻,这源于学生少阅读,阅读能力不强。重视数学阅读,就要训练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寻找题中条件与问题,以此为突破口进行文本阅读,分析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快速找到解题的关键,直奔主题。比如,“学校为节约用电,使用了节能设备,这个月每天用电均量90千瓦时,比上个月每天用电均量的80%少10千瓦时,上个月每天用电均量是多少千瓦时?”阅读时抓住关键句:“比上个月每天用电均量的80%少10千瓦时”,引导学生思考:是这个月每天用电均量与上月每天用电均量的80%比多少,而不是这个月每天用电均量与上月每天用电均量直接做比,得上月每天用电均量的80%是90+10=100千瓦时,从而突破难点。也可以引导分析上述关键句,当不知道单位“1”时,可设其为“X”,利用关键句得到等量关系:上个月每天用电均量的80%-10=90,列出方程80% X-10=90。
(四)综合分析
现在考查的题目不再是单一且指向明确,如已知路程和速度求时间,更多的是需要学生对文本、图形、符号等进行阅读分析,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思索考查的知识点。如弟弟生日,妈妈订了一个12寸的蛋糕(直径30cm),拿货时营业员拿给我们两个材质、高度都一样的6寸蛋糕(直径15cm),请问营业员存在欺骗行为吗?初看题目12=2×6,迷惑性大,引导学生思考:同样高度的蛋糕,大小其实是由谁决定?从而获知此题考查的是一个直径30cm的圆与2个直径15cm的圆面积一样吗?深入分析条件、问题之间的联系,洞悉题目隐藏的数量关系,才能不断地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数学教师要致力于浓厚阅读氛围的营造,让学生自觉阅读;要致力于数学阅读内容的挖掘,让学生常态化阅读;要致力于阅读过程的关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致力于数学阅读方法的讲究,让学生高效阅读。当数学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时,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逐步提高,能力得以发展,阅读就会成为掌握数学知识的钥匙,与学生一起打开数学知识世界的大门。
(左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