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嘉瑞
阅读是增长智慧、塑造人格的有效途径。中高考改革对学生阅读速度、深度、广度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时间、观念、学业负担等因素的影响,学生阅读兴趣欠缺,阅读能力不佳。从2017年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到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再到2021年9月1日起课后服务“5+2”模式的推行,都为课后服务的开展提供了政策支撑,指明了方向。课后服务的实施,为改变学生阅读现状提供了条件。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时机,积极引领学生进行阅读,为阅读提质增效。
一、科学规划,保证学生阅读时间
几乎所有学校及教师都很重视学生的阅读教育,但由于一些家长、教师对教育抱有功利心,学生的时间被繁重、机械性的作业占用。同时,校外培训机构也把学生所剩不多的时间挤占了,大多数学生每天用于阅读的时间不足一小时甚至半小时也保证不了。随着“双减”“五项管理”等文件的颁布,加之课后服务“5+2”模式的推行,从政策层面为阅读时间的增加提供了有力支撑,很多家长也改变了教育观念,有力推进了阅读活动的开展。
教师要积极创新课后服务“5+2”模式,保证学生阅读时间。由于部分家长上午上班较早,只得提前把孩子送到学校,那么,我们就可以把早上7:50—8:10这一时段作为晨诵时间,指导学生诵经典、背名篇,增加阅读积累。另外,每天下午的课后服务要留出学生阅读的时间。教师要通过合理分配、有效调度,尽可能地让学生在课后服务时段将作业完成。随班教师通过集体辅导、个别突破、及时跟踪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巩固、作业辅导,为学生争取更多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在充裕的时间里满怀喜悦地阅读自己喜欢的图书。
二、创新模式,拓展学生阅读空间
教师应根据学生情况,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拓展阅读空间,努力将诵读与各种社团活动相融合,构建“经典诵读+X”的课后服务新样态。依托课后服务,学校大力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进一步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在坚持诵读的基础上,各社团开展文艺和竞赛活动,如合唱、演讲、绘画、剪纸等,把诵读同各项多彩社团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爱上阅读。
为保证经典诵读质量,学校出台了“定内容、定学生、定时间、定地点、定辅导教师、定目标”六定制度。每个阅读“小班级”均有两位以上的教师负责指导。教师立足课后服务,挖掘阅读资源,把阅读时间还给学生,把阅读空间留给学生,给予学生展示的机会。教师更新观念,以学生需求、学生发展为根本,适时、适当、适量拓展阅读空间,让阅读在课后服务中御风飞翔。
三、培养兴趣,让学生真正爱上阅读
会阅读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而喜欢读是阅读的第一步。学生只有对阅读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爱上阅读。因此,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是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
课后服务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供了充裕的时间和空间。一是在固定的时间,教师探索各年级段学生的特点及喜爱的读物,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他们提供图书,认真陪伴学生并及时提供帮助。二是充分利用学校空间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教师可通过在诵读社团介绍读物、在演讲社团谈感受、在开放书吧畅读、评选“阅读小明星”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三是借助多媒体“推趣”。我们利用学校微信公众号开展“最美声音”展播活动,让一至六年级每班定期推荐优秀作品,配上优美的音乐进行个体诵读或集体诵读。或柔美、或洪亮的声音代表学生对经典的不同理解,有利于学生对阅读保持浓厚的兴趣。
四、学会阅读,全面提升阅读能力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对小学生来说,阅读不仅能增长知识、开拓视野,还能促进良好学习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养成。可见,提升学生阅读能力至关重要。
课后服务有固定的时间和充裕的空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因此,教师要积极发挥课后服务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一)广泛开展课内外阅读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读书,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学校图书馆藏书丰富,漂流书屋、书吧的书籍都能给学生提供适合的阅读资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龄段特点选择他们喜欢的读物,让学生海量阅读、分级阅读,找准课内外阅读结合点进行整合阅读等,增加学生阅读量,提高阅读效率,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全面提升阅读能力
就学生阅读现状及阅读需求,笔者曾对城区一学校一至六年级2000余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发现,75.7%的学生愿意读书,但与动漫作品相比,学生阅读文学或科普类作品的意愿占比只有33%。学生缺乏阅读和理解大段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因此,师生应共同构建阅读的方法和框架,有计划、有目的地探索课内阅读的规律和方法,并且在课外阅读中应用练习,进一步提高阅读质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1.学会选择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兴趣,考虑到学生的阅读需求和阅读经验等因素,进行阶梯式的阅读选择。低段以趣味性阅读为主,可选择《不一样的卡梅拉》《小巴掌童话》等充满童趣、语言简洁、浅显易懂的阅读材料,使学生愿意阅读,真正喜欢阅读,从阅读中获得真实的乐趣。中段应侧重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挖掘创造能力,可选择《极地特快》《苹果树上的外婆》等作品供学生阅读。高段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关注作品人物的情感,可选择《城南旧事》《西游记》等作品,使学生体验阅读的魅力。
2.习得方法
读书如学游泳,刚开始觉得困难,但是一旦掌握了方法、学会了技巧,就会运用自如,并在不知不觉中变得越来越熟练。读书亦是如此,需要合理的方法、适当的技巧外加大量的练习。
一是学会略读、跳读的技巧。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让学生掌握速读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略读、跳读等快速了解故事梗概,从大量内容中找到关键信息。二是掌握精读的方法。在课后服务时,教师要善于把课内的阅读方法迁移到课外,对于一些重要的文章,让学生逐句逐段阅读,深入理解字、词、句、篇,体味文章的情感美与语言美。这样久久为功的练习会使学生习得阅读方法并以精读带博读,不断开拓视野,丰富语言积累。三是运用朗读和默读的方法。朗读是声情并茂地大声读,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便于学生理解、体验和记忆。默读是不出声地读,具有视觉广度大、阅读速度快的优点,便于边读边思考。在默读训练时,要让学生养成标注重点的习惯,必要时做好读书笔记。
3.多元阅读
开展主题阅读。主题阅读是以点带面、以少带多的阅读。第一,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水平,努力挖掘课内文本所蕴含的主题,将文章的精髓传授给学生,教会学生具体的方法。第二,教师要选择同主题的多篇文章,指导学生凭借主题阅读要点,运用课内掌握的方法进行独立阅读,不断积累知识,快速提高阅读质量。
进行群文阅读。其主旨是抓住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点,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进行编组,依托课内的群文阅读推进学生的课外阅读,使学生接触具有相同点的不同类型文本,从而使学生不断在课内“学得”,在课外“习得”,提高阅读素养。
课后服务的开展,使学生阅读更具实效性。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阅读,力求达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閱读品位”的目标,使学生成为阅读的终身爱好者和受益者。
(本文系2021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城区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CJYB212507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