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秋梅
“在园有特殊需要幼儿”是指长期或一定时间段内反复出现哭泣、攻击、说谎等特殊行为,无法顺利融入幼儿园正常学习生活和集体活动的特殊在园幼儿。新时代教师和家长应科学辨识该类幼儿的行为动机,解读其心理需求,实施有效的干预策略,提升其表达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一、在园幼儿社会性发展方面的心理行为特征与教育策略
(一)心理行为特征
1.攻击型幼儿的行为原因或内在需求:引起他人注意,对社会认知不够和缺乏解决社会问题的技能,缺乏安全型依恋关系,寻求自身心理平衡,达到某种目的,模仿学习的结果。
2.内向退缩型幼儿的行为原因或内在需求:对幼儿园或幼儿园有关事物的内在焦虑与恐惧;教师提供的材料不适宜,幼儿不感兴趣;新入园幼儿对新环境适应困难,安全需要未能有效满足;群体交往的经验缺乏。
3.规则意识差的幼儿的行为原因或内在需求:寻求关注,宣泄被压抑的情绪。
4.爱说谎话行为幼儿的背后原因或内在需求:不敢承担错误,隐瞒实情,逃避惩罚;有被关注的需要;有自我满足的需要。
(二)教师视角的教育策略
一是正强化法。幼儿做出某种行为或者反应的同时或随后,让其得到令其愉快的事物,从而使该行为或者反应的强度、概率或速度增加。如当内向型幼儿敢于在集体面前展示自己的态度或者行为时,成人给予适当的语言或者实物鼓励,可提升幼儿展现自己的概率。二是负强化法。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时,教师利用动作、声音或刺激物阻止幼儿继续攻击他人,长期下来幼儿攻击他人的行为将会减少。其中,惩罚法是很常见的负强化法。三是间歇强化法。相对于连续强化的一种强化,对发生的行为不是每次而是间断地给予强化来提高该行为的发生率,属于可变比例的强化。可变比例强化的效果比固定比例强化的效果好得多。例如,当幼儿愿意发言、交流时,教师可有针对性地把握强化的时机,三次、四次或五次实施不规则的正强化及间歇性强化。四是宣泄法。宣泄是把内心某些被压抑的情绪释放出来,可以通过哭泣、呐喊、运动、绘画、打沙袋等方式来释放。五是暂时隔离法。当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发生时,教师将其从当前愉快的情境中转移到一个乏味无趣的情境中,从而令其改变行为。六是代币法。通过应用代币来帮助幼儿形成符合常规要求和消除不符合常规要求的行为习惯。如当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如果在课堂或活动中表现出色,教师可以奖励他一张小贴画,当得到一定数量的小贴画后幼儿可以换取喜欢的小物品或者优先选择区角活动。七是移情训练法。它是一种旨在使幼儿体察他人的情緒、理解他人的情感,从而使幼儿产生共鸣的训练方法。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情景表演等形式让幼儿换位思考,从而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八是榜样示范法。教师提供幼儿可学习的榜样,让幼儿观察他们的行为,鼓励幼儿向他们学习。九是同伴介入法。教师安排乐群和社会交往能力强的幼儿主动发起与社会退缩幼儿的互动,增强内向退缩型幼儿的社会交往欲望和能力。
二、在园幼儿生活及行为习惯方面的心理行为特征与教育策略
(一)心理行为特征
1.挑食行为幼儿背后的原因分析或内心需求表现:需要适宜的进餐环境,需要掌握正确的咀嚼和吞咽方法,了解食物。
2.尿床、尿裤子行为幼儿背后的原因分析或内心需求表现:身体疾病引起;需要学会在园上厕所的技能;穿着的裤子不适宜,过紧或过于复杂;需要宽松的环境。
3.入睡困难型幼儿背后的原因分析或内心需求表现:需要释放旺盛的精力,不良的作息习惯或家园作息不一致,新入园的幼儿会因为与家长分离产生不安的情绪。
4.啃手指行为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分析或内心需求表现:身体健康因素,如体内寄生虫、缺少微量元素等。心理安全需求,因情绪紧张或缺乏安全感而诱发此类行为。
(二)教师视角的教育策略
一是情境创设法。创设愉快、轻松的进餐环境,运用情景表演、故事、歌曲、儿歌、游戏等方式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二是正向引导法。教师多采用正向引导的方式,对幼儿适宜的行为做出积极的反馈,从而调动幼儿适宜行为的积极性。三是消退法。对于经常尿床、尿裤子的幼儿,教师了解其尿床、尿裤子行为是否与身体疾病有关,然后布置轻松温馨的班级环境,缓解幼儿的入园焦虑情绪,转移幼儿注意力。四是舒缓情绪法。对入睡难和爱啃手指的幼儿,播放轻柔的乐曲或者讲述睡前故事,创设良好的入睡环境。五是释放法。对精力过于旺盛而导致入睡困难的幼儿,教师可适量增加孩子的运动量,释放他的多余精力。六是惩罚+强化法。对于爱说谎的幼儿,教师直接揭露其谎言,告诉他这个行为是不好的,并要求其进行反思,或者惩罚其做他不喜欢的事情。七是转移注意力训练法。对于爱啃手指的幼儿,让幼儿的注意力始终保持积极状态。
三、在园幼儿情绪和自我管理方面的心理行为特征与教育策略
(一)心理行为特征
爱发脾气型幼儿的内心需求:需要被爱、被关注,独立性需求,成就感需求。爱哭型幼儿的内心需求:安全感需求,有效沟通的需求,需要得不到满足也会导致幼儿哭闹。恋物行为的幼儿内心需求:安全感、被爱抚。
(二)教师视角的教育策略
一是正面强化法。教师要经常运用具体明确的积极语言,强化幼儿好的行为。二是激励法。教师要综合考虑幼儿的兴趣、活动动机、能力特长等因素,找到其闪光点,及时予以表扬和肯定。三是自我调节法。通过教育活动、谈话等形式让幼儿习得独立缓解自己情绪的方法。四是倾诉法。鼓励幼儿学会表达,掌握更多的社交技能。五是渐进式戒除。针对有恋物行为的幼儿,教师应避免强制其立刻和依恋物分离,而要采取渐进式的戒除方法。六是替代法。运用替代物转移幼儿的注意力,帮助幼儿摆脱恋物行为。七是游戏法。教师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利用游戏帮助幼儿提升关于“对”“错”的认知水平。八是以静制动法。鼓励幼儿从事手工、绘画、阅读等专注性活动,让幼儿养成安静的习惯。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基础教育重点专项课题“在园特殊需要幼儿的教育策略研究”的成果。课题编号:2019—JKGHJCJYZDZX—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