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晋 余瑞
编者按
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2022年4月21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发布。课程方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为人才精准画像;学科课程标准则对学生学什么、学多少、学到什么程度等做出规定,旨在为学校教育教学定尺度、立规矩。
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育人观念、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标准、学习方式变革和课程实施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面对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要求,在“双减”背景下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需要我们深入了解课程修订的基本背景、核心理念和主要变化,把握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更好地推进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落地。
新学年伊始,我们聚焦《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约请专家学者和一线名师,对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进行深入解读,并结合一线教学实践提出建议,以帮助广大教师深刻理解、把握其内涵要点,创造性地开展课程实践。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核心素养导向是新课程标准的灵魂,是贯穿课标文本的主旋律,也是课标研制工作的主线。
教师最重要的素养是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最重要的素养就是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应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水平。
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新课程标准是新时代上层建筑的重要体现,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政策载体,担负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大责任。新课程理念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引领,在课程内容选择上突出思想性和基础性。新课程标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课程教材进行了系统的设计,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自觉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教师要秉持新课程理念,以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观引领教学活动,以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
其次,教师要强化研究意识,对学科核心素养有全面且深入的理解,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将核心素养的培育细化为具体的教学目标,融入教学过程。
以历史学科为例,教师要熟练掌握《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历史新课标)中提出的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即准确运用唯物史观去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基础和发展规律,牢固树立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学习历史的时空观念,熟练掌握史料实证的历史学习技能,加强提高历史解释的能力以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以及不断增进家国情怀,体现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与社会责任。
最后,教师要提升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积极应对数字时代教育的新形势。教师要学会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和组织学生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水平。
以历史学科为例,在讲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教师可以利用影视作品,如《觉醒年代》《建党伟业》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革命精神和时代环境,提高学科核心素养。教师要积极探索线上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
没有面向未来的高素质教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就难以实现,培养面向未来的高素养学生就是一句空话。打通课程改革“最后一公里”需要依靠教师,大课程更需要“大先生”。
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理念是教师素养的题中之义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体现了国家对基础教育的发展要求,也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课程理念对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内容的选择、学业质量的评价及课程实施的方式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将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理念,是教师把握和理解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重要途径。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理念呢?
一方面,教师要对新课程理念有全面而深入的把握。新课程理念的突出特点是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程教学,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活动的展开到教学评价的形成,都体现了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为实现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新课程理念注重实现课程内容结构化,清晰地展现不同知识之间相辅相成、互相支撑的结构脉络,提示教学实践要以整体有序、多样综合的方式来挖掘课程内容自身的特点及教育价值。
另一方面,教师要依据新课程理念加强对自身教学的反思,思考课程理念所要求的教学样态和课堂状态是怎样的,这样的教学样态和课堂状态需要怎样的理念指导才能形成。新课标强调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需要教师将对核心素养的考查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关注核心素养不同学段的衔接。核心素养为纲的教学目标规定了学科教学从学科为本转向以人为本的根本方向,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将学生看作独立的个体、有能力的学习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注重开展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教师授课要注意课程的结构化,整体把握和理解学科内容。教师要学会运用大概念教学,梳理和把握核心概念,以更好地进行主题教学。
以历史学科为例,在讲解世界古代史时,教师要整体把握世界古代史的特点,以“多元文明”作为统领整个学习板块的大概念进行教学,引领学生建构合理的历史知识结构。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将课程目标的规范性和课程实施的多样性相统一。
教学理念落实为教学行为是课改精神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将教学理念具化为教学行為,是课改精神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那要如何实现“最后一公里”的落地呢?
首先,教师要对教学理念进行深入学习和全面理解。只有“吃透”教学理念,才能将其灵活运用到教学中。例如,面对大概念教学,教师不能将其简单理解为一种包含知识范围大的概念,而需要对大概念的内涵、理论基础、表现形式等内容进行系统的学习。其次,教师要将教学理念内化为自身的教学信念,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最后,教师要依据内化后的教学理念展开具体的教学实践。按照教师教学的过程,我们可将教学行为分为课前备课、课堂教学、课后反思三个环节。
在课前备课环节,教师要对课标、教材、学情等进行分析。这一分析过程是落实教学理念的关键环节。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要将核心素养的培育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细化和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在教学环节设置上,教师要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以历史教学为例,教师在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时,要注重以问题为引领,组织学生自主搜集和阅读有关历史资料,并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学会利用多样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合理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教师应坚持正确的价值引领,精选教学内容,体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例如,在讲解抗日战争时,引入胶东大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加深学生对抗日精神的理解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涵养家国情怀。
教师要在大概念教学的理念指导下,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开展跨学科教学活动。以历史学科为例,教师可参考历史新课标提出的“历史地图上的世界格局”跨学科主题活动,综合运用地理、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的知识,以历史地图为载体,了解世界格局和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在课堂教學环节,教师要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的活力。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还要关注课堂意外的生成情况,及时把握教育契机,运用教学机智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课后反思环节是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教师可通过课堂观察、学生访谈、集体教研等多种途径,对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进行反思。
在教学评价方面,教师要综合运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组织学生自评和互评,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更好地促进教学的改进。教师应提升自身素养,系统掌握课程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尝试自主设计评价核心素养的工具,以更好地检测学业质量标准的达成情况。
(王晋系河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常务理事,河南省教育科学专家库专家,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余瑞系河南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