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清华大学2021年11月举办的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测试中,有一道二元分式函数最值问题,文章从六个不同角度探析该问题,给出一道二元分式函数的变式题强化该类问题的不同解法,并给出解题教学上的两点思考,以求发挥问题的最大价值.
关键词:分式函数;解法探析;变式训练;通性通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2)25-0015-06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出:高考要求学生能够触类旁通、融会贯通,既包括同一层面、横向的交互融合,也包括不同层面之间、纵向的融会贯通.高考要从“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考查学生的“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达到从“解题”向“解决问题”的转变,对于一些典型问题,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寻求不同的解法,以一题多解的方式寻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的网络体系,加深对问题的本质认识,从而拓宽解题视野,发散解题思维,提升学习兴趣,提高解题能力.在清华大学2021年11月举办的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测试中,有一道二元分式函数最值问题,笔者结合学生的作答情况整理成文,现与读者分享交流,以期抛砖引玉.
4 反思总结
4.1 一题多解,提高解题能力
数学离不开解题,数学研究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数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善于解题.可见,解题是一名教者的必备技能,技能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而在于日积月累.数学解题是巩固基础知识、落实基本技能、感悟思想方法、提升思维敏锐度的系统活动,所以对一道典型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与解答是非常必要的.笔者从六个角度对一道清华测试题予以分析,给出六种不同的解法,解法1是在观察出分式的齐次化特征后,比值换元为一次函数,再以导数为工具求函数最值.解法2至5是基于函数式的结构特征,联想所学的基本概念、公式,构造出函數式的几何意义解题,其中解法2和3联想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分别将函数式转化为直角三角形内角的正弦值问题和距离问题;解法4联想向量夹角余弦公式,转化为余弦函数问题;解法5联想三角函数定义,转化为三角函数问题.解法6通过极坐标换元法,同样将问题转化为三角函数问题,与解法5异曲同工.用多种方法解答同一道数学题,不仅能更牢固地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还能更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加强对数学整体性的理解与认识.通过一题多解,分析、比较各种解法,可以找到最佳的解题途径,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巩固数学知识和提高解题能力大有裨益.
4.2 夯实基本知识,强化通性通法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在数学高考命题中,考查内容应围绕数学内容主线,聚焦学生对重要数学概念、性质、方法的理解和应用,强调基础性;注重数学本质和通性通法.因此,笔者认为在日常的解题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训练,以提高学生解题的基本活动经验.我们寻求一题多解,但不能满足于一题多解,更不能为了一题多解而多解,而是要在解答的过程中总结出哪种方法适合哪类题型,选择哪个方法更加合理、高效,对于一些常考题型,甚至于必考题型,教师要指导学生总结该类问题的“通性通法”,形成解题模型.通过文中对问题的多种解法不难看出,六种解法间的计算量和思维深度都有差别,但也都是解决类似分式函数的通法,那如何进行“通性通法”的训练呢?笔者认为,所谓“通性通法”一定是建立在对问题形式、结构、特征等有着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在有多种方法选择的情况下,能快速找到最合理、高效的方法来完成解答.在日常的解题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分析每一种解法的优与劣,打破总是求导判断单调性的类似经验解题的惯性思维,如解法1就是最常规解法,虽思路顺畅,但过程冗长、计算量大;解法2至5根据函数式结构特征,联想点到直线距离公式、向量数量积、三角函数定义式、数形结合解出题目;解法6直接极坐标换元,转化为三角函数问题,直接了当,干净利落.因此,教师在解题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如何根据问题特征,设计最合适的算理,选择最佳的解法,这样在平常的考试及最终的高考中才能“以不变应万变”,顺利完成考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 刘海涛.一个二元条件极值问题的解法探析[J].中学数学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版),2021(03):44-45.
[3] 刘海涛,何浩成.例谈极坐标换元法在二元最值问题中的应用[J].中学数学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版),2021(15):22-24.
[4] 刘海涛.重视解题教学,善于变式推广,探究通解通法——以2020年全国卷Ⅰ导数题为例[J].数学教学研究,2021,40(02):49-54.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李 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