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玉玲
问题教学情境的创设促进了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与效率的稳步提升。高效问题教学情境的创设,加强对学生数学知识自主探究能力培养的力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因此,数学教师应该根据数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要求,创设具有趣味性、探究性特点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数学问题,才能在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与解题能力的有效提升。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创设要点
(一)关注学生背景
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以学生的认知背景为基础,创设高效问题情境,确保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数学知识。首先,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开始前,引出所要学习的话题,然后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明确学生学习的方向与话题,要求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话题学习数学知识,才能在保证学生从各个方面准确理解抽象数学问题的同时,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提升。其次,学生心理需求的激发。根据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问题情境,创设相应的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引入教师创设的高效问题情境。最后,清除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障碍,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正确的轨道中,充分尊重学生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树立以人为本观念
教师应该严格按照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要求,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如果学生学习能力和基础较差,教师必须详细地向学生讲解数学教材中的知识。如果学生整体基础能力较好,教师应该要求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学习数学教材中的知识。首先,构建良好的数学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加强学习成绩落后学生教育指导工作的力度,将学生的学习思维引入正确的轨道,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其次,合理运用因材施教教学策略。根据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确保学生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教师讲解的知识。
(三)提出问题应有效
首先,在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时,充分重视问题同化的重要性。因为同化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新旧知识有效连接的关键。所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紧密衔接在一起,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与水平。其次,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深度融合。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制定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培养的策略,要求学生利用课堂中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促进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与水平的有效提升。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遵守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针对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且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的特点,创设趣味性特点突出的问题教学情境,加大对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力度,以便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自主创新和优化。
(二)创造性原则
创造性原则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教学情境创设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如果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忽略了教学内容创新的重要性,那么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自然也就不会有创新。对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严格按照创造性原则的要求,创设问题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稳步提升。
(三)全面性原则
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创设具有普适性特点的问题教学情境,才能达到帮助每一名学生提高数学学习成绩的目的。假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不能很好地兼顾,不仅会增加数学课堂教学的难度,而且不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解的数学知识。
(四)层次性原则
由于不同学生的学习层次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应该以新课程改革为依据,创设符合学生个性特点的问题教学情境,通过为学生创设良好数学学习氛围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最重要的阶段,该阶段的学习对小学生后期的学习、生活以及发展都有着决定性影响。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合理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设备,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为小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就目前来说,虽然大多数教师已经认识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教学情境的重要性,然而由于受到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问题情境教学的效果始终无法令人满意。
(一)情境创设目的不明确
高效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丰富了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激发出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而且对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即便创设了有效的问题教学情境,但是学生却并未作出积极响应,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学目标不明确,且并未按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学习要求创设问题教学情境,只是简单地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讲解数学知识,导致数学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出现了偏差,影响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
(二)情境創设内容不符
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实施对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虽然小学数学教师已经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入了问题情境教学法,但是由于教师引入的情境普遍都是之前课本中出现的人或物,最终导致问题情境的创设未能凸显出其应有的新颖性特点,影响了问题情境教学的效果。这种问题情境教学方法的应用,虽然满足了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要求,但是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却普遍存在着学习兴趣不高的情况。这些问题的出现不利于情境教学法应用效果的提升,同时也违背了新课程改革措施实施的初衷。
(三)情境创设重点不够突出
问题情境创设目标不明确,教学情境没有特点是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法应用时存在的主要问题。虽然教师的多情境创造性思维对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教师情境创造过多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来说也有负面影响。比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置大量的情境,虽然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然而却因为课堂教学中穿插的情境设计内容过多,导致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经常因为学习思路出现偏差,影响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学习和记忆。
四、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措施
(一)创设生活情境,提高运用能力
数学知识来自生活也应用于生活,数学教材中涉及的知识与计算问题所具有的枯燥性特点,对学生数学知识学习效率与质量的提升产生了极大影响。所以,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将培养学生数学认知能力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创设生活化数学问题教学情境,简化教材中出现的各种数学问题的解题思路,降低数学问题解题难度,帮助学生构建完整数学知识学习体系,提高数学知识的学习效果,确保数学学科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比如,教师可以采取将教材中的应用题内容有效拆分的方式,利用其形成的生活化数学问题和数字计算问题,为学生创设与生活内容联系密切的数学学习情境,鼓励学生利用生活化方式分析和解答数学问题,提高学生数学问题理解能力,以便于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数学知识灵活地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二)创设趣味情境,调动主体意识
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对广大小学生来说,由于在面临逻辑性较强且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时,难免会产生抵触的心理情绪。因此,教师在开展数学课堂教学时,应该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严格按照数学教学内容的要求,创设趣味性问题教学情境,确保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内涵。比如,教师应该根据数学教学内容,创设故事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良好故事学习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不但有效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难度,同时也达到了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故事教学情境的创设,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指明了方向,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而且打造出了适合学生学习要求的故事角色,促进了学生代入感的有效提升,为学生在真实情景中演绎和理解数学问题打下了良好基础。由于小学生具有好胜心较强的特点,因此教师在开展数学课堂教学时,应该采取创设竞赛问题教学情境的策略,要求学生自觉参与数学知识的学习。数学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应该先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然后要求各个小组的学生参加数学竞赛活动。充分利用趣味性数学竞赛教学模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效果。比如,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小型拔河比赛时,根据比赛的进程,教师可以为比赛失败的队伍增加人数,如此一来,由于双方参加比赛的人数发生了变化,那么最初胜利的一组自然就会变为失败组,而最终取得胜利的小组内心则会产生强烈的不公平感。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学习情境的方式,要求学生开动脑筋自己想一想,应该怎样解决这种不公平竞赛的问题,然后将与该问题相关的平均数概念逐步的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游戏竞赛活动,不但有助于自身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激发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效果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三)创设合作情境,提高学习质量
大多数数学教师因为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较深,其内心始终认为小组合作学习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开展,还会占用有限课堂教时间,导致数学教学质量的下降,对学生的思维连贯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所以大多数教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模式都产生了严重的抵触心理。教师应该严格按照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转变专题教学理念,明确数学知识的学习不只是要求学生学会数字计算的方法,而是应该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推动学生数学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了提高学生团队合作学习意识培养的效果,教师应该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运用多样化教策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数学课堂中,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与水平。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创设合作学习情境,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严格按照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分析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能力,布置数学学习任务,然后要求各个小组学生按照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开展小组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另外,教师还应通过为学生构建组间辩论学习情境的方式,针对各个小组学生的学习情况,向各个小组提出同一道数学问题,然后要求各小组成员进行组内讨论,并做好讨论记录的工作,保证问题答案的统一性。在各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应该先要求各个小组的代表以语言表达的方式,发表自己对该问题的见解,同时根据本小组的讨论结果,与其他小组展开辩论活动,最后再由教师就各个小组的辩论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经过这样的过程,教师不但帮助学生构建了完整的数学至认知和学习体系,提高了学生数学分析思考的能力,而且达到了提高学生数学知识学习质量的目的。
(四)创设互动情境,调动自主意识
1.未教先尝试。数学教学实际上就是复习与教学的过程,只有准确地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连接点,并将两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即可形成完整的数学网络。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利用已经形成的数学知识思维,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解的新知识。虽然学生面对抽象性数学知识时,经常会因为遇到各种问题,导致其不知怎样学习,但是学生在突破这些问题的同时,不但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而且促进了学生知识整合能力和水平的有效提升。
2.練前先估猜。练习环节是帮助学生巩固实现知识的关键环节。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时,可以要求学生先自主估算题目的答案,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的计算。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的数字预估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同时其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疑问,激发出了学生解答问题的兴趣,提高学生知识理解的能力和水平。
3.鼓励奇思妙想。针对小学生经常会奇思妙想的特点,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能只是简单地将问题答案告诉学生,鼓励和引导学生采取自主探究思考的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要求学生站在不同的层面思考数学问题,推动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另外,学生的奇思妙想实际上就是其认真思考的结果,所以,即便是教师知道学生的想法是错误的,也应该通过鼓励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提高学生数学知识学习的效果。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通过创设高效问题教学情境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所以,教师应该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创设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问题教学情境,通过对学生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
(左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