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媛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尚处在发展阶段,且其普遍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如果教师一味地沿袭传统单向的灌输式授课方法,则无法取得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且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从小学生的发展特征出发,教师应重视应用情境创设的方式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重视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呈現知识、操作过程及应用方法,以此增强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将学生真正还原为学习主体,达到改善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实现发展的目的。
一、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展开情境创设时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展开情境创设时,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其一,对情境缺乏正确的认知。当前,许多教师将情境简单地等同于“多媒体情境”,这实际上窄化了“情境”的范围,与此同时,也导致教师在展开情境创设时,往往习惯于应用多媒体展示情境素材,方式较为单一,既没有重视从情境出发推动学生展开思考和探究,也未能有效地利用情境与学生展开交流互动;其二,情境创设素材和资源选择不合理。当前,许多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时,往往未能重视从授课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出发合理地选择素材和资源,而是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导致情境与学生的生活之间的脱节,同时也不具有教学针对性和趣味性,难以充分发挥其作用与功能;其三,没有将情境创设方法与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情境创设方式只有在与课程导入、知识讲解、实践探究等授课环节联系起来时,其功能与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实现。然而,当前教学实践中的情境创设往往呈现出较强的割裂感,教师在完成情境创设之后,并未有效地将其与其他教学环节串联起来,因而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展开情境创设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将抽象的内容进行直观的转化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包含着诸多较为抽象的知识和技巧方法,通过应用情境创设方法,教师能够有效地将这部分内容进行直观生动的转化,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达到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体性、提升其学习兴趣的目的。例如,“计算机病毒”这一概念对于小学生而言较为抽象,为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展开生活化情境的创设:“感冒是生活中一类常见的病症,同学们知道造成感冒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吗?”这时,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很容易得到“病毒”这一答案,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出“计算机病毒”这一概念,通过类比,学生就能快速理解计算机病毒是导致计算机功能瘫痪的重要原因,属于一类计算机安全隐患,从而取得良好的授课效果。
(二)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
情境具有改善课堂氛围的重要作用,通过围绕具体的授课内容展开情境创设,教师能有效地营造出良好的思考和探究氛围,从而真正将学生还原为课堂学习主体,推动其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究。例如,在进行“网络虚拟旅游”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围绕“旅游”展开情境创设,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真实旅游经历,鼓励其畅所欲言,说出自己曾经去过的知名景点,之后再应用互联网呈现网络虚拟旅游的过程,引导学生对两种不同的旅游形式进行对比,从而真正将学生还原为学习主体,进一步增进学生对互联网生活应用价值的了解,从而取得良好的授课效果。
(三)有利于增进课堂教学中的讨论互动
情境具有较强的互动性特征,通过展开情境创设,能够有效地增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讨论互动,推动学生从具体的情境出发展开交流,以此实现思维共享,达到深化学生知识理解和提高其实践应用能力的目的。例如,在进行“收发带附件的邮件”这一节的教学时,由于之前已经完成“使用QQ发送和接收文件”这一节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演示使用QQ和邮件两种方式进行文件收发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向其提出问题:“使用QQ和邮件发送和接收文件有什么区别?”推动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相应的讨论,教师应注意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思考和交流空间,推动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充分的交流。
三、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实施情境创设的原则
情境创设是需要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及理论指导下开展的,情境创设的原则在于目标性、主体性、真实性、激励性、多样性等几方面。首先教学情境的建设要充分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设计,考虑学生是否能接受,从而有效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力。同时情境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需求,具有主体明确的特点,能够通过环境的优化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效益,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应与生活进行紧密关联。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在实际教学环节被动的学习方式容易使学生失去对学习的耐心。此时,教师应充分发挥情境创设的激励性原则,帮助学生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以及内在的真实潜能。最后,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对所创设的情境进行适当转换,防止学生产生倦怠心理。基于以上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实施情境创设的原则,下面对创设策略进行深入探究分析。
四、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实施情境创设的策略
(一)优化导入环节,活跃课堂氛围
导入环节是课程的起始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注意应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从而帮助学生快速集中注意力,为后续的教学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生普遍喜欢动画、歌曲、视频等内容丰富、形式有趣的多媒体内容,因此在课程导入环节,教师要注意展开多媒体情境创设,达到丰富课程内容、活跃课堂氛围和增强信息技术课堂趣味性的目的,在情境中结合不同类型多媒体素材的特点,相应地展开知识点讲解,以此将情境与授课环节串联起来,充分发挥情境创设的作用。例如,在进行“电子相册”这一节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首先应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电子相册的动态效果图,注意使用学生感兴趣的动画图片作为展示素材,创设出相应的多媒体教学情境,在此基础上,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是电子相册,应用电子相册,我们可以方便快捷地保存和展示喜爱的图片,比如,关于动画片的精美图片。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学习制作电子相册的方法。”由于学生普遍对动画片感兴趣,因此借助这一情境,教师可以较好地实现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增强课程导入的实效性,为之后的技巧和方法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围绕情境内容,科学设置问题
情境具有将学生还原为课堂主体、推动学生结合自身真实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展开思考和探究的重要作用。要想充分发挥情境的这一作用,教师就必须注意围绕目标授课内容和教学情境,科学地设置思考问题,并在情境中采取科学的方式呈现问题,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展开思考。例如,在進行“网络地图”这一节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首先通过引入生活化的内容展开相应的情境创设:“地图是同学们在生活中都十分熟悉的一种工具,应用地图,我们可以快速找到路线并识别方位。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地图的普及和应用程度逐渐提高,相较于普通的地图,网络地图具有明显的优势,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关于网络地图的知识和应用技巧。”完成导入之后,教师再应用计算机和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本市的网络地图,并随机给出两个地点,应用网络地图提供的“路线”功能,在网络地图上展示两个地点之间的路线,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相较于实体地图而言,网络地图具有哪些独特的优势?从A地到B地有多条不同的路线,如何应用网络地图确定最优路线?”之后,教师为其留出一定的思考空间,推动学生在情境中结合自身使用地图的经验展开相应的思考,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个性化思考成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对网络地图的特征和路线规划方法进行总结,从而达到增进学生关于网络地图理解、提高其实践应用能力的目的。
(三)引入小组讨论,增进课堂互动
情境具有促进课堂互动的重要作用,对于教师而言,要想充分发挥这一作用,除应用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探究之外,还要引入小组合作讨论模式,重视推动学生在小组中进行思维共享,分享自身关于情境内容的想法和思考成果,通过讨论达成共识和实践解决方案。为有效地应用小组合作模式,教师首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其科学地分为若干小组,注意落实“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这一重要原则。一方面,确保组内成员的差异性,以此为交流讨论创造充足的空间;另一方面,确保各个小组之间水平大致相当,以此为后续的组间深入交流讨论打下良好的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在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时,教师要对其讨论的情况进行认真观察,给予学生一定的启发。例如,在进行“网络道德与法规”这一节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看“网络即时通信”这一节中关于“QQ”这一软件的内容,创设出相应的讨论情境:“之前我们学习了QQ这一网络即时通信软件的应用方法,在使用QQ进行线上聊天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遵守一定的道德与法规,结合本节所学知识,你认为应遵守哪些要求?请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讨论。”之后,教师再推动各组选出代表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组织学生进一步展开组间讨论,并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对于QQ聊天过程中应遵守的道德和法规进行总结,从而在具体的讨论情境中增强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其形成遵守网络道德与法规的良好行为习惯。
(四)创设游戏情境,提升学生兴趣
小学生普遍喜欢游戏,通过围绕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设计游戏、创设游戏情境,教师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体性,达到提升其学习兴趣的目的。为此,一方面教师要重视对目标授课内容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找准游戏设计切入点,力求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另一方面,教师应重视引入计算机游戏,推动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实践运用信息技术技能和方法。例如,在进行“中文打字”这一节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前在学校机房的计算机中安装好“警察抓小偷”这款打字游戏:只有输入正确的字符时,“警察”才能前进抓捕“小偷”。由于此游戏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因此对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在这一游戏情境中,教师可以有效地推动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练习中文输入和打字,通过反复练习提高学生打字速度和准确性,同时提高其打字输入的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推动学生在家庭计算机中下载打字游戏,自主展开课外拓展练习。
(五)创设实践情境,加强实践应用
实践性是信息技术学科的根本特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展开情境创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学生实践应用信息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从信息技术课程的这一特征出发,教师应重视创设具体的实践情境,重视向学生展示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以此增强学生实践应用兴趣,并重视推动其在情境中展开信息技术应用。例如,在进行“查找并阅读电子书”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首先播放一段关于电子书制作过程的视频,以此帮助学生了解电子书的诞生过程,增进其对信息技术在文献保存和信息交流方面作用的了解,之后引出本课的实践主题——在数字图书馆中查找并阅读电子书,创设出具体的实践应用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应用信息技术技能查找和阅读电子书,掌握相应方法和技巧,从而提升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
(六)构建探究性情境,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下,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中充当着主导者的身份,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难以激发内在热情。教师在课堂中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较短,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均得不到良好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及时转变教育理念,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例如,在进行“下载网页中的文字”这一课的教学时。本节课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信息下载的基本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网页文字下载。首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顾前一单元的所学内容,并进行新课导入。随后,教师可以通过恰当的方式构建探究情境,打开桌面上已经下载的网页,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在打开网页时要经过多次操作,为什么老师能快速打开网页呢?接下来,教师带领学生回忆画图保存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尝试能否仿照此类方法进行网页保存,学生经过自主探究思考后完成保存网页任务。在网页保存知识学习完毕后,教师为学生展示自己所设计的网页,细心的学生发现教师的网页中还有添加的文字。教师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自主尝试,是否能够将网页中的文字提取并保存下来。最后,在本课知识学习完毕后,教师布置探究任务,让学生回到家中使用电脑,结合课堂所学知识,能否下载歌曲、软件等,并在下节课组织交流活动。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在探究性情境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总之,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展开情境创设,有利于将抽象的课程内容进行直观转化,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教师应重视在实践中落实好优化导入环节、围绕情境内容科学设置问题、引入小组讨论模式增进情境互动、设计游戏活动提升学生兴趣、组织实践活动推动学生应用等一系列策略,从而切实增强教学实效性,不断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