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与小学语文学科的相互渗透

2022-05-30 10:48王月清
家长·下 2022年9期
关键词:德育课文文章

王月清

小学阶段的學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具体教学工作中不仅要为学生传授相应的语文知识,还应善于将德育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二者之间的相互渗透,从而有效发挥出语文学科的德育价值。基于立德树人教育背景下,语文教学工作也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相应的字词句知识,还需要通过优秀的文化熏陶感染来逐步促进小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审美情趣的双重提升,真正促进其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和谐发展。在语文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素材与德育思想,故而教师也应善于挖掘出教材中的德育元素,积极为学生渗透德育理念,加强教学引导,落实德育。

一、立足教材,挖掘资源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故而在语文德育工作中,教师也要立足于教材,挖掘出教材中所蕴涵的德育资源,从而将德育与教材知识讲解进行充分有效地连接。基于新课标改革理念,教师德育的开展也需要按照不同课文的教育重点来制定针对性教学计划,凸显出不同的德育主题,为学生营造一个知识丰富的德育渗透课堂。以《只有一个地球》课文教学为例,这篇课文尽管只是一篇简单的科学小品文,但是在朴素的语言文字中无一不洋溢着作者的情感,对于教师而言,则应当立足于教材,善于挖掘出作者为地球现状的担忧以及为地球遭遇而愤懑的德育情感资源,紧扣人文意志,继而激活学生内心的真善美。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明确该课文的教学重点,要善于引导学生真正地理解人与地球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类是地球上渺小的存在,并且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不少资源是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利用资源的过程或多或少都会对地球的整体生态环境造成影响,而一味地过度开采资源,无疑会直接导致人类生存危机。在课文讲解过程中;教师适当地进行德育渗透,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德育过程也能够使学生生成更为深刻的学习印象。而这种德育渗透教学方式也在提示广大语文教师,德育要具备一定的针对性与侧重性,结合具体的语文教材内容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有助于促进学生自身德育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巩固基础,品悟字词

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乏文质兼美的篇章,并且文章语言文字之中也充分地表达着作者的思想情感,这种情感的渗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及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另一方面,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字、词、句等基础教学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在指导学生品悟字词句含义时,教师也可以适时完成德育,在帮助学生品味汉字表达之美的同时掌握语言文字表达的技巧,通过加深其对于文章内容的深层次理解来进一步读取文章语句中所蕴含的中心思想与道德品质。以《鸟的天堂》一课教学为例,在课文的第十三、十四自然段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将鸟儿清脆的鸣声、群鸟飞翔的壮观热闹场面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而这一画卷的呈现过程与递进过程也都十分的自然,作者通过“起初”“后来”这两个连接词写出了声音的变化;而后又运用“手一拍”“继续拍掌”两个短句连接起了“寂静—有鸟—鸟飞起—到处是鸟”的场面变化过程。最后,作者“眼睛应接不暇”的整体概括到一只画眉鸟“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的具体描写,则使文字画面更加连贯流畅,紧凑同时有富有变化。在语篇鉴赏完毕后,教师也可以针对文章中的最后一句“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来为学生布置相应的重点字词赏析学习任务,并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思考上述语句中的两个“鸟的天堂”的不同含义。在教师提示下,学生不难发现,第一个鸟的天堂主要指代的是课文中大量描写的那棵枝繁叶茂的榕树;而第二个鸟的天堂则是指所有鸟类得以幸福生存的乐园,那么将两个不同含义结合起来,文章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则为,枝繁叶茂的榕树正是鸟儿们所幸福生存的乐园!当学生明确这一含义后,作者对于大自然的赞美与热爱之情也会油然而生,并且在这种发自内心的感叹与喜爱之下,学生也会自然而然生发向往之情,在其日常生活中,他们也会不由自主地去追寻这种自然、朴实之美,在课文情感的感染下,语文德育也潜移默化完成。

三、课文朗读,深入其境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除了基础的字词句重点讲解教学之外,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组织学生进行有感情的课文朗读也是带领学生深入文章情境、体会文章意境的途径。同样的,在反复的文章朗读中,学生会进一步体会到课文当中所蕴涵的德育情感内容,品味文章情感表达的过程也成了学生接受语文德育的基本过程。以《白杨》一文教学为例,课文主要运用了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作者通过描写了白杨的特点来歌颂边疆建设者报效祖国、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大无畏志向与无私奉献精神。教学过程中,如若按照传统教学模式中的逐段阅读、逐段分析教学方式,难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所表现的特殊情感与情感寄托,因此在朗诵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文章行文视为一个整体,并且在朗读课文时关注作者字词句的运用,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受到触动,实现深入其境的效果。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优秀的朗读作品,通过示范读的形式来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语言文字之美,产生情感震撼;接着,则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跟读,一来训练自身的朗读技巧,二来也能够促使学生自身的情感与教材课文情感融合在一起;当他们对句子断句以及句子理解等内容有所了解后,教师则应鼓励学生进行自由朗读,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如在“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它总是……不软弱,也不动摇。”这一重点句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展现出白杨直、坚强、不软弱、不动摇的特点与品格。并且在朗读到白杨的具体特点时,可以稍微运用重音,从而表达出文章中的“爸爸”想让孩子学习白杨品格的热切情绪。从一定程度上而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学生表达自身情感的外在形式,而朗读过程中能丰富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也是实现德育有效渗透的内在目标。

四、情境导学,情感共鸣

情境创设是小学阶段教师较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具体教学情境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积极性,使其沉浸于具体的教学情境引发情感共鸣,进而了解课文中所隐藏的德育主题。以《詹天佑》一文教学为例,在课文中作者花费了较多的笔墨描写詹天佑和他的团队在修建铁路时所遇到的各种艰难困苦,如“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山顶的泉水往下渗,隧道里满是泥浆”“八达岭隧道长一千一百多米”等,在常规的课堂教学模式下,部分教师会在课文讲解过程中着重、反复强调地理环境的恶劣,勘探、建设困难重重,但一味地言语输出学生有可能并不能透彻地理解,难以形成直观的画面与记忆。此时若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图片、视频、动画等丰富素材来为学生创建生动、真实的铁路修建情境,在课堂上直观地呈现出“居庸关山势”“山顶上渗泉水”“隧道满是泥浆”的图片或视频,那么在强烈的画面冲击之下,学生会真切地感受到课文中所描述的环境。对于詹天佑及其团队而言,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之下生存尚且不易,铁路修建工作往往还有同时忍受严寒与饥饿所带来的考验,但是无论是多么困难的任务,凭借着他们的专业智慧与吃苦耐劳的顽强拼搏精神,从北京到张家口这条铁路还是成功修建了。通过情境教学来讲解课文内容,学生对铁路建设者的崇敬之情也油然而生。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识与理解会更上一层楼,并且在情感共鸣之下,德育的目标也得以自然、有效转化。

五、人文講解,德育渗透

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人文性与综合性,通过语文学习不仅能够指导学生掌握相应的语言表达技巧,更重要的是能够打开学生知识视野,学习更多的人文历史知识。那么在具体的语文知识教学课堂上,教师也可以从课文的人文背景讲解切入,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无论是在为学生讲解文章时代、写作背景还是介绍作者生平事迹、文章人物故事,也都有助于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德育脉络,促进德育渗透。以《金色的鱼钩》这一课文教学为例,课文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先为学生介绍文章作者的生平事迹与写作背景。作者陆定一是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长征路上,他担任宣传部部长。《金色的鱼钩》一文正是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过草地期间的故事。本文中红军要经过的草原是松潘草原,即红军长征“翻雪山,过草地”中的草原,其沼泽总面积3000平方公里,且气候寒冷,常年无夏,食物稀少,红军过草地的困难可想而知。在陆定一的故事中,一位炊事班班长为了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而不惜牺牲自己,他所留下的金色的鱼钩,以斑驳的锈迹记录着老班长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永恒地闪烁着金子般的思想光辉,革命的精神永垂不朽。从写作意图上分析,作者借助这个事迹,赞扬了共产党人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对文章人文背景故事进行深刻解读,可以让学生深入体会到课文中德育元素,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德育。

六、主题思辨,增强体验

对同一篇文章,不同的学生往往有可能会形成自己独到的看法与理解,并且在解答同一个问题时,从不同的角度往往也有可能会得出不一样的答案,此时,为了更好地实现语文德育教学目标,也为了增强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体验,教师则可以结合课文具体内容来组织他们开展具体的探究活动,以此发散学生思维,让他们从同一事件中收获更多。以《将相和》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结合文章中的两个人物提出一个具有开放性的思辨问题,“同学们,你们是更喜欢蔺相如还是廉颇?你们认为这两个人谁更厉害呢?”通过课文讲解,学生都能够从“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中认识到蔺相如这一个足智多谋、勇敢无畏且心胸宽广的文臣形象,因此,在教师提出的这一思辨问题中,大部分学生会表明自己更加喜欢蔺相如。不过同样也有部分学生表明,在渑池之会中,蔺相如敢在秦廷与秦王斗争,是因为有廉颇在背后的默默镇守,没有廉颇镇守所提供的底气,蔺相如也有可能不敢表现得这么强势。面对不同学生所提出来的不同看法,教师可以持以鼓励与肯定的态度,同时引导学生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与观点来看待事物。除此之外,为了增强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教师还可以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如果蔺相如下朝时没有来得及闪避廉颇,正面相遇后,你作为廉颇的好友/蔺相如的好友,应该如何化解二人之间有可能出现的争辩呢?在问题情境下,教师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我表达与表演空间,要求其在劝说二人时不脱离人物实际形象,且学生在扮演不同朋友角色时要注意语言表达上的转换,以此促使学生获得更多语言表达训练。课堂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则需要进一步将话题归引导总结廉颇蔺相如的人物形象概括之上,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到不同事物的可取之处,以此实现人物剖析向德育方向的转变与过渡。

七、习作辅导,拓展德育

课文知识的学习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掌握语言文字表达技巧的“输入”过程,而开展内容习作,则是学生锻炼自身语言应用能力、抒发自身德育情感的“输出”方式,那么在语文德育工作中,教师也需要加强习作辅导,鼓励学生大胆地将自己的情感或德育认识表达出来,以此发挥出习作对德育作用。以“父母之爱”这一单元习作练习为例,学生在这一单元中先后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等课文,对父爱与母爱也产生了更多的理解,此时教师则可以以“父母之爱”作为习作主题,鼓励学生将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叙写出来,尽情地表达出自身真情实感。写作过程中,教师可以不限定写作方式,也不限定写作体裁。同样的,学生写作时也可以借鉴教材中表达父母之爱的表现手法叙写自己的故事,如借鉴《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父亲”坚定、铿锵有力的语言来呈现出伟岸的父亲形象;又或者是借鉴《慈母情深》中细致的细节、动作、神态、语气描写等表现出“母亲”的拳拳爱护。完成写作后,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自行阅读与调整,按照“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的评价、修订原则来自主调整文章结构、文章内容。最后,对于班级中的优秀作文,教师可以展示出来,一来鼓励学生在后续的习作练习中再接再厉,二来也能够促使更多学生学会更多的语言表达技巧,寓真情于文字,寓品德于文章。

总之,作为小学阶段最为重要也最基础的学科,语文教学德育作用的有效发挥则需要教师能够结合教材具体内容与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来进行合理的安排设计,通过充分挖掘语文人文内涵、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增强语文知识学习体验,以此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综合学科素养的发展与提升。

(宋行军)

猜你喜欢
德育课文文章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