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少杰
摘 要:“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倡导的生活教育论思想,教、学、做既是三个独立的个体,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做”在数学教学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教师以“做”为教,学生以“做”为学。“做”不仅是活动,也是实践,更是创造。“教学做合一”指导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教师要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实践和创新,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既能掌握新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又能实现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 小学数学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提出的具有创新性的教育思想。《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特别强调,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是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这些都来自“教学做合一”思想,能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知识,在活动中掌握数学方法,在创造中丰富数学理论。本文主要探究“教学做合一”理念指导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一、创设“做”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
小学生年龄小,主动性不强,只有在强烈兴趣的激发下,才能全身心投入“做”的过程中。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为了使学生真正参与“教”和“学”,教师需要巧设多元化、生活化、真实化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展开积极、主动的思考与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实现思维的进阶。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要注重贴近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出发点,引入趣味性的语言和实物素材,这样既能贴近学生的兴趣点,又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例如,在教学“可能性”时,教师可以适当引入生活中的实例,以此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在课堂导入时,笔者拿出了学生比较熟悉的飞镖盘,演示扔飞镖的过程,聚焦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提问:“扔中哪一环的可能性更大?是否可以计算?”提出问题之后,笔者让学生自主开展实践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主参与绘图、分析和计算,而教师的功能就是抓住合理的契机,对学生进行引导。生活化的活动情境的创设,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操作的机会,而且增强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探究化情境
在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关键在于算理和算法,这些也是解决现实问题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使计算接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计算的趣味性,是每位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在“教学做合一”理论的指导下,教师不仅要将计算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关联起来,促进“教、学、做”的有机融合,还要创设探究化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数学课堂充满趣味性。
例如,在教学“9加几”时,笔者给学生创设了“摘草莓”的探究化情境:小明的盘子里有9个草莓,盘子外有6个草莓;小华的盘子里有9个草莓,盘子外有3个草莓,要求学生摆一摆、算一算,小明和小华各摘了多少个草莓。除了要告知答案,还要说一说自己的算法。这样的探究化、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能够架设具有开放性的互动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展开探究。在学生计算完草莓的个数之后,笔者还引导学生进行数形结合,将抽象的算理总结出来。这就是基于“做”的过程,在情境学习中完成了数学学习与探究的过程。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不仅能使学生快速且高效地掌握数学算理和算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能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塑造学生积极的学习状态。
二、结合“做”的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一)引导学生进行数学表达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较为普遍的现象是少数优等生是课堂问答的主要掌控者,而对于一些性格相对内向,或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而言,当其长期处于缺少发言的课堂状态时,会逐步弱化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因此,数学课堂应当面向所有学生,促使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表达,有条理地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在“教学做合一”理论的指导下,教师要在学生“做”的基础上,结合“做”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数学表达,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退位减法”时,教师可以给出算式“10-7=?”,将学生分成多个教学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成员根据这个算式创编一个简单的数学故事,在组内互相交流,并做出客观的评价。此外,教师还可以设置奖励制度,鼓励所有学生都积极发言,督促学生主动表达。学生在学会数学表达之后,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会进一步提升。
(二)引导学生展开数学探究
当学生深入情境、发现问题之后,接下来就需要践行。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既是落实“做”的学习过程,也是架构知识网络,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关键途径。基于不同的“做”的内容和目标,教师需要匹配不同的探究内容、过程和形式,如教师可以设计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课题研究,也可以结合实验设计探究活动。多样化的探究活动既能使学生深入“做”的过程,又能使学生基于不同的形式参与实践,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教师可以设计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设想问题、展开探究,并找出解决方法。在教学这一课时,笔者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之间是否存在联系?是否存在一种方法,可以使不同的图形相互转化?”这些问题是引领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关键。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借助多元化的工具,根据已经掌握的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展开实践探究。以平行四边形为例,平行四边形在经过剪拼之后可以转变为长方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教学中以“做”为载体,不仅能引导学生推导出不同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还能梳理总结数学转化思想,体现其实践价值。
三、基于“做”的过程,进行激励评价
在“教学做合一”理论中,陶行知先生虽然以“做”为核心环节,但是也没有否定“教”与“学”的重要地位。在“教”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做”为载体,对学生的“学”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这样既能为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强化学生的良性行为,又能塑造学生的品格。
每个人都希望被赏识,这一点也同样体现在小学生这一群体中。当学生能够主动回答教师的问题时,总是希望教师肯定自己,如果答错了,或教师给出了批评,都会对学生的自尊心造成一定的伤害,进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错误,教师应当保持宽容的态度,选择鼓励式的语言,呵护、关爱学生的自尊心。只要学生出现点滴的进步,都要使用激励性的语言肯定学生。如果学生一时没有回答,或答案出现了错误,可以推迟评价。当学生的回答得到肯定和鼓励时,就能够更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发言的自信心,课堂必然会更加活跃。
总之,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念与“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思想相吻合,有助于架构高效的数学课堂。数学教师既要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也要把握合理的介入契机,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搭建良好的发展空间,使学生在“教学做”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方法指导和情感介入,实现自主学、相互教、实践做,进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淑瑶.“教学做合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探究[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1(6):210-211.
[2]缪惠容.教学做合一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J].福建教育學院学报,2020,21(6):83-85.
[3]雷时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基于“教学做合一”的理念[J].课程教育研究,2020(17):134-135. (作者单位:安徽省灵璧县教育体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