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思政教学策略

2022-05-30 18:28刘星马宇飞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策略

刘星 马宇飞

内容摘要: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对于培养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精神和当代价值的认同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师应该将文化知识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统一,以文化人,以情感人,行动育人,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出能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务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 课程思政 教学策略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伴随着中华民族的觉醒、崛起而发展壮大的,它天生就蕴含了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人文精神、价值观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当今社会,大学生经过思想品德教育之后,基本形成了正确的道德认识,但许多人虽心存信念,却在外化为行为时存在着信念与行为相背离的现象。因此将课程思政融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实践中,这对引导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践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文化知识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统一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①习主席对高校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重视的,他曾在不同的场合多次提到高校师生学习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对当今的大学生来说,思想政治方面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有效实现思想政治方面的引导,不能靠生硬地推行思想道德教育,而要将思想道德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相统一,以“润物细无声”地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而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具有先天优势,恰恰能实现这一目标,因此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不仅对学生有益,而且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自身的建设也是十分有利的,这是一场共赢。

自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文化就在大学校园中发生着激烈的碰撞。西方流行的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中国自身的文化影响也是根深蒂固的,这就很容易使大学生产生迷惘与困惑。尤其是在我国当今社会,这是价值观发生巨变的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取向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不少大学生被多元价值观困扰,在进行道德选择与判断时,容易陷入困惑、迷茫、模糊、叛逆的误区。而大学阶段又是人的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时期,如果不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那么他们很可能会在认知上产生偏差,从而影响自己的人生。

有学者研究发现,有些大学生在思想道德认识上是正确的,但他们的行为却常常与认识发生偏移。例如有的大学生认同仁爱有礼,互帮互助,但他们的行为却表现得十分冷漠,在遇不平之事时,往往选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他们认同奋斗精神,现实中却往往瘫倒在床;他们認同勤俭节约,却忍不住盲目攀比;他们向往纯真甜蜜的爱情,却在行为上表现出爱情的随意性。大学开设的思想政治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但是大学生道德认识与行为的偏移也说明高校的思政教育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首先思政课程一般是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三、四年级基本上没有涉及相关课程,所以这种思政教育并不能贯穿始终。其次思政课程的课时较短,涵盖的内容也比较有限,容易浮于表面,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因此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最后是这些思政课程比较偏于理论,与现实的契合度不高,因此缺乏可操作性。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导致学生对思政教育课程学习兴趣不高,重视程度不够,只求在期末考试中通过而已。这也就背离了思政课程开设的初衷。因此在专业教育中融入思政课程,将文化知识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统一,以“润心”的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也必将更有成效。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具有丰厚的思政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说:“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②文学天生有着育人的属性,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也是文学天生的职能。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生与发展和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历史进程高度一致,与国家民族命运息息相关,是最生动有力的课程思政的优质资源。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成立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文学,它自诞生之日起,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近代文学时期,觉醒的知识分子将文学作为社会变革和思想启蒙的武器,试图将沉睡的中国雄狮从黑暗中唤醒。到了五四新文学时期,知识分子们推动白话文运动,解放思想,唤起民智,推动“人的文学”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萌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到了30年代,革命文学已经发展到高潮,“为人生”的作家们谱写出一曲又一曲动人的悲歌。20世纪40年代,文学也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阵线,在沉重的民族危机的背景下,文学展现了救亡图存的必胜决心,带给抗日队伍精神上极大的鼓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文学呈现了新的风貌,但它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向。改革开放以后,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展示了中国社会多元化的全面发展。这些时期的文学思潮、作家作品串联起来,就是中华民族敢于斗争、不懈奋斗的赞歌。

中国现当代文学自诞生之初起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与中华民族从觉醒到崛起的光辉历史高度契合,波澜壮阔的革命催生了大量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的经典作品。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家国情怀的作家作品不胜枚举,教师可以在教导学生阅读、阐释、品味文学作品的同时,挖掘作品中蕴含的思政资源,从文学史中优选出受新一代大学生喜爱的课程思政与现当代文学教学兼容的内容,挖掘其中蕴含的社会意识、责任意识、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让学生体会到作品中所具有的人文意蕴和精神内涵,使学生接受并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与道德信仰,并在前人榜样下化为行动,这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课程的先天优势。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文学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也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不断抗争的结果。它至今还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民族精神、道德观念、人文意识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高校学生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又恰恰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因此将课程思政融入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是重要且必要的。

三.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建设教学策略

融入课程思政不能流于形式,走过场,应当将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有效的教学策略应该是以文化人,以情感人,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把课程思政落实到教材、教学周历、教案的具体环节中,提炼作家活动与文学作品中的正面价值观,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一方面使学生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发展历程,掌握专业知识,扩宽学术思维,另一方面,以学习现当代文学史为契机,启发教育学生形成正面的价值观并付诸实践行动,提升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

1.以文化人,以情感人

“文学能传播一种特殊的信息,即能揭示人的心理和靈魂深处极为复杂的心理过程,极为隐秘的心理机制,呈现人类心灵的辩证法。”③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对于学生的价值观引导是与其对文学审美的感悟相辅相成的,既能做到“润物细无声”,又能起到念念不忘的效果,且这种效果一旦走进学生的心里,就势必会影响他的一生。

教师可以从文学史中寻找合适的教学资源引入课堂教学中。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家层出不穷,不仅他们的作品能流传后世,他们的人格更是让后代人钦佩。创造社的成员郁达夫是一位情感充沛的作家,他在作品中以一种饱含的深情表达了知识分子复杂的内心世界,既自伤于知识分子面对当时社会黑暗的无能为力,又充满着对于纯洁情感、美好人性以及祖国强盛的向往与憧憬。郁达夫一生都在为自己的事业和理想而奋斗,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他为国牺牲,以一位文人的鲜血捍卫了祖国的利益。这些都是非常优良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教师只要介绍作家的生平事迹和经典作品,学生就能体会到作家的人格魅力,无声地受到他们的影响。

现代文学史中的作家具有可歌可泣的故事,当代文学史中鼓舞人心的作家作品也数不胜数,路遥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路遥出生于贫苦家庭,但苦难的生活非但没有磨去他对生活的信心,反而练就了他坚韧的意志。他的代表作《平凡的世界》影响了许许多多的年轻人,小说中平凡的主人公孙少平拥有不平凡的意志,他为了生存进城务工,干最苦最累的活儿,尝尽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但不幸的阅历反而促成了他人格上的成熟,他始终对生活怀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孙少平的这种态度也促使后来的年轻人积极地面对生存的挑战和人世间的不幸,以微笑感恩的心态面对人生。《平凡的世界》中传达的这种价值观在年轻人中引起轰动,在路遥的影响下,他们勇敢地面对生活的困境,积极地创造幸福的人生,或许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用作家的生平事迹和作品中的感人故事来打动学生,引导学生,以文化人,以情感人,这会让课程思政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2.了解学生,言传身教

将课程思政融入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教师是不可或缺的。要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必须重视学生的身心体验,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授课理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让思想政治教育隐形,在专业知识的传播与教导中,让学生通过实实在在的身心体验来形成并践行正确的道德认识与道德信仰,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具有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要想真正做到有效教学,就要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方方面面了解学生,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做好教学设计,将思政引导与知识传授及学生的现实生活体验有机联系,把思政建设落到实处。

教师可以在授课之初先进行摸底问卷调查。了解学生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作品的阅读情况、学习基础和学习期待,并通过设置合理问题,进一步了解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然后依据调查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做到因材施教,在具体作品讲解中针对学生的思想问题,宣扬正面价值观,立德树人。例如在讲解鲁迅先生的《伤逝》时,可以将涓生与子君的爱情观念与当代人的爱情观念作对比,探讨造成子君悲剧的根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爱情的一次失败并不意味着人生的彻底绝望,生活也不是只有爱情。还有在讲解郁达夫的小说《沉沦》时,可以让学生探讨主人公最后跳海自杀的行为,将之与当今社会层出不穷的自杀事件相联系。在遇到人生的挫折、生活的不如意、他人的欺辱与暴力时如何自处,《沉沦》的主人公没有强大的祖国支撑与制度支撑,他或许已经无能为力,但如今的社会,祖国强盛、制度完善、天下太平,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沉沦》的主人公自杀了,但《沉沦》的作者郁达夫在同样的境遇下选择乐观抵抗,战斗到最后一刻,使生命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加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思政建设,立德树人,因材施教,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不能空泛而谈。在这一过程中,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双重作用,教师是非常关键的。教师需要以身作则,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为日常行为,加强专业知识素养的同时也要加强道德修养,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言传身教,以行动育人,以榜样的身份做好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成为点燃和传递火种的人。

3.课下课上,行动育人

教师不光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还要重视课堂上思政教育的融入方法,将线上线下课堂教学、课外扩展实践、小组合作等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结合起来。教师们可以在德育方法上,改变机械灌输的陈旧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体验,以“润心”的方式达到育人的效果。

教师在授课指出还可以为学生建立六至八人规模的学习小组,在授课过程中适当布置小组学习题目,让学生互帮互助,在互相交流中深化学习。还可以在教材之外为学生提供大量教学视频,例如作家传记、相关研究文献、相关网络视频等等。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课外教学资源,提供给大家,做到资源共享。设置不同层次的自媒体,让专门的学生团队负责运营,网络与新媒体的结合使学生的成果能得到展示,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与外界的交流与互动。让当代大学生通过自主发现进而接受精神上的洗礼,如此更有利于学生将内在的价值观念外化为实际的行动指南,拒绝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要做一个正直的利他主义者。经过持续的实践与教学,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拓展他们的知识面,还能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一个专业素养与道德修养兼具的时代新人。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是国家之需要,也是当代大学生之需要,而恰恰又是文学可以给予的。教师以文化人,以情感人,言传身教,行动育人,以文学史教学连结民族情感认识,在教学中通过现当代文学的特点,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和爱国主义建设相结合,培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感、尊严感和价值感,激发学生的正能量,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学习为契机,提升学生的民族意识与情感共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1).

[2]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5-10-14)[2021-03-2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 0/14/c_1116825558.htm.

[3]顾祖钊.文学原理解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4]杨志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理论体系发展的新境界——习近平教育思想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7(5).

本文为黑龙江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双万计划”背景下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猜你喜欢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