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言领
内容摘要:文学概论课程改革要贯彻“金课”中的“高阶性”要求,提升学生运用文学基本理论分析文本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使基本理论知识、运用理论能力和理论思维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文艺领域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性思维。为此需要构建读说写一体化的“金课”导向的教学新模式,使阅读、言说、写作在教学过程中互动共融,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关键词:金课 文学概论 读说写一体化
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提出,对大学生要有效“增负”,要把“水课”转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1]一年后,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以下简称《意见》),文件中再次明确要求消灭“水课”。
何谓“水课”“金课”?根据高教司吴岩司长的解释,“水课”就是低阶性、陈旧性的课,是教师不用心上的课。而“金课”可以归结为“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所谓高阶性,就是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课程教学要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创新性是指课程内容要有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挑战度是指课程要有一定难度,教师和学生都要投入较多时间精力在课程教学上。[2]
汉语言文学作为传统文科专业,正是“水课”的重灾区。就专业基础课文学概论而言,该课程理论性强,涉及问题复杂而抽象,学生普遍反映难学,教师普遍感觉难教。为了追求片面的课堂效果,教师可能会降低难度,在低阶性上做文章,看似花团锦簇,热闹有趣,实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高级思维帮助不大。久而久之,教师对该课程越来越得心应手,一门专业基础课于是变成“水课”。如何扭转这种局势,把“水课”变成“金课”呢?
教育部提出的“金课”概念其核心是能力和思维培养,吴岩司长所说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都与能力和思维直接相关。根据《意见》要求,以“金课”为导向加强课程建设,就要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优化重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解决好创新性、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问题。在课程评价体系上,《意见》则明确提出要强化对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能力考查。从中可见,培养创新能力和高级思维与学生阅读能力具有内在的相关性,而文学概论课程要消灭“水课”特征,实现“金课”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要从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入手。
一.现状分析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阅读能力现状不容乐观。根据刘思淼等对江苏省内几所代表性师范院校的问卷调查,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1.阅读时长不足;2.阅读内容单调;3.阅读方法低效;4.阅读目的不明确。[3]
本人对所在学校(地方二本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二年级学生(81人,77份有效问卷)的调查结果同样显示:
1.有近一半(44.2%)的同学每天阅读少于半小时,58.4%的同学一学期阅读数量在3本以内,阅读时长和数量偏少。
2.同学阅读首选是中外文学经典,占比达84.4%,其次是人文社科类(70.1%)和流行小说(51.9%),而科技科普类和哲学类都仅占6.5%,阅读面较窄。
3.仅有18.2%的同学边读边做读书笔记或批注,23.4%的同学则以最快速度完成阅读,阅读方法低效。
4.阅读目的较为端正和明确,74%的同学希望通过博览群书,提高人文素养,81.8%的同学希望促進专业学习,但在阅读的计划性上44.2%的同学表示“没有计划随便看”,仅有5.2%按计划有规律地阅读。
在日趋恶化的阅读背景下,文学概论课程教学模式亟须改进。传统的文学概论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意识不强,比如教学内容上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性和挑战度;教学方法单一,常采取“一言堂”“满堂灌”,止于简单的知识传授,导致课堂缺乏活力,教学效率低下;教学评价方式陈旧,过于偏重知识性考查,学生能力、素质水平不能得到体现。追根溯源,不外乎课程教学忽视了对学生阅读方面的要求,学生很少去阅读专业书籍、理论著作、前沿文献,而且由于缺少阅读方面的指导和教学环节的衔接配套,学生的阅读效果也得不到保证,难以培育创新性和批判性思维,课程沦为“水课”,能力目标也就难以真正实现。
相比其它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其实应更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而打造文学概论“金课”的关键,恰恰应从培育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入手。考虑到专业能力层面上阅读、言说、写作其实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不可能脱离说和写而孤立地发展阅读能力,也不可能单纯依靠阅读就完成教学活动,故而本课题把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构建读、说、写互动共融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上。
二.改革内容
(一)提升课程目标
文学概论课程目标要贯彻“金课”“两性一度”中的“高阶性”要求,其教学改革总体目标应指向“核心竞争力”,即提升学生运用文学基本理论分析文本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使基本理论知识、运用理论能力和理论思维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文艺领域复杂问题的核心素养和创新性思维,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和低层次的技能训练。
具体目标包括:
1.课程目标更能体现“金课”的“高阶性”要求,聚焦于分析文本解决问题的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和创新性思维。
2.课程内容设置更符合“创新性”要求,具有前沿性和时代性。
3.教学设计更符合“创新性”要求,借助读说写一体化的教学新模式使教学形式具有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
4.考核方式更符合“挑战度”要求,注重能力、素质检测,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的提升。
(二)优化课程内容
“金课”“两性一度”中的“创新性”首先是指课程内容要有前沿性和时代性。而实现课程目标的“高阶性”也要从优化课程内容入手。“学习内容聚焦是建设‘金课的基础性原则,要求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根据不同层次目标进行动态调整。”[4]本课程采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简称“马工程”教材)《文学理论》初版于十多年前,2020年推出新版,内容编排上虽更切合时代要求,但也应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依据按照“金课”要求与社会发展需求动态更新知识体系以契合课程目标,具体做法包括:
1.增补。比如,第九章“文学的历史演变”、第十章“文学活动的当代发展”,对应文学发展论基本内容,但对文学的未来趋势付之阙如。针对以上情况,应该在课程内容上予以适当增补。
2.删减。如第五章“文学体裁”,在前置课程“写作”中已经有足够体现,这里应对现有内容适当删减、深化,并与相关文学理论基本知识建立关联、形成体系。
3.更改。如第四章章名“文学作品”,不符合现在的提法,建议改为“文学文本”,并增加一节“文学文本及其层次”。
4.深化。比如第三章第一节“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从“认识性”“倾向性”“实践性”三个特性展开,理论深度稍有不足,需要适当增加意识形态相关的理论知识。
(三)创新教学设计
1.教学理念
“金课”的创新性在教学形式体现为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这意味着教学设计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释放他们的创造欲求和创新意识,满足他们的精神追求和个性表达,于是需要引进新的教学元素,采用新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使学生动起来、忙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
“金课”的高阶性的能力要求,也要在教学设计上予以呈现,即落实到读说写的专业基本能力上。从另一方面来看,读说写也是教学手段,具有不同的教学效果,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读说写应分别有所侧重。但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阅读、言说、写作又是一体的,没有阅读的保障,学生的言说和写作就会失去源头活水,而没有言说和写作环节的反思和检验,阅读目标也难以真正实现。所以,在课程理念和教学环节上,必须把读说写看成一体,它们相辅相成,不可孤立其中任何一个方面。
2.教学手段
(1)读。这里的读不是普通的阅读,而是为教学服务的具有创新创造性质和理论素养提升指向的专业性阅读。首先是阅读目标明确,计划性强,为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而读,为专业学习而读,带着问题而读,为完成学习任务而读;其次是阅读的投入性较大,专业性阅读通常需要耗费较多时间精力,常采取精读、细读、泛读等各种读法,读的时候要做笔记、摘录、勾画等;再次,阅读对象已经基本确定,阅读范围相对固定(文学理论相关文献为主,有时也包括文艺作品);最后,阅读方式具有专业性,阅读时常伴随着思考、质疑或追问。
(2)说。说是对读的效果的检验,通过专业性言说对学生的阅读和思考所得进行巩固,并且借助语言的交锋,推动思想的碰撞,孕育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说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最主要的手段,教学设计最终要落实到说的层次上。“好的课堂是由教师带领与引导,通过探究和讨论,让学生逐渐展开思考,通过课堂师生之间的对话,并引导学生围绕某个主题或问题进行苏格拉底‘产婆术式的讨论,以训练思维、探究真理,即由沉默(Silence)与问答(Answer)的低阶性状态到对话(Dialogue)、质疑(Critical)与辩论(Debate)的高阶性状态。”[5]按照“金课”对学生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培养的要求,就要转变说的主体(由教师转向学生)、说的方式(由独语转向对话,由单向转向双向和多向,由灌输转向探究),真正把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新意识激发出来,使教学活动上升到“高阶性状态”,提高教学活动的挑战度。围绕教学内容和目标,可以采取说的不同形式,如小组讨论(主要形式)、辩论、答辩、汇报、點评、总结等。
(3)写。写的意义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检验读和说的效果,并把读和说的所得固定下来,这其中思维再次得到了训练。作为教学形式的写其实是训练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和理论思维的专业性写作,服务于课堂教学活动的目的性写作。写对学生的要求更高,相比读和说学生需要投入更多精力,而教学效果更好,且更为直观。从时间和内容看,写的形式主要有:a.课前写,包括读书笔记、发言提纲、发言稿;b.课上写,包括讨论记录、课堂笔记、当堂练习或测验等;c.课后写,整理学习笔记,撰写课程论文。
3.教学方案
根据“读说写一体化”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主要分成三个阶段:
(1)课下阅读。学生上新课前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围绕阶段性教学目标,阅读指定书目及相关资料,借助教材和网络教学资源自学指定教学内容,对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结合课堂发言形式做好准备。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自学及准备情况全程跟踪督导,待条件成熟方可进入课堂教学环节。
(2)课上言说。学生分组就阅读主题展开讨论,也可采取其它形式,如辩论、答辩、汇报、点评等。教师应努力营造平等、有序、自由、有效的发言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畅所欲言,同时对学生发言内容予以高度关注,适时加以引导和及时反馈,通过积极干预保证学生发言的创新性、高阶性以及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挑战性。待讨论结束,教师对于讨论环节进行总结评价,梳理相关知识点,对疑难处补充解说。
(3)课后写作。此时的写是为了将先前学习所得巩固下来,融入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体系。学生对本轮学习全程进行回顾反思和书面总结,将先前的读书笔记、课堂笔记、发言提纲等整理成条理清晰、有主有次、有详有略、个性化的学习笔记,或撰写阶段性课程论文。对此,教师应定期检查或批阅。
(四)改革评价体系和考核方式
“金课”的“挑战度”直接体现在评价体系和考核方式上。考虑到这一环节是防止课程沦为“水课”的最后屏障,教学改革应将能力、思维方面要求贯彻到评价体系和考核方式中,让学生的每一分都来之不易,每前进一步都在挑战自我。具体包括:
1.强化教学过程考核
(1)调整评价结构。平时成绩主要由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两部分组成。课堂表现主要包括出勤、规则遵守、学习态度、发言表现(次数和质量)等。课后作业包括读书笔记、课程论文、学习笔记等。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比重应不低于50%。
(2)优化评价环节。比如在课堂表现评价方面增加学生互评(小组成员互评,小组之间互评),结合教师评价,形成多元和多重评价体系,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公正,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投入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3)完善评价指标。根据“金课”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对学生的读、说、写三个专业能力分别评价,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文学基本理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性思维。
2.改革期末考核方式
把偏重于对文学理论基本知识的考核内容和评价标准转变为针对学生运用文学基本理论分析文本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与创新因素进行检测。考核内容要尽量具有挑战性、前沿性、话题性,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識、创新欲望、创新激情;在评价标准上,把创新思维、独立思考作为最主要的评判指标,减少客观标准试题的比例,加大论述、材料分析、评论写作等主观题的比重,突出对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考查;采用开放式、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尝试口试、开卷、论文等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
总之,近年来教育部提出的“金课”理念作为新时代本科课程建设的政策依据,引领着新一轮教改的方向。在此背景下,文学概论的课程改革应致力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关键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笔者尝试构建的读说写一体化的文学概论“金课”教学模式在2019年成功入选浙江省“十三五”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两年来的实践结果显示,读说写一体化的教学新模式成效显著,“金课”导向的改革理念切实可行。笔者的探索将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其他课程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高校其他课程,特别是文科类课程的“金课”建设提供可资参考的经验。
参考文献
[1]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8(8):4-10.
[2]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3]刘思淼,高钰晨.汉语言文学师范本科生阅读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建议[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6(7):85-86,87.
[4]崔佳,宋耀武.“金课”的教学设计原则探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9(5):46-48.
[5]董立平.关于大学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理论探讨——基于中国大学“金课”建设的反思[J].大学教育科学,2019(6):15-22,120.
项目来源:浙江省“十三五”第二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20190420);衢州市重点创新团队“衢州学院文化创意与融媒体传播创新团队”(衢委人才[2020]3号)。
(作者单位:衢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