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对高中学校德育工作的影响

2022-05-30 10:48田甜
天津教育·中 2022年9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心理健康德育

田甜

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让当代学生享受着丰富的物资信息以及舒适的生活条件,但也导致社会环境变得更为复杂,处于校园中的学生利用网络技术了解到了十分丰富且庞大的资讯信息,从而也面临着外界巨大的干扰和影响。部分学生欠缺基础的自我管控能力、法律意识薄弱等,也有部分学生面对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不具备专业知识,也不了解正确的求助渠道,使心理问题始终被封闭、压迫以及轻视从而逐渐演变得更为严重,实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十分迫切。对于高中学校而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建立在目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实际状态下,一方面要重视教学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则是需要强化对学生德行素质的培养,加强对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视以及引导,创建完善、有效的沟通机制,打造和谐校园环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心理健康教育对高中学校德育工作的影响

当代高中学校教育重视对学生综合竞争力的培养,强调借助于德育与学科教育之间的融合,打造知行合一、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群体,突破以往高中学校教育体制与教學模式的束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既要承担起学科教育与教学管理的职能,同时还需要兼顾对学生德行素养与身心发展的有效引导与培育,在关注学生学业的同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更好地融入社会,为国家建设与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基于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必须要与高中学校的德育工作相结合,集两者之力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具体而言,心理健康教育对高中学校德育工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政治素养提升和行为规范方面

在高中学校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德育在高中学校教育体系中占据了越来越高的地位,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融合也成了学校教育的重要方向。高中教师需要充分承担起自身的责任,是学生成长路上的负责人与引路人,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思想政治觉悟、行为习惯及心理健康的培养及引导,将德育渗透高中生的日常生活中,在关注学生学业的同时强调对学生德行素养、行为习惯以及心理健康的关注,才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身心健康发展的优秀人才。

(二)思想文化形成方面

在高中学校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高中教育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更要从思想、道德、修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做好铺垫。在当前形势下,随着学生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之西方思潮的冲击和影响,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学生群体所面临的诱惑不断增多,这就使部分学生的思想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甚至陷入了对物质、金钱的盲目追求当中;与此同时,学生群体中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的普遍发生也反映出了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急迫性。因此,高中教育必须要从思想上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指引,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当代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自觉地承担起自身的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积极贡献力量。

(三)专业融合方面

高中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结合并不是课程的简单合并,而是需要借助完善的教育体系,搭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相渗透与融合的完整教学体系,实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学业及生活中的全面渗透。一方面,要在专业方面深入研究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内核,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结合做好准备,搭建完善的教育体系,做好整体层面的规划;另一方面,还需要秉持严谨的科研精神,以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为目标加大科研力度,积极开展科研实践,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探寻可行之路。

(四)学科教学创新方面

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我国的高中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存在着重学科教育、轻德行教育,重理论教育、轻实践教育的弊端,导致高中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僵化、与学科教育的衔接不足、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不足等问题。高中教育改革更加关注对学生的德育,强调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渗透,一方面要在思想上加强认识知,加大德育与心理健康的占比,积极开展教育创新;另一方面要充分借助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提高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从学生的需求角度出发,为其提供切实可行的引导和帮助。

二、高中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主要是指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需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这一原则,客观、正确地对待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通过有关的教育及引导工作,切实解决学生心理压力、舒缓学生负面情绪的态度,避免心理健康教育只注重表面而不注重实际效果。所以,高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应当坚持生本教育这一理念,把学生视为主体,切实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才能帮助学生有效地解决问题,塑造健康、积极、乐观的人格。

(二)个性化原则

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因为多方面因素导致的,有可能是因为长时间处于高压力、恐惧、焦虑或者是孤独的心态环境下,未能获得及时的帮助与情绪疏导而引起了问题的产生,所以高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一定要遵从个性化原则,全面分析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心理发展情况,采取合适的教育和引导措施,追根溯源,深入剖析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经过专业的帮助与全过程的追踪,基于个性化原则满足学生具体需求。

(三)引导性原则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关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事件时有发生,很多学生在受到学业、社交等影响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对自身和未来产生了很多的迷茫和困惑,如果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和教育,不但会影响学生的学业,而且会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从数据上看,当前学生患抑郁症、焦虑症等情绪及心理疾病的概率逐年上升,也反映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急迫性与必要性。因此,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应以引导为主,站在学生的位角度,加强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借助柔性的管理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增进师生间的相互信任,舒缓学生的学业压力,关心学生的情绪,在学生面临心理问题时可以给予学其充分的理解和帮助。

三、高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相融合的措施

(一)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互相渗透

首先,要从学校层面加强对教职人员的培训,提高高中学校教职人员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加强对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关怀,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及情绪问题,适当进行介入,避免学生心理问题的进一步发展;其次,还需要充分发挥出心理咨询中心的作用,不断提升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业性,提高心理咨询中心与学生德育之间的融合,主动配合高中学校德育开展相应的心理辅导与资讯活动,传递积极、正向的观念,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心理问题,积极地寻求咨询与帮助;最后,要积极开展针对学校教职人员的培训,引起教职人员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德育工作的重视,在日常的学科教育中加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加强对学生的尊重与关怀,积极开展学习与创新,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开展做好充分准备。

(二)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与德育氛围

高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融合既需要借助搭建完善的教育体系,开展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同时也需要通过环境、氛围的营造创建开放、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一方面,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站、专栏、广播站等渠道,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宣传和推广,开办关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德育的专栏节目,在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下进行反复的渗透,提高学生的意识,影响学生的行为;另一方面,学校还需要为学生搭建沟通与反馈的平台,在学生面临心理问题、情绪问题及日常学业和生活上的困惑时可以及时向学校和教师求助,由学校提供专业的帮助,解决学生所面临的困境。

例如,学校可以利用校园网站、微信平台、校内广播电视等渠道为学生播放《守护明天》《平安少年》等青少年普法类节目,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从自身做起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构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也可以通过“校园普法行”“健康中国行”等普法宣传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借助于讲座、演讲比赛、校园辩论赛等多样化的形式,通过一些发生在校园的真实案例提高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关注自身的身心状态,关爱身边的同学朋友,形成良好的校园精神文明和氛围,为高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加强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塑造与引导

要想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结合起来,就应当强化对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逻辑的培养与指导。首先,带领学生在人生的关键节点养成正确、健全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注重维护自身的身体与心理健康;其次,强化法律教育力度,向学生普及讲解基础的法律知识,特别是对最近几年备受全社会关注的校园暴力、霸凌等一系列容易引起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案例进行讲解,实施有针对性的普法工作,借助于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的案例,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走进校园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咨询及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正确看待校园暴力、霸凌等事件,提高学生对此类事件的重视,在面对此类问题时可以积极寻求帮助;再次,积极开展德育活动,借助实践的方式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德行与素养,提高公共参与意识与素养,树立对自身、对他人、对社会的正确认识,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最后,积极开展家校共育,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了解学生在校及在家庭生活中的身心发育情况,树立共同的教育观念,加强对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视,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尤其是面对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时帮助家长正确看待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尊重与理解学生情绪、心理上的变化与波动,在高中这个关键的时期给予学生充分的支持与肯定,帮助学生共同度过这一人生的重要阶段。

(四)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

高中学校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应当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并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规范性与系统性,除了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德行素养的引导,更需要建立专业的心理辅导及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机制,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从专业的角度进行评估和分析,定期在学校总组织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座谈会或者交流会,邀请专业人士与学生为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以及情绪评估等,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应当及时干预,建立全程跟踪的机制,加强与相关机构的合作,在校内成立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组建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从专业的角度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五)加强活动开展,进行针对性德育教学

由于心理健康对高中德育的重要影响,为全面保障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开展教学工作时,教师应加大对活动教学的开展,采用多种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的德育教师,不仅仅要向学生传授相应的理论知识,更需根据理论知识内容,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使学生在参与各类活动的过程中,能够从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学的熏陶,保持高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比如,为了在德育中使学生意识到母爱的伟大,使学生都存有一颗感恩之心,可在妇女节或者母亲节来临之际,在班级内开展“礼品制作”主题活动。在此活动开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生活事件的分享,使每个学生都可以说出母亲对自己做出的奉献。每个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都可积极分享母亲为自己做的事情,在学生讲述自己与母亲之间生活经历的过程中,其他学生会引起一定的情感共鸣,也就可具备感恩的意识。当学生讲述完以后,教师可向学生发放各种各样的素材,使学生在回忆了自己与母亲之间的点点滴滴事件后,能够应用已有的素材,制作出相应的礼物送给母亲。

四、结语

在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中,高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实施是教育改革政策下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必然发展趋势,要想将两者结合起来,就应当基于专业化的角度,坚持生本原则,基于德育理念引导学生正确了解情绪,强化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创建合理有效的反馈机制以及专业化的心理辅导团队,尊重学生个人意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与了解学生的内心实际诉求,解决学生实际面临的困境,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帮助。

(邱瑞玲)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心理健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