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莎 马莉 吴荣俊 周莉莉
2020年以来,武汉市汉阳区教育局积极开展系列劳动教育工作,通过下发劳动教育工作方案、举行劳动教育推进会、选拔区域劳动教育实验校、发布年度劳动教育工作报告以及区域劳动教育指导意见等方式,形成了完善的劳动教育学校评价意见。同时,以劳动教育为抓手,统筹研学旅行和综合实践课程,系统推进实践教育,促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统筹推进,建好“资源库”
汉阳区教育局将劳动教育作为“五育”并举的桥梁,形成“三维(位)一体”劳动教育工作目标,以“劳动无处不教育”为共识,形成区域特色;以区校联动为路径,建立共商、共建、共享、共育机制,形成汉阳区实践教育特色场域资源图谱;以“生活·实践”教育理念为依托,重塑教育空间,建设系统课程,打造品牌工程,为“双减”赋能,深入开展实践教育工作。
汉阳区教育局从全区48所中小学及区域社会资源中,遴选出61个校内点位、23个校外点位,推出汉阳区特色场域资源图谱,并将图谱分为科创蓝、生态绿、志愿红、果粒橙四个类别,着力打造校园、家园、田园、社区、场馆等区域资源统筹使用的实践育人新空间。
打破校际壁垒,共享科技创新实践场域——科创蓝。创新即未来。科创劳动是高科技劳动形式和劳动业态,是城区学生劳动的重要形式。在图谱中,区教育局列举了21所中小学校各具特色、规模不一的科创劳动教室供全区学生共享。如,武汉三中钱学森科技馆、第三寄宿中学的少科院、玉龙小学智慧玉龙创客馆、知音小学纸艺创意工坊等,引导孩子们与未来对话,成为创新的主体。
保护身边的美丽,共建自然生态实践场域——生态绿。关注学生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理解个体关联世界的重要性。将区域内2所国际生态学校、2所水科技联盟校、16所学校的生态园以及墨水湖等水域资源列入场域图谱。在晴川初中体验环保水科技项目,在五里墩小学的昆虫馆里学习昆虫标本的制作等。在墨水湖、月湖、莲花湖等水域资源场域,开展护湖、爱湖、长江大保护检测水质等活动。
和历史说声“你好”,深入志愿服务实践场域——志愿红。世界本身是一个大课堂,学生沉浸其中,为他人服务,能了解更广泛的知识。学生可以走进郭茨口小学汉江文化体验馆、钟家村第二小学慧心成长空间、楚才中学VR禁毒教育基地;校园外有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桥梁博物馆、古琴台、向警予烈士陵园等。在志愿红实践场域里,学生化身小小志愿者,感受文化,增长知识。
回归田园生产,走进农耕劳动实践场域——果粒橙。生命的成长是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成长,指导学生在出力流汗中参与植物生长全过程,体验生命成长的意义。在果粒橙资源场域,统筹使用七里小学天空农场、楚才小学幸福种植园、二桥中学阳光一米园、晴川初中英才校区快乐辣椒园、琴断口中学知音伯牙农耕苑等16所学校农耕教育场域资源,带领孩子们在城市里的田间地头劳动,在播种、移栽、除草、浇水的过程中领悟“粒粒皆辛苦”“生命即成长”。
融合实施,打好“组合拳”
汉阳区教育局出版的《爱上劳动》区域劳动实践指导手册,是一套立足“五育”并举的小学生劳动实践指导手册,该手册设计了四大版块。
以劳动故事诠释育人价值。精选29位杰出劳动者的故事,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劳动模范、大国工匠,还有平凡的劳动者和新时代的好少年,如:毛主席幼年放牛、袁隆平下田劳作、雷锋带病参加义务劳动等。将劳动观念的树立、技能的习得、习惯的养成、品质的培养融入“我爱听”“我要学”“我会做”三个环节,实现课程育人目标。“我爱听”讲述劳动者的真实事例;“我要学”引导学生从人物言行感悟劳动精神;“我会做”涵盖九大劳动群,以微劳动鼓励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习得劳动技能,引导学生沿着“讲—悟—行”逐级而上,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习惯。
以劳动清单融合家校社协同。清单从家庭、学校、社区三个场景分别为1-6年级的学生提供了一份可参考、选择的劳动内容列表。充分利用家务劳动、学校劳动和社会劳动的衔接与融合实施,实现家校社共育。清单的整体设计包含温馨提示、事项列表、推进参考、评价方法四个板块。学生自主完成从劳动清单的选择、计划到日常打卡的全过程,由老师、同学、家长共同参与评价,从而逐步养成自理自立能力,做有责任感的人。
以劳动项目融通学科知识技能。“工业”以汉阳的桥为主题,围绕匠心工艺开展;“生态”以汉阳的湖为主题,围绕湖环境的监测调查、保护湖周边的生态环境展开;“生活”以武汉小吃为主题,开展食育劳动项目。每个项目有四个板块:项目关键点介绍、项目实施过程、量评计划及项目工具。每个项目有所侧重地包含若干任务群,引导学生在复杂的生活情境中主动劳动、积极思考、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以劳动活动渗透品德教育。劳动活动的设计注重“四结合”:与二十四节气、中国传统节日、特定纪念日以及日常生活相结合。每个板块中设有活动目标、活动安排、活動要求与活动评价四个要素,以丰富有趣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劳动,体验劳动快乐,增长劳动技能,磨炼劳动意志。
同时,各校还开发了一校一特专题课程、“四季课程”,为进一步编写指导手册提供基础样本。每年秋季,西大英才小学《柚来了》课程则带领学生探秘柚树,通过校园觅柚、柚子打开方式、巧手蜜柚、柚趣萌娃、柚趣圈5个项目,让学生在绘制自然笔记、花式开柚子、制作柚子茶、设计柚皮娃娃等活动中观察生活、学习技能。弘桥中学的《桥韵》课程,以桥之史、桥之人、桥之韵、桥之歌、桥之美、桥之慧、桥之行、桥之创等为主题,引导学生用童眼看大桥,尽情抒发对桥的热爱,传承建桥精神。
科学规范,把牢“定盘星”
融合力量,建立实践育人“师资库”。稳定的师资是实践活动课程高质量实施的关键。区教育局着力打造了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实践课程教师队伍,统筹设置一个实践活动课程中心小组,并由教科室、教务处、学生处等职能部门负责制定并落实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培养一群即知即传、共教共学的“校内小先生”;征集一众道德高尚、专长突出的“校外大先生”。如晴川初中英才校区开展“小先生制”模式下的历史剧社团活动,形成学生之间互教、互学、互帮的育人新环境。学生自行选定话剧主题,自行撰写剧本、挑选角色,通过剧场式的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呈现激烈辩论的精彩。各学校广开渠道,聘请“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能工巧匠、非遗大师、优秀大学生、文体工作者担任实践课程的“校外大先生”。
科学规范,完善实践育人“评价网”。科学的评价是实践活动课程高质量发展的保障。要依据劳动教育目标和内容要求进一步推进区域劳动教育评价标准的制定,注重对学生劳动素养形成和发展情况的测评分析;完善校长督导、教师评价的内容;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进评价监测方式;鼓励和支持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纪实评价,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质量监测的反馈改进功能。
筚路蓝缕启教育,栉风沐雨砥砺行。在“生活·实践”教育的引领下,汉阳区教育人将坚实地走好每一步,探索新时代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模式。
(作者单位:李莎,武汉市汉阳区教育局;马莉,汉阳区西大英才小学;吴荣俊,汉阳区楚才小学;周莉莉,武汉市晴川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李慕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