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未必都是坏事

2022-05-30 16:14冰宇奇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2年9期
关键词:乖孩子心理咨询上学

冰宇奇

教育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师资),中国教育电视台特邀心理咨询师,曾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十三五”重大课题《家校共育的政府职能与对策研究》研究工作,现任中国教育战略发展协会教育教学创新专委会重大课题研究员,长期从事家庭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案例征集邮箱:18371717788@163.com

“我没有想法,不要问我,我什么都不知道。”这是陆存(化名)到咨询室给我的回应。他对自己的父母咆哮:“我要自由,我要自由!”然后又开始大哭,一边哭一边捶头,“你们现在给我自由,可我却不知道要干什么,我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会,我是个没用的废物,我现在没有任何想法,我现在也不知道要听谁的……”

陆存曾经是个特别懂事的孩子,阳光灿烂,是老师和父母眼里的乖孩子。可就是这么一个乖孩子到了高中却极度叛逆,对父母仇视,父母说的任何话都不听,离家出走,和父母吵闹,胡乱消费,让父母苦不堪言。

很明显,陆存不是一天之内变成这个样子。父亲“语重心长”地讲述了陆存的成长史,也罗列了他是如何指导、帮助孩子成长的,听上去,确实是位好父亲。但是仔细听,你就会发现,父亲不允许陆存有自己的想法,总是让陆存听他的话,按照他规划的道路走;母亲看上去特别柔弱,说不到几句就开始哭,哭孩子的不懂事,带着一分抱怨,也带着一分可怜。他们看上去教育方式不同,其实都是要陆存按他们的意思办,上什么輔导班,该有什么样的兴趣爱好,交什么样的朋友,都是父母的意思,一个人是用权威的方式控制,一个人是用“柔弱”的方式控制。

过度控制与鄙视有时候像两个孪生兄弟。要想简单控制,就必须要着鄙视的色彩。鄙视最直接效果的就是打击一个人的自信,摧毁一个人的自我。当自我不复存在,控制才会变得简单。鄙视包括语言的、行为的、本身自带的能力光环等多重形式。可能父母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控制行为竟然携带着“摧毁”的力量吧。

控制本身是个中性的行为。我们需要控制感,这让我们感到安全。孩子控制能力的培养是从父母控制过渡到共同控制再过渡到孩子的自我控制。问题是父母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就要逐步放弃控制,否则,孩子的自我意识长期被压抑,他受不了的时候就是他奋起反抗的时候,这就成了父母眼中的“叛逆”。

过度控制本身就是一种变相的不信任。不相信孩子能面对生活的变化,不相信孩子可以自己保护自己,不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从人性需求来说,这直接阻断了自我实现的上升通道。自我实现是这一代人的共同价值追求,也是人性的高级追求。而一个人能够自我实现的必要条件就是信任与尊重。当控制中没有了尊重,孩子就可能奋起推翻它。叛逆也可以看成是一种自我的争取,想按照自己的理解行事,去开辟另一条路。

陈为然跟妈妈说不想上学了,第二天,他就去酒吧上班了。这可把他的妈妈吓坏了:到这么一个复杂的地方去上班,孩子会不会有危险,不上学以后怎么办?这对父母来说就像晴天霹雳,但是所有的劝说对陈为然都不管用,父母只能偷偷去看他,看着他努力又认真的样子,既欣慰又心疼。一个半月之后,陈为然没有领到工资,而且特别劳累。他提出来要去上学,但是想学体育,他喜欢运动。一年半之后,他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心仪的体育大学。

叛逆未必都是坏事。它是成长的标志,也是对父母的提示。孩子长大了,它需要去上山下海,也需要去搏击长空。

责任编辑/周小益

猜你喜欢
乖孩子心理咨询上学
什么是好孩子
乖孩子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不“乖”的乖孩子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