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垠
阅读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开拓视野、提升自我的一种认知活动。人们常说,“看人生因作者不同,看人生又因读者不同”,可见不同文本自带着不确定性因素。一个人所生活的背景不同,其人生经历自然同他人有所差异,同样的,阅读同一本书,也会有不一样的解读与感悟。新课标中关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明确指示,要求语文课程在内容上要具备丰富的人文内涵,能够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深远影响。在此背景之下,初中语文教师应对教材内容进行多元化解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去领会文字世界中的千变万化,理解文本核心要义,充实自我。进入初中以后,学生开始形成独立意识,也开始有个性化发展的需求,通过阅读,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推动其迅速成长。那么,如何才能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做好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呢?
對文本进行多元解读,既需要适当的“心境与氛围”,又必须有“阅读与思考”,更要做到“个性与共享”。当在实际的阅读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受制于应试压力,往往更倾向于用固定模式分析本文,力求获得“标准答案”。在这种情况下,阅读教学活动长期存在“教师讲、学生听”这样的现象。这不仅不利于多元解读的发展,更阻碍了学生的思维进步。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转变这种教学氛围呢?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木兰诗》时,就进行了适当的教学创新。教师在带领学生分析课文时,有学生突然质疑:“电视剧里常说,古代女子都要求缠足,据我所知,‘三寸金莲可能只有一个拳头大小,这样走起路来不是会很困难吗?为什么花木兰不仅能行走自如,甚至还可以代父从军,是不是过于被‘神话了?”学生突然提出质疑虽然令教师惊讶,但却也在情理之中。此时,教师并未急于解释回答,而是轻轻点头,先表示对质疑的鼓励,再反问道:“那么,你有留心观察过电视剧里都是什么朝代的女子才缠足吗?”学生摇摇头。接着,教师便以故事的形式给学生介绍“缠足”的由来。事实上,女子缠足起于宋代,而“木兰从军”则发生在早于宋代的南北朝时期。至此,学生的质疑得到了解答。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坚持“民主开放”原则,包容地面对学生质疑,本着“教学相长”的阳光心态,在阅读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这也为多元解读做好了铺垫。
在语文教材中,有诸如《一面》《我的老师》等文章,紧紧围绕着某一主人公展开叙述,也在其中渗透了浓浓的情感。对此,教师可以围绕着文章情感,引领学生展开主题阅读。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童年的朋友》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教师便进行如下设计:当学生完成全文阅读后,教师通过几个提问,引领学生换位思考:你认为作者是如何记住外祖母身上的细节的?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将外祖母的形象深深地印刻脑海中?学生们再次回到文本去反复品味。最终,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感受到作者对外祖母的感激之情,逐渐与作者实现共鸣。
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围绕着情感,引领学生展开深度阅读。在此过程中,学生一步步走入作者的内心深处,在反复品味中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与作者实现了契合的心灵沟通。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当充当的是“引导者”的角色。在教学时,教师应当减少对学生的干预,用包容的心态、微笑的面容来倾听学生发言,激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态度,引领学生在互动交流中获得新知。由于课堂时长有限,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在预习阶段扫清字词的障碍,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同时还要有对文章的初步思考和感悟。
进入正式课堂后,教师同样也可以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思考,让他们从某些细节展开深入思考。采用这种慢节奏的教学,其目的在于为学生的多元解读留足空间,为学生互动交流做好充分的准备。
进入到初中后,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帮助其积累阅读经验,注重阅读策略教学,以保证阅读高效性。
首先,品味文本语言。能够编入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在语言上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或如细腻动人的清流,或如令人警醒的惊雷……教师应当做好引导工作,引领学生流连于字里行间,体会阅读的乐趣。
其次,归纳文本主旨。这是读懂文章的必经之路,更是鉴赏文本的最终目的。引领学生归纳主旨,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与概括能力,促进阅读思维的发展。
再次,分析人物形象。在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不可或缺。他虽是由作者塑造的,但却也是读者赋予的。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以促进思辨能力的发展和体现社会意义。
最后,补充文本空白。在教材中,编者藏匿着不少“空白点”,其目的在于活跃学生思维。教师要善于挖掘藏匿在课文内部的“空白点”,通过设问、想象、扩写等方式调动起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一)基于文本语言,引导多元解读
汉语,是华夏儿女的通用语言,也是世界上最细腻、最具人情味的语言。著名教师于漪老师曾如此评价文本语言:“如清流般细腻动人,如惊雷般令人警醒,如平沙般耐人寻味……”可见汉语言姿态万千,细腻而丰富。金岳霖先生关于汉语言文字特点也有着自己的独到的见解:“汉语言文字是朦胧、模糊的,正因为它拥有丰富的内涵,囊括了方方面面,也就变得无边无涯,朦胧而模糊。”对此,教师要重视以语言文字为切入点,引领学生展开多元化解读。
例如,教学《散步》,就可立足文章的语言特征,引领学生深入分析主旨句:“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教师组织学生围绕着这句展开课堂讨论,谈谈自己的理解。有学生认为,这是在描述他们走路时的小心翼翼,害怕出现闪失;也有学生认为,这句话有引申含义,表明中年人身上肩负着重大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辈,又要抚养下一代。
(二)基于文本形象,引导多元解读
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人物大多具备立体化特质,这也为学生的多元化解读提供了创新的可能。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化见解,避免用统一的模式界定文本分析,而要激励学生展开多元化的解读。对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辩证思维,从不同角度对文章展开分析和解读。
例如,教学课文《变色龙》,可以引领学生围绕着“奥楚蔑洛夫‘变色之速”展开探讨,尝试着从不同角度理解其行为;又如,在教学课文《孔乙己》时,教师可以基于主人公孔乙己的人物性格,引导学生辩证地去分析孔乙己身上的闪光点和不足点,进而通过思辨能力的提升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认知,解读好其中的人物形象,有效落实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倡“多元解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创新之举,这样有助于搭建孕育思维与创新人格的思想平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伴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语文阅读课堂将会变得更加多姿多彩,绽放出更多个性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