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数学是具有较强应用价值的学科,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应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点内容,然从考试反馈来看,大多数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淡薄. 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必须善于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进而学会运用数学思维和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发挥数学学习的真正价值.
[关键词] 应用意识;数学价值;数学思维
虽然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模型意识和建模能力,然从总体来看其建模能力还是很薄弱,尤其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时容易出现思维障碍. 究其原因,与教学习惯密切相关. 教师为了追求教学效率很少组织学生参与数学建模活动,认为数学建模所需时间长、见效慢,高中数学学习时间有限,学生的主要精力应该集中在解题上. 可见,传统教育模式并未真正地退出历史舞台. 不可否认,从短期效益来看,传统教学模式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学习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高分”,“学以致用”才是真正的目的,因此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拘泥于眼前利益,应该站在更高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数学建模是对现实问题的抽象和简化,其更具现实意义,更有利于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
笔者认为,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实际需求出发,以提高学生数学思维为目的,创设合理的教学活动,进而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
实践证明,传统的教学模式单纯地从应试角度出发,未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在学生的潜意识里认为数学学习的目的就是考一个好成绩,成绩就是衡量一切的标准,这样使学生的学习过于单一、乏味,思维发展的空间较窄,不利于学生长远发展,故在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时需要从实际需求出发,多鼓励学生“做中学”,让学生了解自己在做什么,这样在目标的指引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真正地调动起来,进而有利于课堂生成.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做中学”呢?教师设计和选取教学实例时要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切实符合学生的需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觉地参与数学建模活动,从而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同时,实例的选择应该是有价值的,不能为了建模而选取伪科学的内容,要知道建模的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若实例是伪科学的,有悖客观真理,那么就失去了建模原本的价值,得不偿失.
2018年高考江苏卷第17题以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温室大棚为背景,突出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该题涉及的基础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较多,非常具有典型性. 因此在一轮复习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教师以该题为例,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了讲解,并总结了解决这类实际问题的处理方法,课堂反馈较好. 但随后,在一次模拟考试中,也有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学生的准确率并不高,而且又涌现出了许多新问题. 可见,学生对该类型的题目并没有真正学懂吃透,因此有必要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重新进行评价,从而帮助学生扫清思维障碍,让学生真正学会.
(1)求炮的最大射程(即炮弹落地点的横坐标);
(2)若在第一象限有一不明飞行物(忽略其大小),其飞行高度为3.2千米,试问不明飞行物的横坐标a在什么范围内,炮弹可以将其击中?
解题中发现,大多数学生的解题思路是正确的,但是应用模型策略时因选择不当而出现了错误,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真正地理解题意,解题时出现了盲目套用,产生了解题障碍.
教师讲解本题前先引入学生的原解作为教学情境,通过展示错解激发学生一探究竟的热情. 从原解来看,很多学生遇到了计算问题,出现了思维定式,因此教师有必要带领学生找到问题的根源,进而进行合理的疏导.
顺应思维发展
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要学好数学需要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这样解题时才能做到有理有据,使问题朝着正方向进行迁移,因此教学中应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
由学生的原解可以看出,造成第(1)问出错的原因是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k为隐含变量,错把变量k当成了常量. 对于第(2)问,大多数学生并未搞清楚问题的本质,对题意理解错误,其实第(2)问与第(1)问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学生还没有搞清楚题目到底要求什么就进行了盲目模仿和套用,可见学生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学习过于表面化.
解决以上问题时,学生更希望教师能够在错解的基础上进行修正,帮助他们完善解题过程,进而扫除思维误区,故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按照原有的解题思路继续求解.
解法1思路简单,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然从解题过程可以看出该方法运算量巨大,若解题过程中学生不善于应用换元法,不关注分母的有理化,很容易造成运算中断,可见该方法并不是最优的解决方案,至此学生自然想探究其他方法,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关注解题能力
若要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的本质和规律,只有深入问题的本质去理解和把握,才能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
通过上面的分析已经知晓学生并没有注意k为隐性变量,因此解题时没有将问题转化为熟悉的模型,从而造成了求解困难. 在解决第(2)问的命中问题时,可以等价转化为关于k的二元方程有正解,或者转化为不等式有解的问题,然学生没能理解题意也没有进行等价转化,最终导致解题失败. 根据题意可知,k的取值影响曲线的特征,故k应为本题的主元. 分析至此,可以引导学生将问题转化为熟悉的模型,利用方程有正解的思路进行转化.
显然,通过合理的转化,解题思路更加清晰,有效避免了烦琐的运算,可见,合理建模有利于提高解题效率.
关注多方位探究
思维是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广泛性的,探究同一问题时可以从多个角度,对同一对象有多种表达方式,因此解决问题时不要拘泥于一种解决方案. 当思维受阻时,或运算过程复杂时要及时修改原来的解决策略,进而从问题的客观实际情况出发,多方位探究数学建模方向,助力思维发展.
学生还可以应用均值不等式等多种方法进行求解,通过“多解”来丰富解题经验. 同时,通过对比观察让学生感受不同解法的魅力,从而在解题过程中善于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依据个人实际情況选择与之对应的数学模型进行灵活转化,从而使问题逐渐变得具体、熟悉,以便顺利求解.
值得注意的是,在解题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数学本质入手,善于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出发,注意识别知识点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而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同时,在教学设计时要有目的性,应关注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避免就题论题式的分析而忽视认知体系的建构,那样不仅容易使思维产生惰性,而且不利于建立完善的认知体系,也会影响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的提升.
总之,教学中要关注思维的发展,重视思维品质的培养,让数学模型逐渐走进数学课堂,融于数学教学,这样可以使无聊的公式和定理变得生动起来,进而促进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大幅度提升.
作者简介:蒋顺良(1964—),专科学历,数学高级讲师,从事数学教育教学和课程理论的探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