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学教学中“鱼”“渔”“欲”的几点认识

2022-05-30 15:04:26倪娜
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 2022年9期

[摘  要] “鱼”“渔”“欲”是数学三维目标的重要表现形式,教学中要处理好三者的关系,使其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以此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既要授学生“以鱼”,也要“以渔”,还要“以欲”,以此通过科学讲授、合理激发,带领学生走上“乐学”之路.

[关键词] 以鱼;以渔;以欲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其道理通俗易懂,然在具体实施中却差强人意. 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重视“以鱼”,常常将数学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这样因过程和方法的缺失使得学生难以领悟数学的本质,让学生的“学”仅停留于“学会”的阶段,影响了学习能力的提升. 若想让学生“会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授學生“以渔”,多带领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领悟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理解数学对象的本质,以此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继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推动其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不过,除了授学生“以鱼”和“以渔”外,还应重视授学生“以欲”,即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要知道,如果学生没有求知的欲望,那么学生即使有着娴熟的技能,依然无法获得知识. 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以此结合数学学习,将其变成学生的一种内在需求,继而实现“会学”到“乐学”的升华.

笔者分析了“鱼”“渔”“欲”的教学价值以及教学要领,以期教师可以协调好三者的关系,使其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促进三维目标的实现,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授之以“鱼”——让学生“学会”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这里的“鱼”指的是数学知识,即数学概念、定理、结论等.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认为高中数学课堂时间紧、任务重,这些概念、定理、结论等基础知识只要直接抛给学生让学生记忆即可,这样因缺乏对概念、定理等基础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探究,使得学生难以对其形成深刻的印象,难以抓住问题的本质,继而影响到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提升. 因此,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应立足基础,关注过程,抓住本质,以此让学生真正学懂、会用.

数学知识是在生产生活中逐渐抽象、提炼出来的,学生面对这些抽象的、形式化的资料时难免会出现一些畏难情绪. 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可以尝试将其还原至生活实践中,借助生活经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

案例1 “映射”教学片段.

学习了“映射”的概念后,为了进一步让学生领悟其中蕴含的对应关系,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映射的本质,教师可以借助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辨析,以此深化知识理解.

师:下面3个例子中哪些属于映射,哪些不属于?给出你的答案,并说明理由.

①{10位同学}与{8个座位};

②{8位同学}与{8个座位};

③{8位同学}与{10个座位}.

生1:①②属于映射,③不属于映射. ①为“多对一”;②为“一对一”;③为“一对多”.

师:对于②,是易于理解的;对于①和③,能够具体地说一说吗?

生2:对于③,若每个座位都要有一个学生与之对应,10个座位至少需要10个学生,而这里是学生少座位多,所以会出现空位,这样也就出现了“一对多”的关系,所以③不属于映射.

师:那么对于①呢?

生3:对于①,是学生多座位少,如果让每个学生都有座位,那么可以两个学生挤一个座位,这样每个学生依然对应一个座位,符合映射的定义.

将映射概念向生活转化,使抽象的对应关系变得更加形象、生动,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去科学地、准确地描述数学对象的本质,善于化抽象的数学知识为具体的生活情境,以此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数学对象的本质.

数学知识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学生只有具备扎实的基础才能实现知识的灵活迁移,才能提升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 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数学基础知识的教与学,通过多种途径将知识落到实处,如强化练习、变式探究、概念辨析等,以此让学生将这些基础知识“学会”“夯实”.

授之以“渔”——让学生“会学”

授之以渔中的“渔”指方法,如解题的基本思想方法、数学学习的一般方法等. 教学中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解题的基本思想方法,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本质,跳出“题海”,让学生学会学习,以此达到减负增效的教学效果.

1. 重视常规题的“教”与“学”

常规题大多是有固定的方法可循的,那么加强此类题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积累解题经验,形成解题技能. 教学中,部分教师为了展示教学技能,在课堂上常常重点讲解一些难题、新题,而对常规题却一带而过,这样不利于学生积累基本思想方法和解题经验,不利于学生提升解题能力. 要知道,这些难题、新题实际就是基础题的变形,若教学中忽视了对常规题解题策略的探究,将不利于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基本解题技能的形成,这样解题时容易出现“懂而不会”的现象.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常规题解题策略的总结,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在理解数学本质的基础上下功夫,切实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2. 重视解题方法的系统化建构

解题教学若仅限于就题论题的讲解,势必会影响解题的教学效果,影响解题能力的提升. 因此,在解题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基本思想方法的提炼,引导学生将相似或相关的知识和方法有效地串联起来,以便学生可以全方位地理解知识、应用知识,提升解题技能.

例如,遇到形如的表达式时,该如何求解呢?对于此类问题有时可能需要联系勾股定理,有时可能需要应用同角三角函数公式,还有可能需要联系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这样通过相似的结构将相关的知识有效地串联起来,学生在需要时可以迅速调取、灵活运用,以此提高解题效率.

3. 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

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展示空间,鼓励学生将解题思路、方法、过程等表述出来,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让教师能更好地了解学生所思所想,从而通过有的放矢的指导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掌握基本方法.

当然,学生掌握了方法后还应勤加练习,从而在“用数学”的过程中不断优化认知,丰富解题经验,以此提高解题效率和解题准确率.

授之以“欲”——让学生“乐学”

授之以欲中的“欲”指的是好奇心、兴趣. 教学中,仅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是不够的,教师还要重视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只有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索、去解决,实现主动学习,提升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只是为了“考试”而学,并没有对数学形成好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排斥心理和厌学情绪,最终影响到教学效果. 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在教学中尤为重要,只有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才能激发思维活力,提高学习效率.

案例2 “排列组合”教学片段.

师:现将12个球分给3个人,每个人至少有1个,若将12个球全部分完,有多少种分法呢?

问题给出后,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巡视学生的解题过程,大多数学生利用的都是常规的解题方法——一一列举法,得(1,1,10),(1,2,9),(1,3,8),…,过程烦琐. 为了让学生获得新方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教师适时给予引导.

师:如图1所示,12个小球有多少个间隔呢?

学生齐声答:11个.

师:很好,如果在11个间隔中插入两个板块,会怎么样呢?

生1:这样就将12个小球分成了3堆.

这样适时地提出“隔板法”,获得了柳暗花明的效果,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解题后,教师可以给出相应的练习进行强化训练,以此深化学生对“隔板法”的理解. 相信学生真正理解解题的方法后,定会感慨解法的神奇,取得有效激发學生求知欲的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多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用心倾听和理解学生的解题方法,以此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 另外,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教师要用饱满的热情去感染学生,用积极的评价去鼓励学生,以此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让学生爱上数学课堂.

总之,教学中要将“鱼”“渔”“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此夯实基础、提升技能、落实素养,带领学生走上乐学之路.

作者简介:倪娜(1980—),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