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驱动的“免疫”一节教学设计

2022-05-30 14:17郑美芬,张风霞,李丽洁
关键词:免疫问题驱动科学思维

郑美芬,张风霞,李丽洁

关键词:问题驱动;建构主义;科学思维;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22)26-0062-03

一、教学分析与设计思路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让学生通过研究真实、有趣和复杂的问题,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由此促进问题的解决,以期最终产生可视化的成果,如此可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免疫”是冀少版七年级下册第2单元“我们的身体与健康地生活”第6章第1节的内容。本节的课标要求是能够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其中人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之间的关系、免疫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七年级的学生已接触过相关基础知识,如从小接种疫苗的经历,或患病后康复的体验,并已具备一定讲究卫生、积极锻炼身体、减少疾病发生的基本观念。但对机体的防御原理还不太清楚,而且本节涉及的生物学概念和名词较多,内容较为抽象,所以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理解难度。因此,本节课要以情境问题为线索,围绕“免疫是什么”这一核心问题,开展问题驱动学习,如此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进而可使学生建构科学的生命观念,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围绕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具体学情,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进行探究,学习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并使学生在自主构建免疫概念的过程中,逐步建立稳态与平衡的生命观念。

2.通过归纳、综合、对比、分析、抽象、概括,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在查阅、整合网络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学习、建构概念、深入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

4.在了解免疫知识的基础上,对计划免疫、健康生活等生活中的常见问题进行解释和判断,由此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进而使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教师播放学生课前制作的有关新冠肺炎疫情调查的小视频,即以学生整合好的网络资源调查创设鲜活的问题情境,该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可引发学生共鸣。然后对比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师设问:“面对如此严峻的国际疫情形势,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有效保护自己不被感染呢?”学生在各抒己见中形成共识——要做好日常防护、提高自身免疫力。这时教师追问:“究竟什么是免疫?”导入课题,由此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与免疫相关的名词,如病原体、免疫系统等,为下面的探究过程做好铺垫。

(二)问题驱动,合作探究

1.问题引领,合作交流。教师设问:“在生活中大家会接触到很多病原体,可是大多数人却并没有生病,这是为什么呢?”带着问题,学生观看微课“病原体历险记”,并结合课本P99的图文资料,尝试用简练的语言讲述病原体在人体内的“历险”故事。

学生通过观看微课、小组讨论、推选代表、陈述观点,说出病原体在历经人体“三站”的过程中被消灭,由此可初步了解人体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

2.问题引领,分析思考。针对人体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教师进一步设问:

问题1:每一道防线从组成上来看,主要包括哪些结构或物质?

问题2:每一道防线各通过什么方式防御病原体?

问题3:每一道防线所针对的病原体种类有什么特点?

学生结合课本中的图文资料进行思考、分析,然后经小组讨论后陈述观点。在对问题串进行剖析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体的哪些结构能把病原体阻挡在体外,哪些结构和物质能消灭病原体,由此进一步明确“人体防线”的具体组成和功能特点。随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当病原体入侵人体时,人体先通过第一道防线皮肤和粘膜的阻挡、清扫和杀菌作用,以及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的杀灭和吞噬作用进行防御。但如果有没有被第一、第二道防线杀灭的病原体,就只能依靠第三道防线继续进行消灭,这个过程是如何进行的呢?”

3.问题引领,深入探究。第三道防线的生理过程复杂,是一个微观、抽象的动态过程。通过微课“人体第三道防线的防御过程”,可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深入探究,即第三道防线是病原体突破人体的第一、第二道防线后,刺激机体的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然后抗原、抗体结合成复合物,由吞噬细胞吞噬、消灭的过程。随后教师再辅以填空的形式落实知识点,由此可使学生对特异性免疫的相关知识有明确的认识,进而可为后面“免疫”概念的顺利建构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三)问题驱动,归纳综合

1.归纳。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讨论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准确归纳出两者的概念。第一、第二道防线生来就有,不针对特定的病原体,为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后天形成的,针对特定的病原体,具有特异性,为特异性免疫。

2.综合。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与免疫相关的概念,如抗原、抗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等,以及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学生认真分析,然后在学案上填写“相关概念关系图(概念图)”,并用平板拍照、提交,随后学生展示并讲解,利用智慧课堂进行评价反馈,由此可自然建构出如下概念图。

借助智慧课堂开展课堂教学,可使师生之间的交互性更加快捷、便利,同时也增加了学生课堂的参与度。通过一系列问题驱动教学,可使学生主动进行综合,进而可使其在对比、分析中形成知识体系,构建“免疫”生物学概念,即免疫既具有防御功能,又具有自我稳定和免疫监视等功能。

(四)问题驱动,巩固提升

注重生活实践,教师设问:

问题1:面对新冠疫情,国家倡议大家要戴口罩、勤洗手,这些措施与人体的什么防线有关?属于哪种类型的免疫?

问题2:注射新冠疫苗,与人体的什么防线有关?属于哪种类型的免疫?

学生经讨论、分析得出戴口罩、勤洗手与第一道防线有关,注射疫苗与人体的第三道防線有关,即通过注射疫苗可刺激机体的免疫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由此可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属于特异性免疫。接着教师由新冠疫苗引出“计划免疫”的概念,通过了解“计划免疫”的意义,可激发学生对党和国家关心重视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认同感和爱国主义情感,进而可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对“过敏反应”进行交流、讨论,可引导学生达成共识,即免疫力并不是越强越好,有时也有不利的一面,由此可建立稳态与平衡的生命观念,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科学的生活习惯,即有计划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以保持正常的免疫力,如此可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基于问题驱动,依据建构主义理论,通过关注生活情境设置问题,使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科学探究和深度学习,如此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自制微课并有效利用智慧课堂,可增加师生互动,使课堂内容更加鲜活。通过建构可视化概念图,可引导学生直观理解核心概念,如此可有效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提升。

猜你喜欢
免疫问题驱动科学思维
用面向科学思维的教学方法改进计算机图形学课程教学
以问题驱动改进随机变量分布的教学
重视科学实验课教学发展学生科学思维探析
以计算思维为中心的数据结构教学方法探讨
“问题驱动式”生物高效课堂打造的做法
藏药对免疫系统调节作用的研究
早期肠内营养对急性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免疫及炎症指标的影响
运动与机体免疫能力关系研究综述
“问题驱动+能力提升”卓越课程建设与实践
谣言袭来,我们如何“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