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教学,情感共鸣是关键

2022-05-30 10:48:04韩萍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2年9期
关键词:音乐欣赏课音乐

摘要: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音乐作品深层次的内容,让学生“听见”音乐。从《阿姐鼓》的音乐欣赏课收获的教学启示有:渲染作品背景,让学生在丰富的感知中捕捉音乐信息;凸显作品主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形成对音乐的深刻感悟;分析作品元素,让学生在比较想象中达成情感升华。

关键词:音乐欣赏课;“听见”音乐;《阿姐鼓》

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音乐作品深层次的内容,理解音乐作品传递的情感,与音乐作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我在《阿姐鼓》的音乐欣赏课中,带着学生走进音乐作品,让学生领悟了其中的情感,得到了欣赏水平的提升。

一、 课堂回放

“今天,我们要走进西藏,去了解西藏的音乐,同学们对西藏有了解吗?”我问。底下有个“了解——”的声腔拖得老长。不用想我都知道是肖某。这个学生头脑灵活,爱读课外书,可就是喜欢用阴阳怪气的声调插嘴,想引起别人的关注。“好,就请你说说对西藏的了解吧!”我顺势说。“西藏有布达拉宫、牦牛,还有珠穆朗玛峰。”他洋洋得意地说。“不错,看来你读的课外书对你有帮助了。今天老师要带大家了解更多关于西藏的文化——欣赏西藏的音乐。”接着,我播放了歌曲《阿姐鼓》。

《阿姐鼓》不是当下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特别是歌曲开始时的引子,还发出类似哭泣的声音,有的学生听了竟然偷偷地笑。整首歌曲几乎是在学生的吵闹声中播完的。之后,我问学生有什么感受,听到了什么,学生大部分反应漠然,零星有说“不好听”的,有说“我什么也没听出来”的,有说“一开始的音乐声很弱,就听到了一些鼓声”的。此时,肖某又插话:“怎么跟我们听的《青藏高原》不一样啊,《青藏高原》多好听啊,这首歌曲一点也不好听,感觉阴森恐怖。”

“你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说明你在动脑筋思考了!”我及时肯定肖某。“是的,描写西藏的歌曲有很多,不同歌曲的风格也是不一样的。”说到这,我想起了全国著名特级音乐教师、北京八中李存老师执教这节课时提到的他自己的一次经历,便跟学生说:“关于《阿姐鼓》,老师讲个故事给大家听。”一听讲故事,大部分学生都来劲了。“有位老师跟我们讲了他的一段经历——西藏解放以后,在北京举办了一次庆祝展览。高中时代的他去看了展览。因为比较喜欢音乐,他便在展馆里找乐器。找了半天才看见一个角落里挂着一面鼓。走近看了鼓的名字,他不禁毛骨悚然。只见鼓的底下赫然写着‘人皮鼓几个字。回去后,他查阅了关于‘人皮鼓的资料,了解到愚昧落后的西藏农奴社会时期,谣传用从来没有说过脏话的人的皮做成鼓,敲出的声音最动听。阿姐从小不会说话,便被凶残自私的农奴主抓去做了‘人皮鼓。”听完人皮鼓的故事,原本闹哄哄的教室,此刻鸦雀无声。我知道他们的内心开始波动了,便趁势说:“老师刚开始听这首歌曲的时候,感受和你们差不多,只是觉得传递的情绪比较悲伤,旋律流畅,演唱者的音色比较动听,更深的东西就体会不出了。于是,我就去读歌词。从歌词第一句‘我的阿姐从小不会说话,在我记事的那年离开了家入手,我就在想,阿姐从小为什么不会说话?为什么很小就离开了家?由此往下读,边读边想,就想通了。现在,我们再听一遍《阿姐鼓》,循着歌词,想一想,这首歌曲到底唱了什么。”

我重新播放《阿姐鼓》。再听时,学生的反应与之前截然不同,都在静心聆听。听完以后,有的学生眼眶里噙着泪花,说“很悲伤,很哀婉”;有的学生神情严肃,说“如泣如诉,感觉是对当时社会的无声控诉”。我又问:“你们感觉歌曲开始的引子发出的声音是谁的声音?很早就离开了家的阿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激动的肖某举手抢答:“阿姐是个哑巴!开始的引子声音很弱,就像是哑巴发不出声音的呼喊。”“理解很到位!”我鼓励道。接着再让学生思考阿姐为什么很早就离开了家,更多的学生举手表达自己的感受,有的说农奴主实在太残酷了,有的说阿姐的命运太悲惨了。学生越说越激动,居然还有几个请求再听一遍。

我和学生又听了一遍《阿姐鼓》。学生静静地屏气聆听,表情凝重。听到高潮部分时,有的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歌曲一起轻轻地哼起来。学生用他们的眼神告诉我,他们听懂了音乐。

抓住最佳契机,我又从音乐元素层面为学生分析了《阿姐鼓》,从旋律到节奏,从速度到力度,从配器到伴奏等角度,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歌曲想要表达却无法用言语所表达的情感。此时的课堂,已经进入学生情思飞扬的境界。学生跃跃欲试,问:“老师,还有其他好听的西藏歌曲吗?让我们多听听吧!”我明白,音乐唤起了他们内心最神圣的情感。于是,我们又听了一系列描写西藏的音乐作品,风格多变,学生用心聆听并主动从情绪、速度、力度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对西藏音乐作品的多元了解,让学生对西藏的文化底蕴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

二、 案例反思

音乐欣赏教学,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是关键。经历了歌曲《阿姐鼓》的欣赏课教学,我认为从渲染作品背景着手,在凸显作品主题上着力,以分析作品元素“收官”,能够轻松地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得到欣赏水平的提升。

(一) 渲染作品背景

不同的音乐作品,具有不同的创作背景,反映着不同社会时代的文化特征,表达着人类不同的精神需要。音乐作品通过特殊的声音表达形式,使听众生成或忧伤,或奔放,或欢快等情感,进而被教育、被感化。小学生受年龄、认知、阅历的限制,聆听具有一定历史背景或文化内涵的音乐作品时,较难产生认知共鸣。此时,教师要跳出让学生直接听旋律、悟节奏、析词曲的惯性,根据音乐作品的内容,以不同的方式渲染音乐作品的文化背景,让学生在了解该作品创作背景、创作时代、人物思想的同时,捕捉作品想要传递的音乐信息,感知作品想要传递的情感,为产生情感共鸣做好铺垫。《阿姐鼓》的教学中,当作品难以激起学生的认同时,我以故事切入的方式,向学生传递音乐作品蕴含的社会文化背景,讓学生对作品有了亲近感、熟悉感,从“心”出发理解音乐作品,逐渐形成了对音乐作品的情感认知。

(二) 凸显作品主题

不同的音乐作品承载不同的主题,蕴含基本的情感基调,并借歌词、旋律、节奏等得以彰显。好的音乐作品,其主题是承载深层次思想内涵的,需要教师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指引学生从不同角度挖掘音乐作品的主题,形成情感认同。《阿姐鼓》的教学案例中,我抓住作品想要揭示的农奴社会中“最纯洁的人”的主题,在指引学生了解了西藏农奴社会“人皮鼓”的背景后,针对歌曲的引子,启发学生寻找“声音的源头”。当学生发现曲子传递的是阿姐的声音时,我通过追问,一步步启发学生将西藏农奴社会的背景与阿姐的命运相结合,明晰原来阿姐是个哑巴,是农奴社会“最纯洁的人”,也是命运最悲惨的人,让学生更为精准地把握了音乐作品的主题,唤醒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

(三) 分析作品元素

音乐作品之所以能留给人无法用言语形容的至深感受,离不开音乐元素的重要作用。音色、旋律、速度、力度、节奏、配器、和声等,形成复杂的和声或是曲式结构,营造出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心世界,让不同的音乐作品富有灵魂。在学生具备一定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带领他们更深一步分析比较作品的音乐元素,在比较想象中构建独特的情感体系,有助于实现从情绪体验到情感升华的进阶。《阿姐鼓》引子处的声音选用低沉的鼓声做背景,副歌处鼓声力度的变化用齐唱的演唱形式……都是融入作品音乐元素的体现。这些音乐元素让《阿姐鼓》蕴含的情感更有张力、凸显的主题更为宏大、寄托的内涵更为丰富。学生由分析一曲延伸至分析一系列西藏音乐作品,在情感理解上升至新高度的同时,对系列作品承载的多元情感也有了更宽视域、更深层次的把握。

参考文献:

[1] 董堂星.有效提问:深度学习的“催化剂”[J].中国音乐教育,2022(2).

[2] 钱静.文化语境中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J].中小学音乐教育,2021(1).(韩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南校区。)

猜你喜欢
音乐欣赏课音乐
奇妙的“自然音乐”
音乐从哪里来?
艺术启蒙(2018年7期)2018-08-23 09:14:16
圣诞音乐路
儿童绘本(2017年24期)2018-01-07 15:51:37
通感、联想和想象在音乐欣赏课中的运用探究
成才之路(2017年1期)2017-02-20 15:10:52
民办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实践研究
非艺术类高校音乐欣赏课考试改革初探
艺术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20:05:20
论音乐欣赏课提升学生聆听质量的策略选择
音乐
职业学校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0期)2016-08-09 16:51:47
如何提升音乐教学能力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