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新闻传播教育发展沿革及培养模式探析

2022-05-30 10:48阮洋杨泽生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启示

阮洋 杨泽生

摘要:新加坡新闻传播教育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初。经过30年的发展,新加坡新闻传播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新闻传播教育均位于世界前列。长期以来,由于新加坡高校新闻传播学院数量少、招生规模小等,国内学界和业界对新加坡新闻传播教育的了解仍然有限。文章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全面梳理新加坡新闻传播学教育发展历程,深度分析南洋理工大学黄金辉传播与信息学院的国际化教学团队、专业设置与培养模式,总结出南洋理工大学传播专业具有小而精、注重跨学科学习、立足本土以及采取差异化教学模式等特点,并从突出教学特色、贴近业界趋势、紧跟世界潮流三个方面反思国内新闻传播学发展。

关键词:南洋理工大学;新闻传播教育;发展沿革;培养模式;启示

中图分类号:G2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0-0034-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留学基金”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083990026

新加坡高等教育发达,新闻传播教育同样领跑亚洲。在2021QS世界大学传播和媒体学科排名中,南洋理工大学位列世界第七名,新加坡国立大学位列世界第十二名。中国和新加坡新闻传播学界素有互动,如南洋理工大学黄金辉传播与信息学院创院院长郭振羽教授担任中国新闻史学会顾问,前副院长郝晓鸣教授担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学术咨询委员。文章通过个案研究,全面回顾新加坡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历程,并深度分析南洋理工大学黄金辉传播与信息学院的传播学专业及课程,总结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加坡经验”,为国内相关专业发展提供参考。

一、新加坡新闻传播教育发展历程

新加坡的新闻实践在20世纪初已经起步,但新闻传播高等教育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拉开帷幕。20世纪80年代,随着新闻业对新加坡社会影响不断加深,民间要求当局开设新闻传播课程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当时新加坡新闻主管部门的领导少有新闻传播专业出身的,对新闻传播教育系统缺乏了解,加之本土新闻传播师资缺乏,且西方学者对新加坡了解有限不愿赴新任教。新加坡新闻传播教育在内忧外患中艰难发展。

1991年,新加坡国立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建立大众传播系,借调具有新闻传播学背景,彼时担任社会学系主任的郭振羽教授出任系主任,自此新加坡新闻传播高等教育的大幕正式拉开。

1992年,随着新加坡国内高等教育资源调整,新加坡国立大学大众传播系并入南洋理工大学,扩充为传播学院,郭振羽教授继续出任院长,这标志着新加坡新闻传播教育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郭振羽教授也成为新加坡新闻传播教育当之无愧的奠基人。

1993年,南洋理工大学传播学院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和硕士生,1995年开始招收博士生。1998年,学院为了加强和业界的联系,开始从媒体从业人员中招收大众传播硕士。2006年,学院为纪念新加坡前总统、著名记者黄金辉先生,更名为黄金辉传播与信息学院(下文简称“黄金辉学院”)。目前,学院开设一个本科专业:传播学;四个授课型硕士专业:媒体与传播、信息研究、信息系统、知识管理,同时还招收研究型硕士和博士。经过近30年的发展,黄金辉学院已经成为亚洲领先、世界一流的传播教育研究机构,拥有亚洲最早的传播学SSCI期刊——《亚洲传播学刊》。同时南洋理工大学也成为亚洲最早承办传播学国际顶级会议的高校,于2000年承办了国际媒体与传播研究学会年会,2010年承办了国际传播学会第60届年会。

新加坡国立大学自1992年大众传播系迁走之后,新闻传播教育暂时中断。直到1999年才得以恢复。2005年,在此项目基础上新增传播和新媒体项目。2011年7月,新加坡国立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成立了传播和新媒体系,其也成为东南亚第一个以新媒体为重点的教学研究机构。至此,新加坡国立大学再次拥有了独立的新闻传播院系。目前,该系本科教育开设文学学士、传播与新媒体社会科学荣誉学士、传播与新媒体辅修学历;硕士教育只招收研究型硕士。

与此同时,在新加坡六所公立大学中,除南洋理工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外,新加坡管理大学设有传媒管理学硕士,侧重经济学和金融。

二、黄金辉学院新闻传播相关专业师资及培养模式

(一)国际化的师资团队

黄金辉学院始终注重师资力量的建设,拥有众多世界知名传播学者,包括多位国际传播学会会士。目前,学院共有50多位教师,教师队伍国际化程度高、背景多元。新加坡本土教师20余位,外籍教师30余位。其中,欧美教师占据一半以上。来自亚洲的教师里,以韩国教师居多,还有来自中国、菲律宾、巴基斯坦等国的教师。学院非常注重吸收优秀毕业生回院任教,以此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并为后续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在学院师资建设上,一方面,黄金辉学院高度重视建设研究型师资队伍。教师的研究方向涵盖计算传播、健康传播、人机交互等众多新闻传播学科的前沿领域,使学院的研究方向紧跟学科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学校也重视从各大科技公司和传媒广告公司引進具备丰富行业经验的从业者,从实践层面培养学生,搭建理论和实践的桥梁,为学生进入职场提供重要的师资支持。

(二)专业设置与培养模式

学院只开设传播学一个本科专业,培养计划既注重基础教育,又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第一年以专业基础教育和通识教育为主;第二年,学生在传媒范畴内选择不同的方向深入学习;第三年兼顾在校学习、专业实习以及出国交流;第四年完成毕业项目。本科课程主要分为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两类课程又分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专业核心课从第一学年开始,主要有媒介法、媒介道德政策、演讲辩论、网页设计技术以及信息分析基础。专业选修课从第二学年开始,学生可根据自身喜好和职业规划,从公共事务新闻、财经新闻、健康新闻、危机管理、整合营销传播、电视研究、数字媒体等方向中选择一个深入学习,为未来进入职场打下基础。通识核心课贯穿前三个学年,包括传播学基础、媒体写作基础、大数据解读、创业与创新等。通识选修课门类丰富,学生可跨学院选课,涉猎不同领域。除理论学习之外,学院亦注重学生的校内专业实践。学院现有校园报纸《南洋纪事报》,以中英文报道校园内重要事件。此外,学校还设有高清演播室、录音间等,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课外实践。

纵观新闻传播专业的发展,一直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新闻传播的实践教育是立足业界的根本,而理论教育则是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是提升学院学术考察体系中各项指标的关键之道[1]。硕士教育虽然是本科教育的延伸,但也分为以针对职场人士职业再提升为导向的应用型硕士和以科研为主要方向的学术型硕士。黄金辉学院将这两类硕士进行了细致的区分,分别进行学业特点打造。应用型主要体现为四个授课型硕士专业:媒体与传播硕士、知识管理硕士、信息系统硕士和信息研究硕士,其中媒体与传播硕士和新闻传播教育联系最为密切。目前,该项目主任由国际传播学会前主席、国际传播学会会士汪炳华教授担任,培养目标是“为在传播和媒体行业的领导职位提供更多帮助”。在2020年之前,媒体与传播硕士每年招收45人左右,新加坡本地人占到一半以上,国际学生主要来自中国、印度、菲律宾等国家。作为媒体与传播硕士的前身,自1998年招收第一批大众传播硕士开始,该专业就非常注重业界经验。从近几届的生源看,全班基本每位同学都有两年以上媒体、公关、广告等行业的工作经验。从2020年开始,学院对该硕士项目进行了教学改革,名称从大众传播硕士更名为媒体与传播硕士,招生规模逐渐扩大。改革后最明显的变化体现在必修课方面,研究方法类课程更名为“传播研究和数据分析”,除了要求学生掌握质化和量化研究方法,还强调学生要具备大数据分析的能力。此外,媒介管理和领导力成为新的必修课,和培养目标更加贴合。

媒体与传播硕士分为两个学习方向:策略传播和媒介研究,前者致力于培养媒体行业领导人才,后者主要聚焦媒介对个人、组织的影响及在社会发展中的角色。两个方向的差别主要体现在选修课上。策略传播方向主要有媒体管理、策略公共关系、公共舆情和劝服传播。媒介研究方向有数字新闻、聚合新媒体、创意广告等课程。针对媒介研究方向,项目主任汪炳华教授强调这个方向关注的是媒介对社会、个人发展的影响以及分析和洞察媒体行业的技能,而非传授学生实践技术。

不同于授课型硕士,以学术发展为导向的研究型硕士和博士的招生人数较少。研究型硕士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可以成功入读世界各地的顶级学校并取得优异的成绩”;博士的教学目标是“拥有强大的教学能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发表有价值的前沿研究成果,最终成为该领域的领导学者”。从研究视角来看,学院强调立足亚洲,放眼世界。研究取向以定量研究为主,方向主要有人机交互、知识传播、健康传播、政治传播、新闻研究、媒介法和媒介政策研究等。

三、黄金辉学院新闻传播教育特点

(一)规模小而精,特点鲜明

黄金辉学院在培养方式上采取规模“小而精”,按大类开设专业、细分课程的模式。学院搭建了完善的培养教育体系,从本科到博士,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重点。学院只设一个本科专业,硕士教育中媒体与传播硕士和传媒最为相关。专业虽少,但专业内开设的课程极为丰富。对于这种模式,郭振羽教授曾解释,“我们很强调学院重于学系的观念,资源与课程完全融合在一起,学生毕业之后不是某科系毕业,而是传播学院的学位。毕业生在找工作的时候,只要表示是传播学院毕业就够了,工作选择比较多,转换跑道也比较容易”。相较而言,同为亚洲新闻传播教育重镇的中国香港特区院校在专业开设上则是精耕细作。香港中文大学设有全球传播、新闻学、新媒体、广告、企业传播等五个授课型硕士专业,香港浸会大学开设有传播学、国际新闻、影视制片、人工智能和数字媒体、媒介管理、影视数字媒体艺术等六个硕士专业,基本覆盖了传媒领域的各个方向。

(二)注重跨学科学习

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认证委员会认为,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必须拥有坚实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2]。本科教育阶段,黄金辉学院鼓励学生选修第二学位或者跨专业选修课程,通过学习社会学、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进一步拓宽视野。学院注重对传媒专业的延伸,硕士专业开设的知识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研究都是对传媒专业的极大延展和有益补充。同时,硕士阶段不同专业打通,传播与媒体硕士每学期可选择两门信息研究、信息系统、知识管理类的课程。黄金辉学院传播学和信息学教育并重的特点和日本东京大学的社会信息与传播学研究所颇为相似,体现了对传播学发展趋势的前沿判断[3]。

(三)立足本土,紧跟世界

新加坡传统媒体发展相对滞后。但是,市场营销、公共关系、广告行业极为发达,包括奥美在内的众多国际知名公关公司均将亚洲总部设在新加坡。学院立足本土国情,不断更新调整专业及课程,以适应市场发展。以媒体与传播硕士为例,近两年媒介研究方向的课程大幅削减,策略传播方向的课程不断增加,原有的电视研究、电影研究等课程已被组织传播、企业传播等替代。黄金辉学院的课程改革也符合国际新闻传播教育的整体发展趋势。以新闻传播教育发达的美国为例,《2013年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专业调查》显示,从2013年开始,美国公共关系、策略传播、广告、数据新闻等专业就读人数不断增加,而广播电视新闻、印刷新闻等涉及传统媒体的专业就读人数不断减少[4]。

四、对国内新闻传播教育的启示

(一)突出教学特色

目前,中国有近700所高等院校开设了近1300个新闻传播本科专业[5],然而存在同质化较为严重的特点。国内高校的传播学院可依据地区、学校特色、学校历史发展等特点,开辟独具特色的方向和课程。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原副院长杨保军教授在中国新闻史学会2019年院长论坛中指出的,各学院应争做特色先进,不谋全面开花,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贴近业界趋势

在当今媒体变革时代背景下,传统媒体愈发式微,计算传播、数字媒体发展势头强劲。国内新闻传播教育在为学生打好采、写、编、评基本功的前提下,应勇于走出“舒适区”,紧跟业界趋势,探索新的教学和研究方向,为学生提供更多元丰富的课程,让学生更能适应当前业界高速发展的趋势。

(三)紧跟世界潮流

国内新闻传播学教育应紧跟世界潮流,汲取国外先進经验,从专业设置和课程开设等方面适时更新。在研究方法及范式上,将西方传播学的社会科学方法和实证研究理念充分融入本土新闻传播教育中。在坚持中国特色研究的同时,深度融入世界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大潮中。

五、结语

文章全面总结新加坡新闻传播教育,并深度分析南洋理工大学黄金辉传播与信息学院的传播学专业和培养模式,探究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加坡经验”,并从突出特色、贴近业界、紧跟潮流三个方面反思国内新闻传播教育,期望能推动国内新闻传播教育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泳,张艺晨.互联网时代的美国新闻传播教育改革[J].中国编辑,2021(4):90-96.

[2] 张小琴,胥佳.美国新闻与传播教育最新动向及其启示[J].当代传播,2018(2):33-36.

[3] 闫学杉.从新闻学到社会信息学:日本新闻与传播教育的变迁[J].国际新闻界,1997(4):65-69.

[4] 白净.美国新闻与传播教育改革及创新[J].新闻记者,2015(7):79-84.

[5] 栾轶玫,何雅妍.融合技能 智能素养 价值坚守:多元时代的中国新闻教育变革[J].新闻与写作,2019(7):34-42.

作者简介 阮洋,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新闻传播教育。杨泽生,博士在读,研究方向:媒体和技术。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启示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