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模式优化途径研究

2022-05-30 10:27:56陈颖
启迪与智慧·上旬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教学创新教学效率初中历史

陈颖

摘要:历史是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与语、数、外一样贯穿七至九年级学习的全过程,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中,部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相对滞后,制约了历史学科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提高。特别是在“双减”政策出台后,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成为硬指标,而学生成绩的稳定提升同样需要得到保证,这是保证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提升初中生整体素养的核心要素之一。从初中历史教学角度分析,当务之急是探索初中历史教学模式优化途径,确保既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又保证初中生的历史学习不受影响。

关键词:“双减”政策;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教学效率

“双减”政策意在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课业压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尽管政策实施时间并不算长,但学生课业负担明显得到缓解,显著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持续凸显了教学针对性,个性化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与建构主义等现代教学理念相吻合,假以时日,其人才培养效果必将逐步显现。历史学科对于初中学生的历史与现实认知、知识结构完善、正确“三观”培养都有很大帮助。但从历史教学实践来看,有部分教师仍未走出传统教学的误区,导致初中历史教育与素质教育、“双减”政策相背离。基于此,本文以“双减”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优化研究为主题展开初中历史教学优化策略分析,意在以初中历史教学为切入点,促进素质教育、“双减”政策落地。

1   “双减”政策背景概述

所谓“双减”,即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面临的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2021年7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发布实施。同年11月3日,《关于做好校外培训广告管控的通知》由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与八部委联合发布实施,明确指出全面杜绝任何形式的校外培训广告。数据显示,“双减”政策发布以来,中小学生的睡眠时长明显增加,这对正处于身心发育关键阶段的中小学生而言极为有利。

从“双减”政策设计及其实施的意图来看,减轻学生,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堂内外的学业压力是其主旨所在,其终极目标是从生理、心理、学业等环节同步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而不是培养只会考试却明显缺少生活、工作能力的学生,逐步改变教育教学改革政策与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之间客观存在的偏差。因此,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坚持以生为本,不能再以成绩,特别是分数衡量或者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质量。只有如此,才能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均衡发展。强调的是在“以学生为中心”思想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激发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以“我要学”这种主动性学习心态全面取代此前的“要我学”的被动性学习思想,凸显学习的趣味性、实用性、获得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与成就感,助力学生当前及未来的发展。实施“双减”政策的目标主要有两个:其一,全面减轻学生的课内学业负担;其二,减少、简化学生的校外培训,减轻拔苗助长式的校外培训带给学生及家庭的压力,以便学生有更加充足的时间加强体育锻炼并发展学生的个体兴趣爱好。

从本质上分析,“双减”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均在学生及其家庭,也就是说,学生和家庭是“双减”政策实施的受益者。但是,此项政策的具体贯彻执行者则是教师,“双减”政策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却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责任与教学压力,要求教师要在确保教学质量稳定的前提下,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进而达到提质增效的效果。而转变或者减轻学生学业、培训压力的根本途径首先在于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丰富个人学识,特别是专业水平,提升教学能力,创新初中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注重差异化教学。只有如此,“双减”政策的减负增效功能及其设计初衷才能真正实现。

2   “双减”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概况

2.1初中历史教学理念滞后

众所周知,在素质教育理念及政策实施以前,应试教育一直都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分数为王”的时代持续了数十年。特别是近些年来,应试教育理念、思想及实践进入极致状态,教学工作的中心和重心就是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呈现在眼前的是学生書桌上日益增厚的教材、资料,越来越多的学生戴上眼镜,每名学生从小学开始就需要没日没夜地背课文、定理、单词,不分早晚地做练习题、试卷,教师变着花样将同一类试题改头换面要求学生作答的情况极为常见。特别是进入毕业季的学生,每个人课桌及宿舍内最突出、最显眼、数量最多的就是各种教材、讲义、习题集。一方面,占用并消耗了学生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支出。而从初中历史学科教学的角度来分析,“副科”的角色始终难以根除,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的思想指导下,无论是哪个年级,历史学科通常都处于配角地位。

传统的师道尊严在国内教育行业体现得非常明显,教师始终是讲台上的主角,而学生则需要被动在讲台下听教师讲课,即便对教师所讲内容不理解或者有疑惑,也不能或者不敢提出质疑。因此,教师始终保持着对学生的绝对统治权,始终以居高临下的姿态俯视学生,任何否定或者质疑教师的言行都是有悖传统师道尊严的。从历史教师角度分析,历史学科的从属地位及其在现实生活的功能不如数理化的思想长期没有根本性转变。对于学生来说,能创造更高分数价值的数理化的确比初中历史等“副科”更实际,从而忽略历史、地理等学科在人格塑造、素养培育等方面的重要影响。结果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会考高分,但却缺少正确的人生态度和认知能力,思想畸变现象比较明显。

再者,部分初中历史教师不注重现代理念学习、传递及科技应用,有的历史教师依然坚持划重点要求学生背诵强记,却对各种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历史背景、当前与未来的影响缺少分析,一些教师甚至自己也不知道相关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比如,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其涉及的知识及其背景需要深厚的历史知识作为支撑,这显然是一部分初中历史教师不具备的,自然难以实现初中历史教育教学理念转换。

2.2初中历史教学方法较陈旧

教学方法创新是科技时代、信息时代、大数据时代对教师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当代教师的一项必备能力,能真实体现并评价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整体素养。诸如翻转课堂、情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都是教学方法创新的代表,这些教学法也取得了十分理想的教学效果。但从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部分初中历史教师显然还没有真正了解上述方法的本质,也难以有效应用,即使使用也只能照搬照抄,无法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现状、个人能力等因素进行有效调节。因此,只能新壶装旧酒,用形式性翻转课堂、情境教学掩盖传统历史背记、划重点的教学方法,明显不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学习和掌握,结果就是学生在考试结束后对所学知识一无所知,或者面对相同或类似事件时难以借鉴、分析、判断。同时,面对讲台上的教师,学生通常会产生枯燥感。从初中历史内容角度分析,几乎每一单元、每一课都是各国、各地区历史的浓缩。例如,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四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如果不完全了解本课内容及知识背景,不可能学深、学透本课内容,而要说背诵记忆,每一段话都应该背诵并烂熟于心,只有如此才能考出高分,而事实上却很难做到也没有必要。因此,方法的重要性就显示出来,教学方法正确,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也更有利于课程学习。

2.3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主体地位转变不明显

翻转课堂、情境教学无一例外都要求师生转变地位,应凸显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退隐幕后,充当学生学习、探究的引导者和提示人,特别要求教师要成为学习方法的传授者,要把正确的学习方法提供给学生,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而部分教师显然很难达到这一点,他们依然习惯于充当教学中的主导者、决定人,不承认学生学习的主体身份,特别不愿意接受学生的质疑,认为是对自己教学权威、师道的挑战,是不尊重自己的表现。而从多数中外教育家观点来看,爱提问、爱质疑的学生才是学力强的学生,也更具可塑性、更易成才。因此,初中历史教师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未转变或转变不明显。

2.4课外历史素材利用不充分

初中历史教学涉及全国、全球的各类历史事件,而且这些历史事件相互之间存在高度关联性,即便看上去是两个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或者地区的历史事件,其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就是所谓的“蝴蝶效应”。初中历史教师教学实践通常以教材为主导,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辅资料不断增多,这种现象有所改变,但改变依然不明显。特别是近年来,在爱国主义、红色元素、各种题材的景点或者博物馆增多的前提下,初中历史教学依然坚持“本本主义”,不愿或者难以深入利用现实景点展开教学,导致学生对历史事件及其前因后果的了解不充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学方案设计存在问题,没有深入实践,不重视利用素材;另一方面则是客观因素导致,例如,出行条件、教学经费保障不足,难以实质开展此类实践教学任务,削弱了初中历史的教学效果。

3   “双减”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模式优化途径

3.1转变初中历史教学理念

理念决定行动,行动决定效果。初中历史教师要切实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点。其一,需要打破应试教育思维,基于现代视角审视初中历史教学。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关注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培育。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由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史料实证和含义阐述五维度组成,其要求学生在学习初中历史课程时要建立系统化思维逻辑,提升综合素养,这是传统初中历史核心素养不具备的。传统的教学理念导致学生无法基于个体视角思考分析历史问题、历史事件和历史知识,进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要转变这种教学理念。其二,教师需要坚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角意识,可以从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能力、心理特征等因素入手,引导并点化学生。

3.2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历史教学中也是如此。历史教学同样需要讲究方法。在传统“填鸭式”的教学中,过程与结果均与教学的本质相违背,教学效果很不理想。从整体上分析,传统教学方法弊大于利,不利于学生的整体发展。因此,初中历史教师需要基于科技和时代视角创新教学方法,注重翻转课堂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从本质上分析,这些方法的确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其实古今中外有影响力的教育家很早就在使用此类方法,区别在于名称或者叫法不同而已。例如,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便是情境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应用的高手,其创作的《文心》一书便将这些方法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九年级历史教材来看,该教材总共7个单元23课教学内容,极具学习意义和价值,如果适用前述新教学方法,或者利用微课方法展开教学,效果势必明显好于传统教学方法,这也是要求初中历史教师精于教学方法创新的根本所在。

3.3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我国宪法确立了“人人平等”原则,从儒家思想来看,孔子强调的“师道尊严”并非师生之间完全对立、居高临下、一说一听的状态,而是允许师生之间进行探讨、对话。孔子與他的弟子虽然是师生关系,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与弟子之间平等的地位和关系。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全面抛弃传统的师道尊严、刻板的讲台形象,走下讲台、多些笑容、少些威严,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做学生学习中指点迷津之人,而不是指责者。只有如此,才能激发并调动初中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3.4充分利用课外历史素材

课外历史素材随处可见,特别是历史题材、红色题材的场景,只要稍加利用,便可搬进历史课堂,完成传递历史知识的任务,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可以通过查找、收集中外历史素材、实物,也可以通过校方或者主管机构获得更充分的中外历史实物、事件资料,以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4    结语

“双减”政策意在为学生减负,但同时具有减负增效的主旨,初中历史教师要辩证分析这一政策的本质含义及其背景,在此前提下转变初中历史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改变传统教学思想,注重利用历史元素,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提升初中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卫民.家国情怀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亚太教育,2021(23):56-57.

[2]李卓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方式转变思考[J].中国新通信,2022(7):212-214.

[3]田高涛.初中历史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融合运用[J].数据,2022(2):155-157.

[4]刘琳琳.探究性教学思想对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的启示[J].教育观察,2022(2):122-124.

[5]豆宇鹏.信息技术背景下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策略[J].中国新通信,2022(5):212-214.

[6]夏雪.农村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创新路径[J].农家参谋,2022(1):172-173.

[7]许小琴.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法论创新研究[J].海峡科学,2013(10):83-84.

[8]李新英.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解读[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33(2):71-73.

猜你喜欢
教学创新教学效率初中历史
中职美术创新教学实施的方法探究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6:12:22
读写结合探寻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新路径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7:43:20
中职 《电机与拖动》 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0:36:13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试析网络教学平台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06:03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43:16
论花样游泳运动员选材和初级教学模式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49:16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2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