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嘉伟
叶圣陶曾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良好的学校教育应从培养学生的各种行为习惯开始,只有扣好行为习惯这第一粒扣子,学生的成人成才之路才能稳步向前。低年级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所以,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低年级抓起,通过在学校的常规训练带动学生在生活中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做事有章,循章而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管理需要制定一套合理的规章制度,在一年级新生课程中,我从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交友习惯、健康习惯、行为习惯五个方面对学生提出了具体要求,并针对低年段学生的学习特点,改编了朗朗上口的口令供学生传唱,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老师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要让学生安静时,教师说:“一、二、三。”学生说:“坐端正。”此外,对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不要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形式,而在于训练孩子恪守必要的行为准则。
“习惯”要“习”才能“惯”,任何一种习惯都是在教师严格的训练,学生有意识地反复训练中养成的。如在线上教学期间,我让学生根据学校作息时间,制定合理的作息制度,并要求家长督促自己的孩子严格遵守。
严而有度,严慈相济。低年级学生心智不成熟,自我约束能力又较差,一味地批评或纵容都不利于其良好行為习惯的养成。作为班主任,我能做的是担负起“第三家长”的角色,做到严慈相济,用真诚的教育收获真诚而向上的心灵。
比如我们班的学困生小函,他是我们班年龄最小的学生,心理上还处于幼儿园的懵懂状态,因此纪律意识不强,上课喜欢开小差,和同学相处时容易起摩擦。起初他犯错时,我只是采取简单粗暴地批评,刚开始时确实有一定效果,后来却渐渐失效了,小函甚至为了避免被我批评开始说谎,我渐渐意识到需要改变这种方式。我开始让自己变得更有耐心,去听一听他为什么会这么做,走进他的内心后,我发现小函其实是一个非常单纯的孩子,他更需要的是老师的引导,去告诉他该怎么和同学们成为朋友,在我的循循善诱下,他的课堂学习习惯和交友习惯也有了很大改善。
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学生的良好习惯不是天生就具有的,而是通过后期教育和指导逐步形成的,而榜样的力量对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具有积极作用。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教师可以发挥自身的榜样力量,以及同伴、家长和影视资源中主人公的榜样力量,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我为了让学生养成看到垃圾主动捡起的习惯,课间我常常去教室走走,看到垃圾就捡起,慢慢地,我发现有些同学也开始了随手捡垃圾的行为。此外,我还把学生按照座位分成四个小组,每组每周选出一名卫生卫士,负责在下周提醒本组的其他同学注意保持卫生,在小组长的榜样作用下,即使是平时很不注意卫生的同学也有了明显改善。
习惯一旦形成,便成为一种半自动化的潜意识行为,对人生、事业、生活起着永久性的作用。作为老师,我希望为孩子们扣好他们的第一粒扣子。
责任编辑/周小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