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视域”下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策略

2022-05-30 03:06丁晶晶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自然生态深度学习

丁晶晶

[摘  要] 从生态对象上来看,生态包含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援引“生态”这一术语,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着眼于学生的自然生态,要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着眼于学生的类生态学习,要引导学生互动交流;着眼于学生的内生态,要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自然生态、类生态、内生态的和谐发展,必然会促进学生学习、生活、生命质量的整体性提升。

[关键词] 生态视域;自然生态;类生态;内生态;深度学习

“生态”是描述自然环境的一个术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援引这一术语、范畴,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建构数学教学的场域。从生态对象上来看,生态包含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等。在生态视域中,对象之所以存在着差异,是由对象的不同的生态位决定的。对象的生态位是动态的,是流演互化的。不同对象的生态位通过自我动态生长、协同合作等,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立足于生态视域,能助推学生的深度学习。

一、自然生态视域:引导自主建构

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自主建构的过程。在自然生态视域下,教师应当丰富、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经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自然生态视域下,教师要激活、唤醒学生的数学学习经验,要化学生的经验隐态为显态,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思考由浅入深,进而让学生数学学习由表及里。自然生态视域下的数学学习,应当是学生真实的学习、深度的学习,甚至應当鼓励学生超前学习。

比如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这一部分内容,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具体学情,即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已经学会了用“测量法”“撕角法”“折角法”等多种角的度量的方法。其中,“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部分内容是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而“测量法”“撕角法”“折角法”等是学生的已有的方法经验。对于学生来说,知识经验能促进学生对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探索,而方法经验则有可能阻碍学生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探索,成为一种“负迁移”。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这些知识、方法在学生心中的群落位置,即心理生态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寻多边形的内角和。对于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探索误区,如测量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多边形的内角和度数,如将这些多边形的内角和撕下来等,教师要有清晰的认知。要预设引导、启发、点拨方案。同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诸种可能性曲折道路要有所准备。要积极启发、引导学生向着“转化法”这一核心的探索多边形内角和的方法道路上迈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赋予学生充分的探究时空,打造学生探究的舞台,赋予学生探究的权利。实践证明,自然生态下的学生的深度学习是丰富多彩的,如有学生从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将多边形分成若干个三角形;有学生从多边形的内部一点出发,将多边形分成若干个三角形;有学生从多边形边上的一点出发,将多边形分成若干个三角形,等等。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辨析分割以后哪些内角是原来多边形的内角,哪些内角不是原来多边形的内角等,从而自主建构多边形的内角和。

自然生态视域下的数学学习是一种“真学”的过程。正如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教师的守护下,学生展开积极的自由创造、发现,从而将自我的思维沸腾,形成知识的未来猜想:多边形的内角和具有一定的规律,多边形的外角和也具有一定的规律吗?多边形的外角和有着怎样的规律呢?自然生态下的数学学习,超越了课堂的局限,真正实现了学生数学学习课内外一体的大学习格局,形成了学生课后研究、探究的新高潮。

二、类生态视域:促进互动交流

所谓“类生态”,是指“对象彼此之间和谐相处的生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类生态”是指学生的合作交流。置身于课堂之中,学生不是“孤军奋战”,而是一个不断对于他人对话与交往的过程。对话与交往,这是课堂类生态的常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将学生的学习活动看成是一种交往、沟通的过程。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类生态中的静态因子。课堂学习的过程就是诸种类生态因子流演互育、互惠共生的过程。只有类生态因子不断聚合、裂变,才能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在引导学生进行类生态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个生态因子的势能差、动能差、核能差,让信息多向传递。诸如知识基础扎实与不扎实的学生的势能差,学习积极性高涨与学习热情低迷的动能差,学习潜力大与学习潜力已经被有效开发的学生的核能差,等等。只有通过互动,将各个层面学生的学习因子调动起来,才能形成一种良性互动。这种互动包括个体间的互动和群体间的互动,比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引导学生从自身的自然生态学习样态出发,运用自我已有知识经验、方法经验进行自主建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类生态的交流、互动,从而让每一位学生的自然生态得到生动展现。在这个过程中,课堂这一生态组织中的生态因子相互碰撞,从而形成了学生数学学习共生、共享状态,开阔了学生的数学视界,丰富了学生的经验。学生深刻认识到,推导梯形的面积不仅可以采用倍拼法将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也可以采用剪拼法将梯形转化成长方形,还可采用分割法将梯形转化成三角形,等等。在积极的互动中,学生深刻认识到,尽管将梯形转化成不同的图形,转化的形态不同、方法不同,但转化的思想却是相同的。通过类生态互动,促进处于各个生态位的生态因子同频共振。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位学生的数学学习力都得到有效提升。

类生态视域下的数学深度学习,要促进学生的多维互动。在多维互动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强调学生的个体参与,更要强调学生的分享提炼、交流质疑、总结提升。类生态视域下的数学深度学习是一种“圆桌学习”,也就是强调交流、互动的学习。通过类生态互动,优化学生的研究方式,助推学与教的翻转。

三、内生态视域:积淀数学素养

生态视域中的数学教学,不仅包括学生的自然生态、类生态,而且包括学生数学学习的内生态。“内生态”着眼于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认知心理。这种认知心理,不仅包括知识、技能,更包括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数学的情思,在内生态视域中,学生的认知、情意是相通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力图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形成一种全脑贯通、全息沉浸的状态。因此,教师要发掘学生的思维潜质,放飞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智碰撞、智慧飞扬。

内生态视域下的数学深度学习,要让学生的认知负载情感,让数学知识融通学生的数学智慧。在内生态视域中,教师、课堂应当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文化生态圈”,对话与交往应当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复调”。内生态视野下的数学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建构认知结构,而且能帮助学生建构情意结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丰盈学生的体验、感受,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的思想方法,澎湃数学的文化与精神,从而生长学生数学价值观和方法论,实现数学教育的转识成智。比如教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这一部分内容时,有学生善于运用解决问题的套路,即“找出单位‘1的量,确定是已知还是未知,进而确定用乘法还是用除法”等;有学生善于进行转化,即将关键句通过适当变换,形成已知数量为单位“1”的量,进而将分数除法应用题转化成分数乘法应用题;还有学生能够从中领悟数学的对应思想,能将不直接对应转化成直接对应,从而便于分数应用题的问题解决。通过内生态的改善,学生对于相关的数学知识、方法等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如学生能将分数除法应用题转化成分数乘法应用题,也能将分数乘法应用题转化成分数除法应用题,从而实现了乘除之间的转化。这种转化,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抵达自由与必然的境界。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获得相关的数学知识,更能感悟到数学的思想方法,体验到数学知识蕴含着的数学文化、数学精神等。

内生态要促进学生生命实践智慧的生长,激发学生数学智慧的“生长元”,调动学生各内生态的因子,让学生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协同性活动中“潜滋暗长”,不断获得发展。内生态的发展,必然让学生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质的飞跃。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批判、超前探索。内生态的和谐发展,必然会促进学生数学学习力的提升,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促进学生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

猜你喜欢
自然生态深度学习
滨水景观在城市生活中的应用
有体验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科马克?麦卡锡西部小说的生态批评解读
电子商务中基于深度学习的虚假交易识别研究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从生态主义角度解读安·贝蒂的《一辆老式雷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