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琼 张鑫宇
摘要:商务楼宇已成为城市发展的一种标志,楼宇党建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文章通过参与观察政府购买的D大厦企业党群社会工作项目,发现项目孕育、运作和服务内容都体现出强关系资本模式,此种模式保障了项目开展前期的基本需求,却也存在个性化忽略、参与程度低、社会工作站决策权缺失等现实困境。而楼宇党建的弱连接本质则要求社会工作站从承担弱关系“桥”角色到发挥强关系“网”作用,聚合个人、企业、项目、服务站的弱关系,增强员工能动性、企业融合度、社会工作站决策权以及优化基层治理形式。
关键词:楼宇党建;社会工作;强关系
基金项目:2020年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项目(2020-CXTD-10);商丘师范学院庆祝建党100周年专项(SQSYJDBN2021006)。
作者简介:张琼,商丘师范学院法学院副教授,博士;张鑫宇,商丘师范学院法学院。(河南商丘476000)
中图分类号:D2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2)10-0043-05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小企業、社会组织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不断增多的流动党员,这给党员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商务楼宇已成为城市发展的一种标志,在商务楼宇中开展党建成为时代发展的应有之义,持续推进楼宇党建是加强城市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及时应对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变化。目前各地方政府纷纷购买社会工作项目,以推动楼宇党建的深入发展,因此探讨“红色楼宇”“红色引擎”中的社会工作介入具有现实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楼宇党建是在我国党建工作的一种本土化探索,因为政党结合方式的特殊性,西方几乎没有在企业中建设政党相关的文献可以借鉴。国内现有楼宇党建的文献中,最早对楼宇党建模式进行实践探索的是上海市在中华企业大厦设立党员服务点,开创了“支部建在楼上”党建工作模式,该模式取得成功经验之后,北京、杭州、深圳等地也相继开展了楼宇党建工作。目前的党建模式主要分为解决党建工作和业务关系的“党建+”模式,以党建为动力的“一核多元”模式,融合各种因素的“有机一体”模式,注重共建共享的“品牌党建”模式,把党建工作作为联系纽带的“枢纽功能”模式等几种。
不过无论是哪种党建模式,最终都会涉及社会力量的参与,目前对社会工作参与党建的文献较少,但是普遍认为社会工作的参与十分必要。“党建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发展的一个特殊领域悄然诞生。”[1]两者在价值方面相近、服务对象方面相同、功能方面相融、技术方面相通、评价方面相联,既可以为党员能力提升及开展为民服务提供专业的方法,也克服党建形式化和概念化等问题,同时有助于拓展社会工作服务领域,提高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可度[2]。可以说,党建与社会工作的结合体现了社会工作的政治学维度,目标是实现党对体制外社会尤其是‘两新组织的凝聚整合,核心是基层党组织功能的重新定位,关键是激活基层党组织和普通党员的活力[3]。
综上所述,“企业党建工作是一个具有理论交叉和实践价值的研究领域”[4]。目前党建和社会工作的研究都具有广阔的政治视野和时代背景,给两者甚至两者的结合提供了理论支持,也提供了具体直观的方法路径。但是作为“竖起来的社区”,楼宇党建中社会工作项目是通过专业化的方法整合各方资源,搭建了楼宇内各企业的弱连接“桥”,深入挖掘和培育楼宇社区资本,使项目能摆脱财政依赖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二、楼宇党建中社会工作项目运作的强关系
项目化是指在分税制的制度框架里,资金分配以财政转移的方式在行政体制之外进行。项目制所持的平衡区域发展、普惠公共服务的设计初衷[5],其“短、平、快”的运作模式,结合“临时性”“一次性”任务,可以打破常规,在短期内加大民生和公共服务的有效投入方面取得显著效果。从项目孕育到项目实施来看,D项目的顺利开展主要得益于强关系,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D项目孕育形成的强关系
社会工作项目制主要是指一种以服务内容为本的动员、组织和管理方式,政府根据事情的内在需要与发展逻辑,在给定资源(物质、人力、时间等)的条件下,交给社会工作机构来完成预期目的,由社会工作机构派遣社会工作者执行双方协商的服务。D大厦成立的直播电商联盟因其具有新媒体的特殊发展空间,在“两新组织”党建推进中,D大厦社会工作项目受到市区领导的特别关注并在相关的行政审批中予以“绿灯”关照项目开展,从“出生”到敲定的时间很短,目的就是要打破常规,优先考虑在短期内取得成果。
(二)D项目运作体制的强关系
在社会工作项目的前期,社会工作者在楼宇党建中主要借助行政力量推动,再由企业中的物业部门和其他服务中心的人员负责对接,让社会工作者的各种调查、宣传、访问活动得以顺利开展。面对全新的楼宇服务环境,是借助党政机关力量的出面协商,才保证了项目的运作。与社区党建开展社会工作大多依靠原有的社区资源不同,商务楼宇设施匮乏,社会工作站入驻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办公场地问题,这是开展各类活动的前提条件。D大厦社会工作项目开展一个月,社会工作站相应的硬件设施就在党组织牵头下建设完成,在大厦顶楼建立了“创客加油站”“创客初心厅”“组织生活厅”,为社会工作者在楼宇中开展非公党建活动创造了优良的工作环境。社会工作者凭借着街道党政部门的体制力量进入商务楼宇建立社会工作站,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经过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的身份认证后,社会工作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调查企业状况时就容易被楼宇中各商户允许和认可,同时也可以与其他社区的服务站和企业的物业人员取得联系,避免企业对社会工作者身份的质疑,节省了项目开展的时间,提高了效率。
(三)D项目开展形式的强关系
按照项目要求,社会工作者需要对楼宇中的非公企业逐户进行党员调查,以便开展党员管理服务和党建活动,引领、服务入驻企业发展,协助企业党组织加强非公党组织建设,辅助D大厦党组织开展党员教育培训、管理,规范开展“党员活动日”“三会一课”等活动以及H街道交办的其他党建辅助工作。整个D项目的开展全程都需要社会工作站与党政部门紧密结合,通常都是党组织直接给社会工作站分派任务,实施党建工作、开展专业服务,因此效率很高。在后期对党员进行回访时,21名党员都表示收获了很多知识,十分满意社会工作者提供的服务。由此可见,强关系资本确实满足了D大厦中党员的需求,也在活动中加强了对党员的再教育,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三、D项目运作强关系引发的融合困境
客观地说,通过政府直接主导向基层输送社会工作项目的强关系模式,有助于社会工作者迅速进入楼宇并同企业人员产生联系,在建立党建阵地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确实起到了推进项目落实、改善基层党建效果的作用。但是,这种自上而下的强势介入,构建成的是纵向的庇护型网络,存在过度行政化的问题,即以达成基层政府的行政目标为优先[6],不利于项目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项目运作体制强关系引发的个性化忽略
党建对于项目质量的考察往往集中于活动的整体效果,却容易忽略了不同企业人员之间存在需求差异。一般而言,心理情感融入是社会融入的最高阶段,只有建立在企业人员对党群社会工作服务的长期心理认同上的融入才是社会工作真正意义上的融入。简单统一的行政化服务方式无法满足非公有制企业中不同类型、不同社会地位的员工需求,尤其是一些企业中的大龄独身、残疾人士的特殊需求,还有一些人可能遇到了一些难以言说的心理障碍,这些鲜活个体的内心想法在现有活动中无法表达,影响了其身心发展。
在现代商务楼宇中,员工上班时间才会到场。大多企业是独立运转模式,不同行业的企业之间交流与沟通较少,楼宇内的团体组织也没有发展的机会,无法像普通居民社区那样具有内部人员增进了解和沟通的功能。更为重要的是,商务楼宇社会工作站的建立本身是城市基层党建治理机制的一种创新,同其他类型社会工作比较起来,在项目指标上呈现出同质性,并非按照楼宇企业的真实需求,企业和职工在身心发展过程中遇到了问题不能在服务站内得到解决。在这样的复杂背景下,社会工作站如果不对企业人员的真实需求进行调查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活动,就更难以与其建立深厚的信任关系。
(二)项目运作体制强关系引发的社会工作站决策权缺失
一方面,在项目书中标明社会工作站要指导D楼宇党组织及入驻企业开展非公党建服务,对楼宇企业中坚持党建引领发展及党员管理服务等工作进行督导,即服务对象包含党组织。另一方面,社会工作站在实际工作中直接受党组织领导和监督,社会工作站需要提前向党组织汇报,如果党组织认为不妥,社会工作站还需要修改项目计划书直至党组织同意为止。在这种“双重关系”困境下,社会工作站的服务失去了社会工作的多样性服务功能,最终导致服务流于形式。
(三)D项目开展形式强关系引发的参与形式化
商务楼宇大多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在D大厦这样的商务空间里开展党建活动不能影响楼宇商户和企业的正常运营。在开放空间中,楼宇员工的流动和人员自由度很强,党组织对他们的约束力相对较弱,有效开展党建活动的难度很大。同时,由于楼宇企业的员工大多互不相识、互无交流,楼宇社会关系网络的建立和维护几乎是空白状态,员工流动性强导致其社区公共意识、集体意识都比较淡薄,社区环境、集体活动等公共事务也没有民主决策的程序,结果便直接导致员工参与形式化以及社会关系网络的难以维持和扩展。如果此时的社会工作服务内容安排失当,就更会挫伤企业原本就不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极易使党组织和社会工作站陷入“边缘化”,继而损伤党组织和社会工作站的吸纳、凝聚、整合与动员功能。
对企业来说,传统党建活动缺乏广泛的政治动员,具有“无行政权力依托”[7]特征,缺乏吸引基層社会的亲和力。与此同时,楼宇党建的上级基于自身目的考虑,对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指标进行定量化考核,社会工作站提供的项目化服务常常需要以党建为核心,不能为楼宇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和真正的福利,企业可持续参与动力不足。
总体上说,公众参与的形式化成为基层治理中党建工作面临的任务难题[8]。尤其是楼宇社区的公约和志愿管理等方面不像普通社区那样完善,社区化治理和建设进程相对缓慢,加上楼宇社区过度突出的经济属性,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往往将党建工作看作额外“成本”。在此种不利条件下,如果此时社会工作服务内容安排没有吸引力和趣味性,企业人员就会缺乏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甚至可能破坏原有楼宇社区已有的整合能力与治理秩序。
四、楼宇党建的弱关系本质及其向强关系转化的路径
在D大厦这样的商务楼宇中,企业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楼宇内的团体组织得不到发展,也没有能有效反映他们真实意见的渠道,更别提社会关系网络的建立和维护。这种形势既是外部工作环境的挤压所致,也是集体意识、民主意识淡薄的内在因素作祟,大厦的关系网络也就更难以建立,这就体现出D大厦党建弱关系的本质。D大厦的社会工作项目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弱关系向强转化的桥梁作用,但是社区的层面的社会资本的创造,意味着一种更为和谐的人际关系,意味着社区的一种更好的人文环境[9]。而政府购买、项目带动、合同治理、多方参与、资源整合的联动培育机制,会产生丰富的社会资本[10]。所以,社会工作介入楼宇党建,一定要注重挖掘和培养社会资本,形成系统化的、多层面的强关系“网”。
(一)凝聚个体弱关系,增强员工能动性
社会工作专业重视“个别化”原则,能够针对当事人不同的社会背景、心理状态、接受程度,在充分尊重特殊性的基础上,提供精准化服务。社会工作者需要通过问题与需求评估精准识别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服务方案并提供服务;在服务中,社会工作者需要秉承“助人自助”的原则,运用专业的技巧和方法帮助个人、群体,加强他们对于所需求能力的学习;服务结项后,社会工作者需要依据最初为案主建立的服务档案对服务实效进行评估,并且持续追踪服务,确保接受服务的企业人员真正把问题解决。
(二)汇集企业弱关系,增强企业融合度
企业资源是开展党建活动的基础,开展商务楼宇治理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人力、场地、资金和政策等资源,甚至还可以包括商务楼宇外的资源。由于商务楼宇内入驻的企业类型差异非常大,能够联合的资源数量、类型和性质也千差万别,这就要求社会工作站充分整合资源,打通资源共享的壁垒,使其在合理范围内运转起来。通过联通一些私人场所形成共享空间,很容易将拥有共同爱好的人聚集到一起,结成新的社会关系,当越来越多的关系组合出现,社会关系网就足以将多个原本陌生的企业笼络起来。
除此之外,开展技能培训、能力提升等活动也是促进楼宇内各企业交流和融合的好机会,可以为加强团结、提升企业员工的参与度、社会工作深入融入楼宇创造有利条件。因而社会工作站可邀请心理咨询师开展咨询服务;请律师党员宣讲法律知识;请大厦内的直播企业为食品企业做线上宣传等等。事实上,整合企业资源的过程正是打破企业间隔阂,在各企业之间形成社会互动网络的过程;社会工作者与企业和企业人员熟络的过程也就是从依靠党政部门到自主与企业人员融合,从而实现良性发展的过程。
(三)改进项目运作方式,增强社会工作站决策权
尽管设计项目计划书的是社会工作站,参与楼宇党建具体实施的也是社会工作站,最后通过服务项目的却是党组织而不是社会工作站。因为党组织并不是专业的服务组织,也不能直接获悉企业人员的需求,对楼宇党建服务的认识和投入的程度都有限,所以如果想要贴合基层企业人员的真实需求,就必须给予社会工作站更多的权限,这样才能满足职业群体本身对服务内容质量和水平的要求。同样的,作为行动主体的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和协调能力也要相应提高,这是探索建设楼宇党建新模式的重要部分。党组织要结合楼宇党建工作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方式,充分吸纳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四)聚合站内弱关系,增强大厦治理能力
在街道社区的牵头下,社会工作站可以联合负责企业招商的部门、法律援助小队等社会团体成立党群服务中心,注重构建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扁平化的网络治理结构,促使基层党组织在与国家和社会的良性互动中寻求组织力的提升[11]。在联合党群服务中心建立后,企业人员可以向服务中心提出合理诉求,将平日工作和生活中发现的典型问题直接反映给大厦党委,与党委面对面接洽,通过反映问题参与大厦公共事务决策过程,真正扮演“主人翁的角色”。此时,社会工作站就像是一个意向采集部门,党组织推行的政策就像“成品”,当企业职工“试用”过之后即进行反馈,这样既方便社会工作站收集员工想法、反映员工呼声,又能提高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和参与感。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某个企业表现突出,经过社会工作站推荐到党工委,再由街道工作委员会审核通过,可以成立企业党支部,给主动参与楼宇党建的企业以真正的利好。
从这个角度看,社会工作站的服务应同时兼顾任务目标和过程目标,不仅要解决问题,更要注重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背后治理能力的提升,如政策解析与转换能力、协调与共事能力等,治理能力的提升反过来增强各行为主体之间的信任度和合作精神,进而激发社会工作站和党组织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由此构成基层治理中“能力-服务”的良性循环。联合平台的打造使得企业员工、大厦内外的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都能成为社会政策的影响者,使得大厦社会关系网上的各点都能有效联动,充分发挥基层党建的自治功能。
五、结语
楼宇党建的社会工作项目运作依靠的是党政部门建立起来的强关系资本,但是商务楼宇的经济属性决定了企业之间和企业员工之间唯工作效率至上,缺乏普遍沟通交流,导致楼宇党建各主体是一种弱连接状态,多种资源被忽略,呈现“隐身”状态。社会工作项目的实施实现了弱连接“桥”的搭建,使之“显形”,而如何避免基层党建的形式主义,就需要社会工作站在楼宇党建中找准位置,发现、挖掘、联合楼宇中的关系资源,重视楼宇内个人、社会团体、服务性机构的自我进步和自我提高能力,“强化”弱连接形成强关系网,实现商务楼宇的“自我赋能”。
而社会工作站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主体,要在楼宇党建中找准位置,发挥独特作用和精准功能,就需要通过整合企业资源、建立党建服务阵地等方式拓展党建领域,推行多方主体联合共治,多种渠道互联互通,“强化”弱关系网,提升服务效能。这样楼宇党建才会不再主要依靠政府,而是依靠个人、社会团体、服务性机构按照积极主动、自由平等的原则“自下而上”地参与其中,构建大厦内企业和企业人员自我约束和自我进步的一种共建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
参考文献:
[1]周文坤.党建引领视角下社会工作发展策略探究——以龙岗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工项目为例[J].社会与公益,2020,11(10).
[2]于铁山.党建社会工作岗位:内涵目标、功能定位与发展路径[J].社会工作与管理,2020,20(3).
[3]何历宇.论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两个分析维度[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4,15(3).
[4]王冠群,仝晓.回顾与展望:改革开放40年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研究述评[J].理论导刊,2018(4).
[5]渠敬东.项目制:一种新的国家治理体制[J].中国社会科学,2012(5).
[6]潘博,王立峰.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其化解路径——以社会资本为分析视角[J].社会主义研究,2020(5).
[7]刘宗洪.无行政权力依托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创新研究[J].探索,2010(4).
[8]鄒禄禄.基层治理中党建助推实现公众参与路径探析——基于权力“回归”视角的案例考察[J].理论导刊,2020(3).
[9]潘泽泉.社会资本与社区建设[J].社会科学,2008(7).
[10]赵罗英,夏建中.社会资本与社区社会组织培育:以北京市D区为例[J].学习与实践,2014(3).
[11]张恩韶.组织力提升视角下城市社区社会化党建模式及其改进路径探讨[J].理论导刊,2019(6).
责任编辑:周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