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影响着社会心态。新冠肺炎疫情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引发了社会的不稳定性因素。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社会心态普遍表现为“命运与共”的主流心态、“随声是非”的盲从心态以及“压力山大”的焦虑心态。这向社会秩序造成影响,对社会治理提出挑战,给日常生活带来不便。因此,正确引导社会心态,减少对不良社会心态的消极影响,需要政府、社会、媒体协同发力,即做好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构建社会心态疏导机制、净化社会舆论环境,从而凝聚抗疫力量,维持社会秩序。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社会心态;分析;引导
社会心态是在一段时期内大部分社会成员所表现出的普遍的社会态度、心理感受、价值观念的总和。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形势还十分严峻,正向的社会心态会对疫情防控起到积极作用。良好的社会心态有助于社会成员理性地看待疫情防控,对于凝聚抗疫力量,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依然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1]分析疫情期间社会心态的普遍表现,减轻社会心态对社会带来的负面效应,培育良好社会心态,并找到引导应对之策,将有助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并能战胜疫情。
一、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社会心态的普遍表现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公众对疫情的认知日趋科学理性,对共同抗击疫情的态度也由消极悲观转为积极乐观,越来越积极主动地配合疫情防控措施。社会心态整体上呈现出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势。同时,在万众一心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一些网络舆论信息真假难辨,产生负面效应。正确看待社会心态,既要看到社会心态积极正向的方面,同时也要对社会心态的负面影响有清晰的认知,从而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构建良好的社会氛围。
(一)“命运与共”的主流心态
新冠肺炎疫情形势越发严峻,全国人民越是要同心合力共同抗击疫情。每个人都要提高个人的防护意识,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主动佩戴口罩、勤洗手、不聚集、常通风,积极配合当地的疫情防控措施,主动接种疫苗,配合测温和健康码、行程码查验。疫情发生以来,引发社会心态变化的因素有很多,例如人们的生活方式、出行方式、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等。疫情暴发后,我们迫切需要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对此,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认为:“当人们面对困难压力的时候,积极心理学提倡两种应对心态:一方面,树立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积极心态,积极投身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动;另一方面,树立以情绪调节为导向的积极心态,调整思维和认知方式,寻求多方支持。”[2]中国社科院心理研究中心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21)》显示,2020年我国民众美好生活体验有所提高,民众获得感整体良好,人身、财产、医疗等8项安全感指标均高于2019年。虽然疫情并没有结束,但民众安全感、公平感、信任感都有所提高。[3]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奔赴抗疫一线的先进典型不断涌现,书写了感人的抗疫故事。除了抗击疫情中的英雄人物,如钟南山、李兰娟等,还有无数的白衣天使、基层工作者、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坚守一线,广大群众的积极配合。中国社科院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聚焦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社会心态的变化,在疫情初期进行了两轮的线上调查。虽然两轮调查间隔较短,恐慌、恐惧、愤怒等负面情绪依然存在,但随着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积极情绪开始占主体地位,公众的安全感也在不断上升,如图1所示。
在现阶段,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反反复复,人们的出行以及方方面面还受到疫情的限制,但是生产生活也在逐步恢复正常。全国人民积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不断地激发着人们形成感恩、敬畏、宽容和团结的积极心态,如图2所示。
(二)“随声是非”的盲从心态
公众对未知的事物总是充满恐惧和焦虑,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一般会参考大多数人的行为来确保自己是否安全的,即盲目心态。由于公众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高度关注,急于了解新冠肺炎疫情的进展,网络成为最好的途径。但随之而来的,各种真假难辨的言让公众难以做出科学理性的判断。例如,在抗疫过程中,有新闻报道称:动物实验研究初步发现双黄连口服液对新冠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报道一出,公众在未辨别真假的情况下就疯狂抢购。还有新冠肺炎疫情初期,围绕新冠肺炎的传播途径和治疗,社会上出现了一些谣言,例如:要有效预防新冠病毒需要佩戴多层口罩;盐水漱口、喝茶、熏艾熏醋、喝高度酒、吃洋葱、把某些药物敷在脚底、多喝水多分泌黏液、燃放煙花等能预防感染新冠病毒;新冠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播等。在网络谣言的传播中,如社会个体果发现大多数人都在转发同一主题的言论,但是自己又没有能力证实真假的情况下,便会选择根据大多数群体成员的转发行为而去转发谣言。这便是一种盲从心态。对各种网络信息没有一定的辨别能力,选择盲从,公众有时会间接成为谣言的传播者。
(三)“压力山大”的焦虑心态
当今社会,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加重了人们的压力,压力山大难免会产生焦虑心态。在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就业竞争愈发激烈的大背景下,新冠肺炎疫情使得高校毕业生中相当一部分原本打算出国留学的人群也投入国内的求职大潮,而原本在国外留学、打算在国外就业的毕业生也有相当一部分转变想法、回国就业,再加上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失业的人员也加入了求职队伍,许多国外务工人员选择回国工作,国内就业竞争压力不断提高,这些都使新冠肺炎疫情后的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劳动力市场因经济低迷而缩小员工招聘规模、降低薪资待遇,这无形中加大了求职毕业生的压力。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给毕业生造成深深的困扰,进一步加重了他们就业求职的焦虑感。就业是生活的物质基础,也是人们当前生活压力的主要来源。解决就业问题、缓解社会压力,是减轻焦虑心态的良好方式。
二、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社会心态对社会的影响
社会心态是对当前发生的社会事件的一种心理反应,良好的社会心态会对社会产生促进作用,不良的社会心态会对社会产生阻碍作用。新冠肺炎疫情是影响巨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社会以及公众带来较大的冲击。正确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对社会、社会治理、日常生活造成的影响以及带来的社会心态的变化,有助于促进社会进步。
(一)对社会秩序造成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带来的社会心态的变化,无形之中对社会秩序形成冲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外历史上,大疫大灾往往导致社会失序,社会失序又使抗疫抗灾雪上加霜”[4]。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是良好的社会秩序的前提和基础,不仅仅是疫情本身对社会秩序会造成影响,疫情带来的社会心态的变化也会对社会秩序形成冲击。为了更好地进行疫情防控,部分地区会成为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对封控区,要严格执行封闭管控,需要达到规定解封条件后再逐步开放。公共交通、公共场所等受到限制。中小学校、幼儿园和校外培训机构继续开展线上教学。影剧院、室内景点、网吧、游戏厅、足疗店、洗浴店、棋牌室等密闭经营场所暂缓营业。绝大部分人虽然明知新冠肺炎疫情的风险,但是还是期望复工,以减轻经济压力。相较于高收入群体,中低收入者的社会心态会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抗疫过程中还出现了破坏疫情防控的违法行为,如有人借机哄抬物价,在防疫用品和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做文章。这些都属于违法行为,会影响社会秩序。
(二)对社会治理提出挑战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挑战,新冠肺炎疫情后产生的社会心态也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抗击疫情有两个阵地,一个是医院救死扶伤阵地,一个是社区防控阵地。坚持不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关键靠社区”。[5]基层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础,也在疫情防控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一直在进行社会治理改革创新,不断完善社会治理格局,社会治理的优越性也不断凸显。但随着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我国社会治理的短板有所显现,例如,一些地区的防疫政策朝令夕改,以致降低地方政府的公信力;社区防疫措施,例如健康码查验、测温等流于形式;防疫过程中社会上还出现了不配合疫情防控的违法行为,如个别人瞒报、谎报行程。
(三)对日常生活带来不便
新冠肺炎疫情对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扰乱了很多人的日常生活,例如:出门需要报备,外出可能面临隔离、做核酸。对老年人来说,很多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但出入公共场合要求出示健康码、行程码。对于小孩来说,本来是无忧无虑的年龄,却每天在家,减少了亲近大自然的机会。年轻人面临房贷、车贷及工作压力,正常的工作出差都需要再三考虑,担心被隔离。对于大学生来说,在人生最好的年纪、最自由的年纪,因为疫情缘故,很多学校选择封校,正所谓“青春才几年,疫情占三年”。他们难过的是新冠肺炎疫情刚好发生在大学时期,疫情终将会被战胜,但被疫情偷走的青春时光再也回不来了。
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良好社会心态的引导对策
了解社会心态的发展趋势,科学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对社会心态产生的影响,从而找到引导社会心态的对策,引导社会心态朝着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方向发展,让社会心态反作用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政府、社会、媒体协同发力,引导社会心态也需要政府、社会、媒体共同努力。
(一)做好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
政府能否正确做出决策,是引导社会心态的前提。当前,积极的社会心态的一个表现是公众对政府在抗击疫情中的作用的认可,体现为对疫情防控的满意度高。新冠肺炎疫情作为席卷全球的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不仅给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与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也是对我国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可以说,在中国共产党的全面坚强领导下,通过各级政府的有效治理,目前国内疫情已得到积极有效的控制。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体现了我国强大的政府治理能力与治理效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充分彰显了优势,快速调动各方的资源和力量,保障防疫政策得到切实有力的执行。
首先,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政府的每一个决策都是公众关注的焦点,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社会心态。政府及时发布权威信息,以政府通告的形式让公众了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最新进展、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以及与新冠肺炎疫情有关的内容等等。政府对于疫情的风险、发展趋势以及带来的影响作出客观的分析和有效的应对措施,有利于稳定社会心态。其次,针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出现的谣言,政府部门应该及时关注,并且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及时澄清并予以公开回复,指出謠言的伪科学性,为社会公众提供科学的判断。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网络空间中传播谣言的行为,不仅会误导公众作出判断,而且会干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开展,扰乱社会公共秩序。政府及时辟谣,做好信息公开,可以及时消除谣言带来的“次生灾害”,凝聚抗疫的积极力量。最后,各地政府要找到适合当地防疫形势的措施,同时学习借鉴其他地区的有效方法,及时弥补不足之处,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各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要牢记防疫的重中之重就是人民的生命安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与人民群众一道共同抗击疫情。
(二)构建社会心态疏导机制
社会心态反映了社会公众的认知和态度,对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既有主流的、积极的社会心态,也有一些不良社会心态需要加以引导、疏导。虽然当前社会心态相对稳定,但是随着新冠肺炎疫情时间延长,消极的社会心态可能会产生。因此,构建社会心态疏导机制,引导社会成员的心态,从而调节不良的社会心态,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面对灾难时,人类自然而然会产生负面情绪,就会有心理压力,这是很正常的反应。新冠肺炎疫情是全球性的灾难,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是正常的。有时候适度的负面情绪在短期是有积极作用的。面对疫情,适度的恐惧和焦虑能够引起大众的普遍关注,从而促使群众提高重视程度,积极配合防疫工作。
为构建有效的社会心态疏导机制,首先,及时准确地发布新冠肺炎疫情信息。疫情期间,影响社会认知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信息获取,信息获取也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理状态。所以,及时公布权威、准确的相关信息就显得至关重要。每天更新疫情相关信息,如新增确诊、疫苗研发等。其次,要畅通诉求表达渠道。消极、负面的情绪得不到释放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影响社会心态,所以畅通诉求表达渠道,让消极的情绪得以表达、释放。诉求能够表达出来并得到积极回应,消极情绪自然会消解。有效回应诉求,需要加大社會支持力度,满足被隔离群众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再次,建立全方位的社会心理咨询服务网络,尽快建立线上心理服务平台,为公众提供心理服务。针对公众出现的心理问题,做好心理疏导,解决好他们现存的心理困惑与矛盾。利用好心理咨询中心、心理门诊等资源,做好对重点群体的心理疏导,同时为普通民众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与帮助。
(三)净化社会舆论环境
媒体舆论对社会心态的引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媒体舆论有着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重要作用,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需要积极的舆论引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一些群众存在焦虑、恐惧心理,宣传舆论工作要加大力度,统筹网上网下、国内国际、大事小事,更好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更好维护社会大局稳定。”[6]让部分群众焦虑的,不仅包括新冠病毒本身,还有生活中特别是网络上不时出现的各种虚假新闻。自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种消息铺天盖地,其中部分虚假、错误的信息引起公众的恐慌,误导公众判断。媒体报道要力求精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公众凭借自身对疫情的了解和认知,产生不同的情绪和态度,影响自己的行为。这种认知来源于个体接收到的关于疫情状况、疫情防控的信息,来源于媒体舆论。个体的情绪和态度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社会心态,形成了一种社会氛围。社会心态形成后反过来影响公众的情绪和行为,形成社会影响力。因此,及时、准确地公开疫情信息,可以帮助公众正确认识疫情、判断疫情形势,从而保持良好的心态。针对公众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出现的不同声音,媒体要敢于回应,有针对性地解决公众的疑惑点,更好地引导社会心态。各类媒体应当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求证,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准确发布获知的权威信息,将事实真相全面展示给公众,减轻公众的恐慌感与焦虑感,为抗疫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比如,此次各大主流媒体都有邀请一线医护人员,就“口罩的正确佩戴方式”“板蓝根能否随意服用”“双黄连口服液是否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等具体问题进行专业解答,并科普其他相关防疫知识。主流媒体及时、准确地发布新冠肺炎疫情最新进展,可以坚定民众战疫的信心,促使民众充分理解国家“动态清零”的疫情防控总方针,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四、结语
科学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对社会心态的影响,继续保持社会心态积极向上的良好发展势头,化解潜在的社会矛盾,有助于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抗疫,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参考文献:
[1][4]习近平.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2-26(01).
[2]彭凯平.筑就坚强的社会心理防线[N].人民日报,2020-03-24(09).
[3]王俊秀,陈满琪.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2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87-89.
[5]习近平在赴湖北省武汉市考察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守好抗击疫情两个阵地[EB/OL].(2020-03-10)[2022-04-12].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20/0312/c1003-31629560.html.
[6]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J].求是,2020(04):4-12.
责任编辑 苗存龙
作者简介:张晨,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