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凌燕
一、基于核心素养培养下的高中地理作业多元化的设计要求
当前高中阶段要求各学科开展教育活动时要以提高学生个人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教学目标,高中地理作为高中教育体系中重要的教育内容,自然也不例外。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地理作业设计主要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充分考虑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是开展地理教学活动的核心思想,是对当前社会人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进行理解与分析的必备认识。学生在学习地理之前,必须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念,通过研究人类在进行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不同强度的生产生活活动对于社会环境所起到的影响,了解人与自然、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正确的发展结论,调整社会生活方式,改善自然与人类生存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因此,在设计课后作业环节必需充分考虑开设地理课程的教育初衷,并在作业设计环节充分地体现出来,帮助学生加深对地理学科的认识,明确自己学习地理所需要担负的社会责任。
2. 考虑综合思维的发展
综合思维是对学生学习地理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学习地理学科的重要方法,在进行地理作业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是否对学生综合思维的发展能够提供帮助。综合性思维具体来说就是人们对于地理现象是否具有全面、系统的理解和分析的意识与能力。具有综合思维的学生,能够从多种维度分析产生地理现象的成因,理解地理物质与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以及相互制约关系,并能通过物质结果分析地理物质形成的成因以及过程,理解不同地区所产生的特殊地理现象。
3. 充分考虑学生的区域认知
区域认知是帮助学生进行地理知识学习的基本认知方法,因此在进行课后作业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能够通过作业内容帮助学生深化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深化区域认知。所谓区域认知,指的是学生能够对人地关系与地区地理环境特征做出正确的分析、理解和解释。区域认知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从地区地理的气候环境和地理条件出发解释所出现的地理现象,运用综合性思维对地理现象进行分析,给出合理的解释,并能够提出符合地区地理特点的区域发展意见。
4. 能否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现代教育对于开展教学活动所提出的最终要求,核心素养培养下的地理作業不仅需要学生加深对于地理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要帮助学生运用地理理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运用理论知识改善生活。地理实践能力就是学生在了解基础地理知识之后,再进行有关地理现象户外调查、社会调查以及进行地理相关生态模式试验等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能力的增强,表示学生在参与有关地理学科的实践活动中能够正确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以及相关工作完成对于地质和生态环境的勘测,能够着重提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取得的成就感,欣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二、当前高中阶段地理课后作业设计的现状
由于高考过程中地理占有重要的分值,因此地理课后作业也摆脱不了传统的作业模式,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的过程中都以提升学生的卷面成绩为主,强调对解题步骤和解题思路的把控,大多以数量促质量。下面对当前高中地理课后作业现状进行简单的分析。
1. 理论性强,形式过于呆板
当前高中地理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的过程中,大多是对学生课堂教学内容的检查,考查的都是学生将会在考试过程中运用到的地理理论知识,搭配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地理学教案和相关地理图册,以及市面上常见的高考专题讲解资料,在形式上大多以选择、填空以及简答为主。这些偏向于基础理论化的课后作业在内容和形式上虽然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巩固地理基础知识起到了作用,但是对于加强各理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学以致用程度的提高却产生了一定的局限性,不符合现代教育对于学生地理综合素养的培养要求,让学生无法通过课后作业实现能力的增长。
2. 耗费时间长,质量较低
在当前的地理教育中,教师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考试成绩,在教育过程中总是期望提高学生的做题数量,保障学生见识到更多的考试题型,学会更多的解题技巧,因此在进行作业布置的过程中总是以量为主,忽视了对学生地理学知识拓展方面的教育内容,只是对单节课所传授的地理知识进行针对性的考查,缺乏对学生各地理知识点之间联系的把握,忽视了地理综合知识点之间的运用联系,使得学生空有娴熟的地理基础知识点记忆,却无法将其完整地联系到一起构建出完整的、系统化的高中地理知识体系,并将其运用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三、基于核心素养培养下进行多样化高中地理课后作业的设计特点
在全社会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大环境下,地理课后作业在设计过程中仍旧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现特点和基本教育规律,从学生自身所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经验出发。
1. 必须保证课后作业的层次性
能力差距和态度差异是当前各阶段学生所共存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后作业布置的过程中应该改变自己传统作业设计统一化和单一化的教育思想,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后作业内容,建立属于地理学科的专用“作业库”,并在作业库中设置层次感丰富、内容形式多样的作业内容。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能力和学习需求从作业库中挑选符合自己要求的作业形式和作业内容,引导学生逐步提升选择作业的难度,从而不断达成作业目标,在能力逐渐提高的过程中收获对于地理学科的自信心,从而实现设置课后作业的最终目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 保障地理课后作业的生活性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高中阶段开展对学生现实生活有帮助的地理教学活动。因此地理课后作业的设计主题必须与课堂教学活动主旨相一致,使学生通过地理教学活动能够掌握将地理知识运用于生活的能力。比如:向学生布置一些观察天空中的云层变化,辨别未来天气变化的相关作业等,使地理课后作业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更强,这样的作业内容能够帮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完善自己的地理知识体系构建,表达自己的地理思想。
3. 保证课后作业所具有的综合性
地理知识可以用“包罗万象”来形容,地理現象的形成,包括了物质标签的化学内容、生态更替的生物内容、历史变迁方面的内容,因此在地理课后环节的设计上必须显示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多样性。比如:三国中诸葛亮火烧上方谷一章节中,山谷上熊熊燃烧的大火使空气受热上升,形成气旋,加上当时天气酷热,空气上升凝结成雨,导致魏军死而复生,结合历史的地理课后作业更加具有趣味性,也更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
4. 保障地理课后作业具有探究性
传统的地理作业以量取胜,使得学生的学业负担加重,使学生失去了参与地理教育活动的兴趣,不利于学生探索地理知识。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地理课后作业设计,一定要充分体现探究性的教育原则,让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实行手脑并用,运用互联网进行答案的探索研究,通过这样的作业过程,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知识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能作用于各科目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得到综合发展。
四、基于核心素养培养如何设计多样化的地理课后作业
1. 设计富有实践性的地理课后作业
地理学科知识的构成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现实生活,是对现实中生活现象和地质特征的研究和调查,需要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过程中不断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并对观察结果进行正确的分析和总结。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后作业布置时,就可以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天气、交通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完成实践内容的课后作业。比如:在学习《交通布局影响》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在完成基本的课堂教学内容后,就可以以“十一黄金周旅游攻略”为题目,让学生自主制定一条符合自己兴趣的旅游线路,并就自己设计的旅游线路进行充分地解读,学生在设计旅游线路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旅行地点的特殊性,以及在旅行过程中线路的拥堵情况,还要通过网络查询当地的气候条件等,最终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旅游线路。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在生活中的观察能力、对于计划的把控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培育,实现了现代教育培养核心素养的教育初衷。
2. 设计富有创造性的作业
富有创作性的作业类型能够帮助学生拓展自己的思维能力,便于学生参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的过程中可以以天气浴巾、地理科学小论文等形式向学生布置富有创造性的作业内容,让学生运用自己所积累的物理知识和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思维能力的拓展与创新。
3. 布置调查性的地理课后作业
地理学科不仅仅包含地质方面的教育内容,更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前社会保持着高度开放的信息环境,信息化、开放性是现代社会的发展标签,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可以适度考虑相关调查类的作业内容,加强学生对于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认识。例如:在学习《人口的变化》时,就可以向学生布置有关当前人口相关内容的调查,包括现代人口数量方面、空间方面、合理容量分配等方面的具体数据,让学生通过数据调查对人类生活环境进行细致的反思,从而加深对环境和生活的感悟,深化地理知识的学习,培养核心素养。
4. 设置探究类的课后作业
探究能力决定了学生在今后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地理教师一定要重视课后作业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要通过作业布置引导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发散思维,深化知识探索,提升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能力,完善核心素养培养。
课后作业作为巩固基础、拓展视野的重要内容,高中地理教师一定要重视课后作业的形式和内容,保证通过课后作业促进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的发展,实现现代教育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为福建省泉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泉州市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基于课标与高考评价体系的作业设计》(课题编号:QJYKT2021-0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