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丽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才必备的技能之一,并且随着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普及,中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培养也显得更加重要。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结合当前教学改革目标,在教学中综合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中学生学习热情,在促使其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还有助于高校课程的构建。
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学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四个方面。拥有了这些能力,中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会更加省时省力,也会获得更加显著的学习效果,最关键的是,这些能力会使中学生受益终身,能够使中学生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夯实中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全面提升中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当前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主要目标。
一、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概述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四个主要方面,分别是: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学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核心素养宏观来讲,就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根本能力,在初中信息技术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构建高效课堂,已经成为一个必然趋势。
1. 信息意识
所谓信息意识,就是学生对信息的敏感程度,以及对信息价值的判断能力。拥有良好信息意识的学生,可以根据问题的实际情况,自主去探寻合适的信息获取方式与处理方式;可以快速感受到信息的变化,并能够通过分析数据采集重要的信息,能够运用各种策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也可以对信息课程带来的影响进行预判;中学生拥有信息意识,能够在合作中快速解决问题,可以更好地利用共享信息,以实现信息的价值。
2. 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就是学生使用计算机技术的一种思维,在利用计算机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可以在信息活动中利用计算机对各种问题进行处理,能够合理地进行数据组织,并可以通过判断、分析、综合各种信息资源,使用合理的算法生成解决问题的方案。
3.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学生通过科学评估之后,选择比较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利用这些资源和工具进行有效学习,进而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创造性地处理问题,最终完成学习任务、形成新作品。中学生拥有了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可以更好地适应数字化环境,并会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 信息社会责任
这是从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所谓信息社会责任感,就是信息社會在个体文化修养、道德品行等方便面表现出来的责任感。具备良好的社会信息素养,是中学生成长为守信、诚实、遵守公共规范良好公民的要求。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要注重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与人文问题,并促使学生积极学习态度、理性判断能力的生成。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结合上文对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内容的分析,下文对初中信息技术高校课堂构建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形成策略进行几点具体分析:
1. 结合知识内容,培养信息社会责任感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实际内容,提升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感,信息社会责任感与学生的个人修养、道德品质联系密切,并且拥有良好的社会信息修养,在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也可以规避很多问题,比如:信息诈骗、信息污染、信息病毒等等,想要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扬长避短,拥有良好的信息社会责任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中,教师结合信息技术知识要点,有意识地渗透“信息社会责任感”的内容,促使学生良好信息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使其能够形成好好学习,回馈社会的思想。
比如:“计算机病毒”相关知识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完病毒概念和危害之后,可以深入探讨一下有关于黑客的问题,组织学生以小组学习的方式对“黑客”的不良影响进行讨论,通过深入学习和研究,让学生认识到一些不法行为的危害,并能够树立其健康的信息观念,进而自觉养成自身规范。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为学生创编一些德育小故事,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和播放,以此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使其可以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2. 创设问题情景,强化学生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主投入到问题探究与学习之中,使学生可以有意识地获取重要信息,提升学生的信息敏感度,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信息能力的发展。问题情境可以引发学生自主进行知识的分析、信息的分析,最终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比如:在讲解和“Excel表格”相关的知识时,为了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班级去年的期末成绩表格,让学生观察表格,并提出问题:将分数按照总分从高到低的顺序进行排列;对分数进行筛选,筛选出大在540-600分之间的学生;利用函数进行计算,得出最低分、最高分、平均分。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有效性,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促使学生信息意识的形成。
3. 创新学习方式,培养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
在数字化时代,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数字化资源,促进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的形成。传统的学习方式比较关注学生整体,而新型学习方式则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数字化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引领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灵活利用数字资源,选择学习内容,实现个性化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与创新素养都会得到提升,每个个体都得到了发展,学生整体也必然得到发展。
比如:进行“AI重塑人类生活”项目学习时,教师分析学生的个体化差异,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确定个人主题思维导图,以AI发展历史为线索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之后再制作电子小报,学生自己发挥想象力、创造力,进行创作,最后将完成的作品上交给教师,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利用教师提供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完成阶段作品,而不必统一节奏。
4. 合理用问题,培养学生计算思维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鼓励学生以問题为突破口,制定具体的解决方案,通过这样的设计,提升学生探究兴趣,结合一些具体的案例,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计算思维的形成。
比如:进行“机器人”相关内容讲解时,教师先展示机器人避障的情景,机器人出发后可以自动避障,之后教师对机器人重新编程,机器人按照规划的路线前进。之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机器人的实际线路进行编程,并将完整的行走录像进行制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提出相关的问题,学生结合问题设计路线,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也可以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逻辑思维。
5. 深入研究教材,促进核心素养形成
初中信息技术教材是根据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需求进行编制的,因此,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结合教材的要求,组织信息技术教学,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学教学中的地位越发凸显,家长和学生对它也越来越关注,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信息机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教学中除了要口头讲解之外,还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整理、编辑,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使教材内容以更加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从整体上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形成。
比如:在教学“PowerPoint”时,教师结合教材内容,挖掘其中有趣的部分,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图形,之后自主进行操作,在课件中插入图片,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合理的指导,教会学生正确的方法,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累积,能够感受到信息技术知识的重要意义。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自己进行文稿设计,可以插入自己喜欢的图片,以这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学生完成之后在公共学习平台进行展示,提升学生的成就感,以此进一步促进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热情,鼓励学生自主进行实践和学习,逐渐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6. 合理设计任务,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任务型学习是高质量教育背景下的一种新型学习模式,实施任务型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水平。那么,如何设计合理有效的教育任务,让学生更好地吸收所学知识呢?首先,要合理规划任务的数量,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顺利完成,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让学生有成就感;注重激发学生的开放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多方面懂得执行教育任务。
例如,在教授“什么是图层”“图层角色”等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将画布尺寸设置为“800×600”。这个作业的结论比较直接,完全可以由教材的内容或者上面显示的答案结果屏幕来决定。因此,这样的任务是非常肤浅的,不需要学生自问自学,只能通过阅读课本来回答。这样的任务充其量只能归类为问题。因此,教师必须综合考虑任务设置,为中等难度的学生设计开放的科学活动。学生无法从课本中得到明确的答案,必须通过协作探究来完成,此类任务具有研究性和探索性。
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关键时期,此时,教师应该结合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个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同时,也可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