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欣韵
古镇的路是泥泞的,雨天难以走人;古镇的路是狭窄的,小车难以停靠;古镇的路是冷清的,路上遇到的行人少……
古镇的人独爱看戏,爱听秦腔。
我独自在古镇走着,一座高大宽敞的古园吸引了我。跨过半膝高的门槛,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園子。
“哦,是戏园。”
五丈高的戏台,雄浑阔大,又散发着古朴而神秘的气息,我忍不住神思遐想,忆起往事,举步而上。
“喂,你干什么?!”
失神中,不知不觉我已走到了戏台的中央,我被这声音惊得一回头,蓦然发现戏台下已是人山人海,喝茶的,嗑瓜子的,聊天的,拉二胡的……有头发花白的老人,身强力壮的青年,衣着华贵的人,衣衫褴褛的人……刚刚朝我喊的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微胖中年人,看着我一脸茫然的样子,那中年人又道:“快过来,戏要开唱了。”我这才如梦方醒地从戏台上跳下来,急急忙忙地走到了那中年人身旁。
“锵锵锵锵锵锵——噌”随着戏曲器乐和声旋律渐次而来,全场骤然鸦雀无声。只见一个花旦打扮的俏女迈着小巧的碎步在一片叫好声中走上戏台。细看,这花旦头戴黄金如意冠,身披黄底蓝滚边珠翠斗篷,斗篷上有锦鸡刺绣,内着一点红丹鱼鳞甲,甲身两边画着鸳鸯和芦苇……
等等,这莫非是……虞姬?
曾经,痴迷秦腔的爷爷告诉过我,戏曲中着鱼鳞甲,身披锦鸡斗篷的便是西楚霸王在垓下诀别的虞美人!她的着装中的“鱼”和“鸡”分别取“虞” “姬”之意,鱼鳞甲两边所画鸳鸯和芦苇暗喻生死相依的爱情和四面楚歌的现实。也许是为了印证我的猜测,戏台上的花衫(如果是虞姬,虞姬在戏曲中不属于花旦也不属于青衣,介于两者之间,爷爷说虞姬有一个特殊的称谓,叫“花衫”),俏脸一正,那极富有中华传统特色的音律就在我耳边迸裂:“自从我随大王东征西战,受风霜与劳碌年复一年……”没错,这是秦腔《霸王别姬》的曲词,这戏园唱的竟然是《霸王别姬》!要知道深爱秦腔的爷爷从小就对我进行戏曲文化的熏陶,多年的耳濡目染,我和爷爷一样深爱着它。就这样,我情不自禁地坐下来细细观看品味,尽管这部《霸王别姬》已看过多遍,我却又一次沉浸在其中,旁若无人。
梦醒天明,虞姬已饮剑自刎,霸王痛不欲生,仰天长啸的那一画面依然在我脑海中回荡,久久挥之不去。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艺术形式。我们熟知的就有京剧、昆剧、越剧、豫剧、秦腔等等。我最喜爱的《霸王别姬》就有京剧、秦腔等版本。戏曲中很多独特的文化也会令人叹为观止,如脸谱、角色的妆容等等。戏曲的发展可以说欣欣向荣,始终有很多的艺术家和票友热爱戏曲,希望能将这项国粹发扬光大。
我很爱戏曲,甚至我小时候的梦想就是长大了当一名戏曲艺术家,不过这梦想随着爷爷的去世也被尘封,和爷爷一样再也回不来了。每次看到有老人教小孩子学唱戏,想起幼年往事,爷爷一字一句地教我秦腔的发音、动作,悲伤到无法言语。
很多次在观赏戏曲的时候,我会湿了眼眶,也许是情节感人所致,也许是忆起童年往事。无论怎样,心中都会泛起一丝莫名的感动。因为我觉得,让我为之落泪的是中华的国粹,世界的瑰宝。
曲终人散,思绪飘远,中华传承,当为国粹!
(指导教师 李瑞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