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炜波
【摘 要】以教学渗透德育,是核心素养和“五育并举”理念下对学科教学发挥育人功能的基本要求。本文结合德育实践,在“双减”背景下,分析了实施学科德育的紧迫性与可行性,对实施困境做出剖析,同时探索与展望突破困境的策略。
【关键词】“双减” 学科德育 策略
2021年,为了缓解教育焦虑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国家“双减”政策正式出台,明确要求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切实落实“五育并举”,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立德树人,不只是實施传统的德育课程,更要拓展思路,立足于学科教学,以学科德育结合德育课程的方式,共同支撑起学生的全面发展,切实做到五育并举。在“双减”背景下,学科德育在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上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学科德育的紧迫性与可行性
教育部于2017年印发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在德育工作的实施途径和要求方面,首推课程育人的理念,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1],这既是对国家民族发展的长远考量,也有当前社会发展和学校教育的现实因素。
1. 对知识和成绩的过度追求阻碍了学生的综合发展
“双减”政策的出台,有着极强的教育现状针对性。一方面,对知识的过度追求使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间弱化对学生品质的要求和培养,以至于出现单纯依据学业成绩好坏来区分学生的不恰当行为。这种淡化德育、突出成绩的做法,很容易给学生造成“学习好一切就好”的错误印象,使得学生也不自觉地弱化了对自身品质德行的塑造。另一方面,知识是一把双刃剑,学生储备的知识越多,就越需要强大的道德认知与行为动力来与之相匹配,否则这把双刃剑最终将反噬学习者和社会。显然,目前学校的整体德育活动难以帮助学生培养驾驭具体学科知识的素养能力。
2. 班主任德育工作独木难支
落实“双减”政策,迫切需要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社会、家长和学校对德育工作的诉求期望都进一步提高。在当前的学校教学安排中,一个教学班级的学生人数普遍为几十人,这使得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任务非常繁重。一方面,很多班主任并不是专职于学生德育,还需要承担相应的学科教学任务,所以班主任个体能够支配的德育工作时间与精力也较为有限,需要得到来自学科教师的德育支持。另一方面,从课时安排上看,班主任每周能够用于学生德育的课时一般只有1~2课时,而每周的总课时数一般是30~50课时,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经历的学科教学课时远长于德育课时。显然,将德育工作全部寄希望于这短短的德育课时以及班主任个人的课余时间,是不现实的。学校教育需要借助占据绝大部分课时的学科教学来支撑起对学生的全面德育。
3. 学科教学具有良好的德育潜力
学科自身具备良好的德育潜力,使得推进学科德育有了最基础的条件。
“语文、历史、地理等课要利用课程中语言文字、传统文化、历史地理常识等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数学、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要加强对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树立勇于创新、求真求实的思想品质。音乐、体育、美术、艺术等课要加强对学生审美情趣、健康体魄、意志品质、人文素养和生活方式的培养。外语课要加强对学生国际视野、国际理解和综合人文素养的培养。”[1]
可见,每一门学科课程,都对学生某些方面的品质素养有着最直接的影响作用,各个学科品质素养的综合,便是学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学科课程的自身特点对学生而言也充满了吸引力,再结合学科教师的个人魅力,使得学生与学科教师之间的关联非常强。所以,学科教师和学科教学对班级的德育影响非常大,对德育工作的实际作用不容忽视。
二、践行学科德育的困境与突破
虽然学科德育已经势在必行,教育部也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对各个学科的德育提出了要求,但并没有具体明确的实施标准,多年来,学科德育理念的落地实践仍然处在提倡试验阶段,操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1. 学科之间需要统筹安排
学科之间缺乏统筹安排是目前学科德育的首要问题。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中,学科本位的特点仍然很强,在每一个学段中,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线始终无法逾越。可是,学科德育并不是某一个学科内部的任务,它需要各个学科之间的协调统一,包括在明确的德育主题下对学科德育的内容进行规划、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对学科德育的进度做出协调、在统筹学科教学进度的基础上对学科德育实现融合贯通。这些规划安排并不能依靠学科教师自发进行,它需要各级教育部门、学校、年级、教研组、备课组和学科教师逐层推进,从较高站位上去理解教育部关于学科德育的理念要求,自上而下地完成统筹协调。
所以,在“双减”政策下进行学科德育,学校层面只进行“提倡和鼓励”是远远不够的,要切实解决学校整体的德育理念规划和具体的学科德育统筹等问题。做不好统筹规划,就不能克服学科之间的巨大差异,学科德育就只能是学科和教师各自为政,无法达成德育的初衷。
2. 学科德育需要体系规划
具体到学科内部,学科德育亦缺乏体系规划。在学科本位的特点之下,从学科的课程标准,到学科的教学实施,再到学科的学习评价,学科内部自成系统。这种系统已经运行多年,在传授知识、组织教学、考试测评等方面都已经非常成熟。相比之下,学科德育方面却尚无类似的体系。
学科德育必须与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学科知识水平相统一,还需要在学科教学中找到德育的切入点,将学科教学的进度与学科德育的实施紧密地融合起来。因此,学科德育的实施,应该以学科教学的体系为明线,在学生认知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德育统筹理念,规划构建学科德育的暗线体系,从而在学科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完成学科德育。
3. 协调学科的德育与教学
学科德育的实施目前尚不能做到与学科教学协调统一。目前的教学体系,是为了实施学科教学、培养学科素养而设计的,体系构建之初并没有为学科德育做好预留,因此在现有教学体系下实施学科德育,很难做到不影响教学。
学科教学有明确的教学任务和课时规划,难以抽出时间进行单独的学科德育活动,因此,依靠挤压教学时间进行学科德育并不是长久之计。此外,即便是有了充裕的课时,但是碍于学科测评中并没有学科德育的相关内容,这些课时最终也很容易被挪用于学科教学。所以,在没有建构出学科德育的体系之前,学科德育很难被学科教师接纳并进入学科教学的实施过程中。
“双减”政策对学校教学和学科教学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对学生的课后作业和延时服务提出了明确要求,引导学生、家长和社会淡化唯分数论,强调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这正是学科德育实施的绝佳契机—摒弃过多的机械式学习压力,根植于学科内部做有内涵的德育具有了更高的可操作性。
4. 提升学科教师德育意识与德育能力
学科德育需要学科教师来实施,但是学科教师的德育意识普遍不强。除了学科德育与学科教学之间的协调问题使得学科教师不愿意进行学科德育之外,学校的德育活动也往往不需要学科教师参加,学校对学科教师也没有明确的德育目标要求,这使得教师很自然地淡忘了学生德育工作,淡化了自己的德育主体地位[2]。
不仅如此,教学中的哪些切入点可以进行学科德育?该怎样进行学科德育?是否每节课都需要学科德育?学科德育该如何纳入对学科教学的测评和对学科教师的考评之中?这些都没有答案,一切都需要学科教师自己去探索尝试,这也让学科教师感觉力不从心,虽然做了一些有价值的尝试,但也仅仅是星星之火,难成燎原之势。
有了“双减”政策的支持,学科教师必须参与到德育工作中来,学科德育将成为学科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此真正提高学校教学的质量,回应社会对学校教学的期待。在此背景下,学科德育也必然不再是学科教师的个体行为,学校也需要对学科德育进行统筹规划,解决目前存在的困境问题,提升教师的德育意识,促进学科德育的实施开展。与此同时,学校还需要帮助教师进行学科德育研究,梳理德育实施与评价的环节,探索德育实践与操作的方略,做好教师的学科德育能力培训,为传统德育迈向学科德育提供牢固的支撑点。
三、启示与展望
学科德育终究需要学科教师具体实施,提升德育的意识、明确德育的内容、找准德育的策略、协调学科间关系、解决教学与德育的问题,是学科德育实施的必然路径。学科德育可以充分依托已有的教学策略模式,如问题解决模式、单元教学设计、项目式学习、任务式学习、深度学习等,通过选取恰当的学科德育着力点,给学生创设德育情境,并将德育情境与学科教学情境相融合,最终做到将教学与德育相统一。
此外,学科德育还需要注意德育的有效性。德育重在真实的交互和感悟,切忌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创设虚假的情境,要给学生真实的德育环境,可以采用多种生动的形式,既要避免僵化、表演和作秀,也要避免热闹的走过场的华而不实。与此同时,为了保障德育的有效性,还需要有相应的反馈评价系统,但德育评价并不适合通过考试测评来进行,因此有必要开发学科德育的过程性综合素质评价方式,既能够充分发挥评价对德育的促进作用,又能够丰富完善整个教育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EB/OL].(2017-08-22)[2022-09-2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709/t20170904_313128.html.
[2] 萬莉.试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6-7.
(作者系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教师,北京市海淀区学科带头人)
责任编辑:孙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