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少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一场有效的语文课,能够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一、关注教材,明确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一切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目标去进行的,目标既要着眼于教材,又要符合年龄段特点,关注本班学生的实际。在2017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中,单元围绕主题“相处”,编排了《狐假虎威》《狐狸分奶酪》《纸船和风筝》《风娃娃》4篇童话故事。本单元课文生动有趣,角色个性鲜明,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注意与人友好相处。学生在认识生字、读准字音、会写生字、词语的同时,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自主识字、自主阅读,读懂课文,借助提示复述课文,继续学习默读,试着做到不出声。
作为青年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难免会出现不顾学生实际,搬用以往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或者缺乏对教材的把握,制定出脱离教材的目标。记得以前听讲座,有个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这样讲过,当你无法把握教材的时候,你可以先参照教参上的教学目标,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加减,当然这是最笨的方法,但对于青年教师来说,至少这样来制定教学目标,不会太脱离文本。等到自己对教材有一定的把握,对教学有一定的积累的时候,可能就会指定出关注教材,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
笔者在教学《狐狸分奶酪》的教学目标时,教参上要求:1. 认识“酪、捡”等12个生字,会写“奶、始”等8个字,会写“开始、过来”等5个词语;2. 分角色朗读课文,读懂故事内容,能对狐狸的说法做出判断,初步表达自己的想法;3. 扩展积累“开始、起始”等词语。结合学生实际,《狐狸分奶酪》第一课时的目标我是这样设定的:1. 认识“酪、捡”等 12个生字,会写“吵、咬”等 8个字; 2. 分角色朗读课文,读懂故事内容。为了完成第一个目标,我尝试着让孩子读故事。朗读我也采取多形式的朗读,先是自己读一读,然后再指名读、小组读、男生女生读。在写生字的时候,也是随文学字,利用图片等多媒体资源,关照孩子们注意字的结构,督促孩子写字的姿势。
二、关注学生,有效提问
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你就会发现上课举手的孩子越来越少了,有时候上完一节课,老师会觉得好像是自导自演完成了一场戏。有时候教师精心的设计,可能并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在课堂中我们常常会采用问答式的教学方式,就像前面所说,你的问答吸引到了学生,那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就加大了。幽默的语言、形象的肢体提问都会大大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比如,在小学语文《小蝌蚪找妈妈》第三自然段中理解“迎上去”的意思,可以这样问:“迎上去是什么意思?看见乌龟是怎么做的?谁能来演一演?”在课堂中,第二种提问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参与度。比如在学习《田家四季歌》中,学习生字“戴”的时候,我是这样问的:“戴月光”就是指月光洒在了农民伯伯的身上。一起读一读,再想一想:我们平时生活中还“戴”过什么东西?学生们纷纷举,有戴红领巾、戴项链、戴围巾、戴面具、戴手表。我接着顺势总结像这样把东西戴在头上、脸上、脖子上,都用这个“戴”。如果把东西随身带着,就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带”。这样的问题不枯燥,也紧扣难点,教师的引导也能层层递进,学生接受起来也相对容易。
再比如《狐假虎威》这一课,在处理第七自然段中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时,结合插图,在理解课文重难点词语狐狸的样子、老虎的样子的时候,我让学生借助插图理解词语意思,“看图,这只狐狸,它的手臂摆得大大的,再看它的腿也迈得大大的,它整个身体,都大幅度地摇摆起来了,小朋友们,站起来,我们来学学它的样子好不好?这只老虎眼睛睁得大大的,嘴巴也长得大大的,边看边走,还一边想呢。”这样做动作,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理解了词语意思。
三、关注生成,多样化评价
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学习,学生才能真正地学到知识。学生的潜力无限,通过正确的引导,既能指导学生学习,也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的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正确的评价能够激发孩子们下一次继续回答的兴趣。《语文新课标》指出: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評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按照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采用合适的方式,提高评价效率。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有益评价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激励,对学生答案的肯定,也能提高学生下次回答问题的兴趣。皮格马利翁效应:来自他人的期望和赞美能使结果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课堂中的评价对于孩子的生成尤为重要,一开始我的表扬是这样的:“昨天你的坐姿非常好!”“要是你能这样做就更好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孩子们对于我的评价会失去了兴趣,对于我这种不够及时的评价,既不能起到被表扬的作用,也不能让学生理解。所以多样化的评价也是需要时效性的,评价的语言也是有“保质期”的。心理学上说过:一分钟以内的表扬是有效的,一分钟后就会错失表扬的机会,因此我们教师也需要抓住这个机会,对于孩子要及时、多样地进行评价。
比如学生回答完问题,我都会加一个“是啊”,这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加一句“你的词汇量真丰富”,这是对学生的一种赞扬;加一句“认真听讲的你一下就找到了答案”,这是对他习惯的一种关注。当然,对于孩子进行语言的评价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进行接触、奖励配合,例如回答正确了,可以和学生来一次击掌,拍拍肩膀,摸摸脑袋,让我的评价具象化。例如学生的作业完成很出色,可以为其准备小红花贴纸或者书签等。对于学生的评价既要多样又要好操作。当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生搬硬套,在课堂中,能够根据学生的回答,顺势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这是一个老师的本事。就像最近的线上课堂上,我的小红花派不上用场了,我的接触也不够及时,于是我会借由直播点赞功能,对于认真听讲的学生点赞,对于作业完成较为出色的学生,进行放大展示。可以对于学生的聊天框进行聊天沟通评价,虽然在线上,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我无时无刻的关注和评价。有效的评价既能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性,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更能让学生的被动学习化为主动学习。
四、关注作业,减轻负担
以往,老师布置的作业都是关于学科上的听说读写,为了不断给语文课堂注入新力,提升作业的有效性和创新性,应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生活,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方法、运用跨学科知识方法,解决真实生活情境中的问题。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激发兴趣。
比如一年级的《四季》这篇课文,在作业设计上,我也采取了跨学科的作业。首先《四季》是一首富有童趣的诗歌,通过四季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明了春、夏、秋、冬不同的景色,拟人化的文字,语言生动,童趣味十足,四幅图画形象生动,代表性的事物给学生带来了学习的兴趣和无限乐趣。在学习本课时,我抓住本课的重点:识字、写字和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感受文字的韵律美。其次,一年级的孩子对于动手画画是非常感兴趣的。本着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对于这么美的诗歌,我结合课后“你喜欢哪个季节?仿照课文写一写”这个要求设计了“诗配画”的作业。不但让语言得到了训练,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学生自主作业的兴趣,连平时不感兴趣的学生,他们的表现也很积极。
首先我让学生根据课前查找好的资料,找到其他春夏秋冬的具有代表性的事物。课上引导学生说一说,你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我鼓勵学生说:“我们也来做一做小诗人。你听:桃花红红,它对小鸟说:“我是春天。” 你听:青蛙呱呱,它对荷叶说:“我是夏天。” 你听:橘子黄黄,它红着脸说:“我是秋天。” 你听:河水厚被子一拉,它小声地说:“我就是冬天。”我这么一说,孩子们天真的想象一个个出现,他们说出了很多四季的事物,甚至诗意的语言越来越多。
利用这样的方法,这个孩子找出了春天代表性的事物,那个孩子找出了夏天代表性的事物。接下来,让孩子们相互合作,四人一小组,一首首小诗马上呈现了出来。接着我们将这些小诗誊写在纸上,旁边配上各自的画。
五、关注生活,激发兴趣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日常的教学中,通过感受和体验生活,从而达到某种意义上的教学目的。如四年级第三单元的习作要求: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说到观察日记,很多小朋友都会选择观察一种植物。这样有两个不足之处:有些植物生长会进行较长时间,小朋友们会失去耐心。其次,植物的变化不够明显,一周之内可能没有多大的变化,学生的观察就会失去兴趣。于是,在开始习作之前,我就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观察一个番茄,第一天先将番茄切开,进行细致观察;第二天连续观察,观察切过后番茄发霉的样子;第三天接着观察继续腐烂后的番茄。之后,班级将学生观察并拍下的照片进行多媒体展示。番茄腐烂程度各有不同。学生通过观察所写的文章,虽各有不同,但又殊途同归。很多孩子在写作的同时也配上了自己观察后的简笔画。有些孩子写出了“番茄懒洋洋地趴在盘子里。”“整个番茄长满了黑黑的长毛。”等很多生动的富有孩童色彩的文字。这次的作文也不像以前那么枯燥了;孩子们洋洋洒洒地写了很多。生活是学习语文的天地,走进生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实践生活中习得语文,语文来源于生活,让学生走进生活的大课堂,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才能不断地提高。
杜威说:“教学绝不是一种简单地告诉,是一种过程,一种体验,一种感悟。”学生在校时间延长了,那么更是要构建起更加丰富、生动、有趣的语文,让学生在生活中接受滋养,提高情操。
课堂是语文教育的主阵地,明确的目标,有效的提问,多样化的评价,趣味的作业,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语文课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