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 0~3 岁婴幼儿家庭教养现状及托育需求研究

2022-05-30 14:40张亭亭方艳玲高向东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2年11期
关键词:托育教养育儿

张亭亭 方艳玲 高向东

一、问题提出

我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实施后,新生儿的数量呈现出短期内急剧增加的趋势。[1]同时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经济飞速发展,家庭对于婴幼儿早期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研究表明,早期经验、教养和成长环境对婴幼儿的发展有着毋庸置疑的影响,且早期教养尤为关键。[2]科学合理的早期教养和优良的成长环境能够为个体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目前我国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养以家庭教养为主,[3]了解0~3岁婴幼儿家庭早期教养及托育需求,并提高托育服务质量,是亟须重视并妥善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深入调查了安庆市0~3岁婴幼儿的家庭教养情况,旨在了解家长的教养困惑和对早期托育服务的需求现状,为托育服务的计划与实施提出合理建议,从而优化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养环境,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样本随机选取来自安庆市的116名0~3岁婴幼儿家长,包括45名孩子父亲、69名孩子母亲、2名孩子的(外)祖父母。其中,0~12個月婴幼儿家长34名、13~24个月婴幼儿家长29名、25~36个月婴幼儿家长53名。

(二)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调查问卷是在参考朱星梅的《华人家长早期教育观念调查问卷》和张燕的《0-3岁婴幼儿家长托育服务需求调查》基础上完成编制的。[4][5]调查问卷共设有35道题,主要包含三个部分:家庭基本信息、家庭教养情况和托育需求情况,涵盖6个维度:家庭教养环境、家庭教养观念、家庭教养内容与方式、入托选择、入托需求、供需关系。

(三)调研过程

在对初步拟定的调查问卷进行修订完善后,研究者开始发放问卷。问卷的发放形式以电子版为主,纸质版为辅。研究者通过网络渠道针对性地向0~3岁婴幼儿家长发放电子版问卷,并在早教机构、母婴用品商店、婴幼儿游乐场所等地向家长发放纸质版问卷。通过两种形式,共发放调查问卷125份,回收问卷125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16份,无效问卷9份,有效率92.80%。

(四)数据处理

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一)0~3岁婴幼儿家庭教养现状

1.婴幼儿的主要带养者

表1显示:家庭中和婴幼儿相处时间最长的人是母亲,占比75.86%;其次是(外)祖父母,占比15.52%;父亲为婴幼儿主要带养人的情况最少,只占比8.62%。

2.家长的教养观念

家长只有正确地认识早期教育,才有可能在教养婴幼儿的过程中帮助其健康成长。表2、表3显示:97.42%的家长不同程度地认识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且表示自己有信心胜任婴幼儿的家庭早期教育。

表4显示:50.00%的家长希望孩子“慢慢变优秀,找到自己的特长与目标,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才”,32.76%的家长认为孩子“正常长大就行,不需要做出很大的成绩”,15.52%的家长认为“一定要赢在起跑线上”,1.72%的家长认为“儿童期不重要,长大了挣大钱就行”。由此可以看出,家长的育儿期望多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提出,希望孩子能找到自己的目标。

3.家庭教养内容与方式

由表5可见:在养育婴幼儿并进行家庭早期教育过程中,家长尤其注重培养婴幼儿的情绪情感,占83.62%;其次是认知思维、身体素质、语言发展和社会交往这几方面。

已有研究表明,家庭成员关系对孩子积极品质的形成有非常大的影响,和谐的氛围、融洽相处的父母关系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乐观品质。[6]当被问及“对于孩子不合理的需求条件,您会如何解决?”有81.90%的家长表示“会和孩子好好商量,听听孩子的想法”,但也有少部分家长表示“会大声呵斥孩子,让孩子必须听自己的话”“孩子的任何要求我都会满足”或者“自己和孩子相处时间过少,没有注意过此类情况的发生”。以上回答对应着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德划分的四种家庭教养行为:民主型、专制型、放任型、溺爱型。由表6可见:绝大多数家庭倾向于民主型的教养方式,这是当代家长育儿理念进步的体现。

调查显示:父母一天可以陪伴孩子的时间区间大多在1~6小时之间,其中18.1%的父亲一天陪伴孩子的时间少于1小时,而一天陪伴孩子的时间少于1小时的母亲只占6.89。表7可见:家长和孩子的亲子交往活动内容比较丰富,具体表现为68.10%的家长会“和孩子进行游戏互动”,65.52%的家长会“陪婴幼儿一起看看绘本,听儿歌故事”,62.07%的家长会“带孩子出门逛逛,多接触新事物”,同时38.79%的家长有时会“边照顾婴幼儿边进行其他娱乐活动”。

(二)0~3岁婴幼儿家长托育需求现状

1.家长对托育服务的需求情况及影响因素

表8显示:17.24%的家长认为非常有必要选择除家庭以外的托育服务,40.52%的家长表示有必要选择托育服务,29.31%的家长认为托育服务可有可无,12.07%的家长表示没有必要选择托育服务,认为完全没必要选择托育服务的家长只占0.86%。由此可见,家长对于选择除家庭以外的托育服务的需求度总体还是偏高的。家长选择除家庭以外托育服务的影响因素有很多,58.62%的家长认为“给孩子科学的早期教育很重要”,53.45%的家长希望“让孩子结交更多同龄小伙伴,锻炼与人交往的能力”,52.59%的家长想要“获得专业的育儿指导”,43.10%的家长因为“工作太忙,没有时间照看孩子”,22.41%的家长想要“和其他父母交流育儿经验”,13.79%的家长是因为“孩子喜欢托育机构”。

2.家长对于托育服务机构的关注点

研究将家长对托育服务机构的关注点分为六个方面:师资、教学设施和环境布置、整体氛围感、地理位置、教育内容、收费。家长对托育服务机构的关注点中,首先是重视托育机构的师资力量,包括但不限于教师的学历、资历和教学态度;其次是托育机构的教学设施和环境布置,家长对于托育机构的收费问题相对关注度最低,只占比30.17%(见表9)。

进一步调查分析发现,家长对于托育机构师资的选择上,87.93%的家长倾向于选择“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爱孩子并且尊重孩子”的教师,76.72%的家长认为教师应“有亲和力,善于与婴幼儿和家长沟通,可以专业解答家长育儿困惑”,74.14%的家长认为教师应“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和教育实施经验”。而对于托育老师的技能、学历及年龄等,家长的需求程度相对较低。

对于托育机构中的教学设施和环境布置,家长也呈现了较高需求。在家长的关注点中,排第一的是“机构及周边的环境安全卫生、定期消毒清洁”,说明家长最为关注的是婴幼儿在机构中的安全问题;第二是需要“室内空间宽敞,气氛温馨舒适”;第三是要“配备数量充足、种类多样的玩具材料和图书”;第四是要“安装齐全的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第五是需要“设立适合不同成长阶段的活动区域”。

另外,家长对托育机构中的教育内容呈现出了不同方面的需求。表10显示:家长首先注重提高婴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能力,希望托育机构可以为婴幼儿营造出良好的交往环境,帮助其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提升自我意识,愿意并学会与人交往;其次是想要提高婴幼儿的语言发展能力,包括婴幼儿的语言理解及表达能力;第三是提高婴幼儿的动作发展能力,包括婴幼儿的大动作发展和精细动作发展。对于教育内容需要遵循婴幼儿自然发展的理念,一半以上的家长表示赞同。对于开设舞蹈、绘画、音乐等专业课程,家长的需求程度则相对较低。

3.托育服务的供需情况

从表11可以看出:80.17%的家长对于现有的托育服务表示满意,19.83%的家长表示现有的托育服务尚未满足自身的需求。进一步了解家长所面临的送托困难可以发现,56.90%的家长表示“孩子太小,对机构不够放心”,担忧孩子在托育机构中的安全问题。47.41%的家长表示“附近没有相关的机构和服务”,表明家庭与机构的距离问题令家长烦恼。托育机构的费用、孩子的适应性以及现有机构的服务质量等,也是家长关注的问题。

(三)调查结论

1.家长初步形成科学的早期教育观,但认识不够全面

研究发现,家长都很重视婴幼儿的早期教养,且科学的早期教育观正初步形成。他们更多地遵循了“儿童本位”的原则,希望自己的孩子“慢慢变优秀,找到自己的特长与目标,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且多数调查对象中,孩子父母相互之间及父母与孩子之间形成了互相尊重、懂得倾听的民主化氛围。这是社会家庭观念进步的体现,对于塑造整体的家风、教风,培养孩子的自我尊重意识和积极乐观的态度,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但也有部分家长的育儿观念出现了认知偏差,他们认为“婴幼儿一定要赢在起跑线上,这会有更好的未来发展”或者“儿童期不重要,长大了挣大钱就行”,这些都是不科学的育儿观念和人生价值观。对孩子抱有合理、正向的期望,可以成为其成长的动力;相反,一旦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期望出现认知偏差,将很容易对其教养方式产生负面影响,最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不利。已有研究表明,母亲的消极情绪表达会降低幼儿对母亲的依恋程度,且幼儿的问题行为与家庭环境息息相关。[7][8]在调查对象中,有10名家长表示“会在婴幼儿提出无理要求时,大声呵斥婴幼儿,让婴幼儿必须听自己的话”。然而父母这类不良的行为习惯和不正确的情绪表达,极易对幼儿造成不良影响。

在选择家庭教育内容时,家长更重视婴幼儿情绪情感的培养及认知思维的发展,对于婴幼儿社会交往、语言发展和身体素质方面的培养,家长也有着相对较高的关注度。该结论与以往的研究结果(认为家长最注重3岁以下婴幼儿身体素质的提高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有較大差异,[9]这反映了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作用下,家长的教养观念有了跨越性的变化,不再停留于传统的育儿观,而开始注重婴幼儿的人格培养和认知思维发展。

研究者通过调查了解到,很多家长在进行早期家庭教育时,主要通过身边“过来人”的经验传授、自己尝试摸索和求助网络等方式,而这些途径很难获得系统、专业的育儿知识。因此,如何拓宽家长的认知渠道和学习资源,保证其能汲取科学、专业的早期育儿知识这一问题需要妥善解决。

2.婴幼儿父亲教养角色缺失,亲子交往质量难以保证

传统观念中,照顾孩子的一日生活似乎就是母亲的职责所在,而父亲作为教养角色却总是缺席于孩子的生活,母亲作为3岁以下婴幼儿日间主要照顾者的占63.2%。[10]本次调查研究同样也证实了这种情况,母亲作为家庭中婴幼儿主要带养人的情况占75.86%,父亲为婴幼儿主要带养人的情况只占8.62%。父亲的陪伴与教养对婴幼儿的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父亲教养角色的缺失非常不利于婴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研究者发现,造成父亲和婴幼儿相处时间过少的主要原因有:父亲承担着大部分的家庭经济压力,工作时间较长;对婴幼儿的科学教养没有经验;认为带养婴幼儿的责任主要在于妻子。另外,研究还发现,父母可以陪伴幼儿的时间与其学历水平密切相关。学历高的父母,工作时间较为固定,晚上有充足的时间可以陪伴孩子;学历低的父母,其工作时间较学历高的父母更长一些,和孩子相处的时间更少,且依赖祖辈参与教养的情况更多。

在父母与婴幼儿的亲子交往中,除了陪伴时间即在“量”方面呈现出母亲教养比重大、父亲教养角色缺失的情况外,亲子交往的“质”同样也难以保证。调查显示:超过三成的家长没有全面认识到亲子交往质量的重要性,存在“边照顾孩子边进行其他娱乐活动”的情况,缺乏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渗透教育、增进亲子关系的意识。亲子互动是父母与婴幼儿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媒介,父母的态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婴幼儿对爱与情绪的感知,因此亲子互动的质与量在家庭教养中显得极为重要。

3.家长对托育服务的需求细致多样,全方位满足有待实现

调查发现:影响家长选择托育服务的原因不仅局限于陪伴幼儿的时间不充裕,58.62%的家长认为需要给孩子科学的早期教育,52.59%的家长想要在托育服务中获得专业的育儿指导,22.41%的家长希望能够在托育机构中和其他父母交流育儿经验。可以看出,家长选择托育服务受到自身科学教养观念的影响。也有家长选择托育服务主要是由于孩子喜欢托幼机构,便于孩子在托育机构中接触更多同龄小伙伴,提高其与人交往的能力。同时,家长对于托育内容的选择上呈现出了差异性,调查发现家长在选择托育服务机构,除了考虑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和环境布置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外,也有很多细致多样的个性化需求,比如:有的家长会关注教师与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多次高质量的一对一互动;有的家长会在意教师能否定期提供家庭教育指导,解答自身的育儿困惑;有的家长会关注托育机构每周的饮食能否在保证营养健康的基础上做到色、香、味俱全;等等。由于托育服务业目前还处在快速发展期,很多政策、配套设施尚不完善,托育机构也只能有选择性地为家长提供需求比较突出的一般性服务,全方位满足家长的托育需求还有待实现。

4.供需矛盾下,早期托育服务机构安全保障设施及师资力量有待完善

研究发现:家长极其重视孩子在托育机构中的安全问题,会格外关注机构是否定期进行安全排查和卫生消毒,是否设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安全保障工作。而实际调查中发现:部分机构在卫生防疫、建筑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等安全管理上,还存在一些不规范之处。比如:一些机构的部分设施并未进行安全包裹,孩子很容易磕碰导致意外受伤;一些机构的食品采购及保存缺乏规范管理,很容易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等等。如何完善托育机构的安全保障措施,让家长放心送孩子入园,是消除家长送托顾虑的一个重要方面。

世界幼儿保育和教育大会(2010年)报告指出:幼儿保育和教育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欠缺是导致相关服务质量较差的决定因素之一。[11]高素质的专业师资是早期教育蓬勃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体现早期教育整体水平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家长考量一家早教机构的重要条件。但通过调查了解到,实际上机构中的师资力量严重匮乏,呈现出教师专业不对口、缺乏相关经验与技能、职业素质不合格等问题。很多教师都是“先上岗后培训”,毫无专业经验的人也直接当起了托育老师甚至亲子活动老师,说明当前早期教育教师入职门槛低,早期教育质量监管不到位。

四、对婴幼儿家庭教养及托育需求的思考与建议

根据调查与分析得出的结论,研究者将从婴幼儿家庭、托育服务行业、政府三方出发,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以期实现科学的早期家庭教养及托育服务。

(一)婴幼儿家长应树立科学教养观念,优化整体育儿环境

由于育儿经验不足和获取经验的渠道狭窄,很多年轻父母容易陷入育儿的认知偏差。因此,家长应该拓宽经验获取的渠道,提高甄选信息质量的能力,多阅读一些专业书籍,多听听育儿专家的经验与分享,从而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念,获取专业可靠的育儿指导。

已有研究表明:不同的教养方式会对儿童个性品质的形成产生不同的作用,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和持续发展会产生不同的影响。[12]家庭是婴幼儿最早接触的外界环境,家庭教养环境的质量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婴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家长应改正不当的教养行为,树立榜样形象,多带婴幼儿外出接触认识新事物,陪婴幼儿看绘本、唱儿歌、做游戏等,不断提高亲子活动的质与量,优化家庭教养环境,更好地促進婴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婴幼儿的家庭育儿环境十分重要,父母的共同养育和教育,不仅有利于婴幼儿与父母之间亲子依恋的形成、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而且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家庭育儿环境,增加家庭成员间的情感联结。在婴幼儿的成长过程中,父亲也应通过增加亲子互动的时间和频率、提高亲子互动的质量、加强情感的投入等方式,给予婴幼儿高质量的陪伴。这不仅有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还有助于婴幼儿在情绪情感、社会交往等方面更好地发展。

(二)托育服务机构应深入了解家长需求,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准

调查显示:家长尤其注重托育服务机构的专业水准,包括但不限于师资力量、基础设施和环境布置、教育内容、整体氛围等。首先,机构应明确教师聘用标准,对符合条件的教师提供相应的薪资福利待遇。教师入职后,培训是教师学习成长、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托育机构应为在职教师提供多层次、多类型的专业化培训,培训内容应涉及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安全教育等,从整体上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其次,托育机构应注意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并监管到位,合理利用和规划空间场地,配备相关基础设施,同时定期检查、维护、更新设施,保障设施的安全性和舒适度,对各区域的设施进行定期清洁、消毒,保证机构干净整洁、无安全隐患,将发生安全卫生事故的概率降到最低。第三,对教育内容的选择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吸收新课程、新理念,打磨并形成一套较为成熟且适用于不同月龄段幼儿发展的课程体系,从而有效支持不同发展阶段幼儿的成长需要。第四,机构应增加与家长的互动频率,形成家托互动的良好氛围。教师应积极主动地与家长交流婴幼儿的生活情况、生理动作发展和心理发展情况,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家长的需求,指导家长学会观察婴幼儿的语言与行为,解读其行为背后的原因,从多个方面提升家托互动的频率和深度。

(三)政府应完善相关政策,推进资源共享并加强质量监管

“人生的头三年与任何时期都不一样,在婴儿的情感发展方面,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这种关系是在头两年中形成的。”[13]社会化的托育服务固然重要,但父母的教养陪伴无可替代。帮助家长平衡育儿和工作的关系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课题。一方面,政府需进一步健全完善相关政策,保障父母双方享有的产假和休假均落到实处;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快落实相应的福利补贴,帮助一般家庭减轻育儿经济压力,从而提高年轻父母的生育意愿。

针对托育服务“供不应求”的情况,相关职能部门应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的统计与实际调研等工作,深入了解家长的合理性需求,确认问题所在。政府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并通过资源调配、增加财政投入等方式,大力发展普惠性的公共托育服务,给家长提供更加专业、便捷的早期家庭教育指导和公共托育服务。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推进了资源共享的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可加速搭建早教资源互联网共享平台,均衡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资源差异,从而促进各地区托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家庭教育质量的提升。

《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17:反贫困与儿童早期发展》显示:我国早期教育专业建设总体尚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专业人才供给有限。[14]根据我国目前的婴幼儿早期教育师资水平现状,政府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对早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首先,要制定相关福利政策,鼓励各高校开设早期教育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在理论教育和实践学习的共同作用下,培养出一批批专业的早期教育师资队伍。其次,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早期教育行业的从业门槛,统一标准、严格把关托育教师资格认定,对符合条件的教师进行专业的职前培训考核,保障人才的有效输出。第三,运用多种形式向社会宣传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提高托育教师的社会地位。托育教师生存状态中的“困境”之一是社会对于托育机构的教师认识不够深入且片面,导致教师的社会地位不被认可。[15]有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比如发放科学早教的宣传资料、开设宣传讲座、举办育儿知识问答交流会等,让更多的社会群体认识到科学育儿的重要性和托育教师的专业性。

另外,调查显示:造成家长送托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家长对于托幼机构的安全保证有疑虑,有56.9%的家长表示“婴幼儿太小,放在机构不放心”。当前托育市场普遍是商业化运作,各机构质量良莠不齐,家长确实很难把握自己所选择机构的质量。政府作为监管责任主体,应加强并落实对托育机构的严格审批和监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条款,保证托育服务行业的规范化运营,为家长持续地提供高质量的托育服务。

【参考文献】

[1]陈念念.全面二孩背景下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家长需求调查[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0.

[2]肖可夫,菲利普斯.从神经细胞到社会成员:儿童早期发展的科学[M].方俊明,李伟亚,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孙艳艳.0-3岁儿童早期发展家庭政策与公共服务探索[J].社会科学,2015(10):65-72.

[4]朱星梅.文莱华人家长早期教育观念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5]张燕.城市地区0-3岁婴幼儿家长托育服务需求调查[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9.

[6]许惠英.重视家庭生态 改善人格教育:正确把握家长与儿童亲和的限制因子和局部生境[J].学前教育研究,2004(11):34-36.

[7]Fu Mei Chen,Hsiao Shih Lin, Chun Hao Li. The Role of Emotion in Parent- Child Relationships: Childrens Emotionality, Maternal Meta- Emotion, and Childrens Attachment Security[J].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2012,21(3) :403-410.

[8]陳静静.郑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因素相关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1.

[9]蔡迎旗,谢娜.武汉市0-3岁婴幼儿家庭教养现状及改进建议[J].学前教育研究,2017(12):37-48.

[10]中国妇女研究网.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全国主要数据报告[DB/OL].http://www.wsic.ac.cn/staticdata/84760.htm

[11]黄振中,李曼丽.基于专业标准的儿童早期发展保教师及其核心知识能力框架研究[J].教育学报,2019,15(6):82-92.

[12]李晶晶,陈亮.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个性形成的影响及其应对[J].生活教育,2020(07):53-56.

[13]伯顿·L.怀特.从出生到3岁婴幼儿能力发展与早期教育权威指南[M].宋苗,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06.

[14]罗小琴,杨莉君.论我国早期教育专业师资培养的三个维度:意涵解读、困境解剖与实践解答[J].当代教育论坛,2021(01):101-110.

[15]贺振蓉.私立早教机构教师生存状态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20.

*本文系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双减政策背景下学前儿童家长亲职教育的需求与实施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K2021A0373),安徽省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为例”(项目编号:2021jyxm0879),安庆师范大学横向科研项目“幼儿园教师教科研素养的有效提升”(项目编号:210179)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托育教养育儿
《家庭教育促进法》中的托育服务:国家义务与机构角色
解决托育难题需合力托底
深耕“一小”服务体系建设用情用心用力推动托育事业发展
——内蒙古托育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中西部托育事业发展研究院筹备暨陕西省托育示范基地启动会在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雁塔校区召开
偷偷摸摸育儿
教养方程式
教养,就是选择做个更好的人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
育儿神器
熊孩子的超市教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