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好
作为人类近百年以来最为重要的教育空间、场所,“幼儿园”——kindergarten,意为幼儿的花园,在其诞生之初便已被打上了深深的建筑学烙印。而教育活动与建筑活动之间则有着各种或隐或现的关联——“设计”“建造”“教育工程”“塑造”“成才(材)”“课程建构”……建筑中的用语也或多或少地被用来当作教育隐喻。譬如“教师是人生蓝图的设计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教育就是塑造人的灵魂”……无论这些说法是否科学、合理,但教育与建筑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却是值得思考的。这一联系并不仅仅是在幼儿园的物质环境、空间意义上去谈幼儿园的建筑,而是借鉴建筑哲学、建筑隐喻、建筑教育等建筑学方面的思想,为幼儿园教育观念与实践带来丰富而独特的新视角。
一、福禄贝尔与建筑
1805 年,“幼儿园之父”福禄贝尔前往法兰克福,准备深入研究建筑学,并且打算以建筑师为职业。他在自传中这样写道:“寻找建筑职业的计划一直没有放弃过,而且情况看来也有利于这个计划的实现。”[1]后来因为受裴斯泰洛奇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影响,福禄贝尔转向幼儿教育研究。
建筑是人与自然、时间与空间的统一,对于福禄贝尔而言,自小对于自然、形式之美的关注或许是其热爱建筑的重要缘由。在福禄贝尔的幼儿园教育思想与实践中,也不乏对建筑的关注与重视。他在观察孩子时写道:“从屋顶上流下的强有力的雨点冲刷了从泥土和沙砾中露出来的圆滑而艳丽的小石子,而孩子注意一切的目光把它们作为用于未来建筑的砖头和建筑材料收集起来。难道他不对?难道不正是这样?难道这个孩子不是在为他未来生命的建筑、生命的大厦而搜集建筑材料?”[2]在收集“建筑材料”的过程中,幼儿在大自然中获得了多层面感知的經验:“强有力的雨”——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冲击;“圆滑而艳丽的小石子”——触觉、形态、颜色……儿童建构的不仅仅是物质性的大厦,更是其在自然中生长的、整体的生命。在福禄贝尔的游戏玩具“恩物”里,第一种表达方式便是“表现生活或体现建筑形式”。[3]可见,福禄贝尔视建筑为与生活同等重要的教育内容,建造是人类生命的原始天性。
二、福禄贝尔与包豪斯学校
福禄贝尔对学前教育的影响无须多言,但是其对日后的现代建筑与设计名校包豪斯(Bauhaus)的影响同样值得关注。包豪斯学校由格罗皮乌斯创办于1919年。建于1925年的包豪斯德绍新校舍堪称现代主建筑的一大里程碑。在德语中,“bau”是“建造”的意思,“haus”在德语中是“房子”的意思,“Bauhaus”一词就是将这二者拼接在一起,也就是“造房子”。包豪斯奠定了现代主义设计及设计学教育的观念基础,其创立的三位一体教学体系“基础理论和造型——材料与工艺——设计实践”对后世的艺术与设计教学有着奠基性的影响。
包豪斯的诸多教师、观念、教学理论与实践皆深受福禄贝尔式幼儿园的空间环境、课程、教学法的影响,尤其受其设计的“恩物”(gift,也被译作教具、游戏材料、玩具)等的影响。建筑与幼儿园教育的紧密联系在包豪斯学校中得到了非常耐人寻味的密切结合。
具体来看:1.福禄贝尔的教学理论促成了包豪斯早期的名师约翰·伊顿初级课程的概念化,他本人也曾受过专业的教师培训。2.以设计建造游戏玩具为主的阿尔玛·布歇,其在包豪斯时期的作品也受到了福禄贝尔“恩物”教育思想的影响,通过游戏向儿童引入了模块化的概念,使儿童在玩耍中体会了从游戏到建造的过程。3.包豪斯的教师如保罗·克利、奥斯卡·施莱默、莱昂内尔·费宁格等都创作玩具给他们的孩子。其中,保罗·克利的画作更是以童性的表现方式而著称,并对艺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莫霍利·纳吉刊曾这样评价自己的作品:“包豪斯的教育理念通过玩具和玩具柜清楚地表达出来——创造性的自我肯定是生命表现的基础。”[4]可见,幼儿园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对现代建筑有着尚待进一步挖掘的价值,而建筑学亦通过建筑设计、建构玩具设计等反哺着幼儿园。
三、从塑造到栖居——建筑哲学视域中的幼儿园教育目的
教育在德语中也被表达为bildung,这个词与形式、建造有关。其动词bilden除了教育、培养,还包括了“建成、塑造、构成”等含义。[5]从总体上看,“bildung有多重含义:构成、塑造、教化、培养等。因此人们口中“有知识教养的人(Gebildeten)”其含义一直扩展到家庭与社会的文化层面,包含宗教、科学、艺术、道德的内涵……据此应当可以说:德文的“Bildung”是指广义上的人格培养,而“Erziehung”主要是指特定的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6]也就是说,如同任何一个建筑都不是孤立于社会的,幼儿园教育本身是一种需要家庭和整个社会都参与的事情,同时也是一砖一瓦、日日夜夜累积而成的,甚至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完成的那天。此外,在当前,幼儿园教育需要注重的是完整的教育(bildung),而非仅注重知识和技能性传授的教育(erziehung)。这也正是包豪斯将艺术观念与技术统一的启示,幼儿园教育应将知识性的内容与观念的创造和养成融合起来。
但是,bilden一词所携带的浓厚“外铄论”亦有其缺陷。该概念所蕴含的“塑造”“构成”强调的是外界按照一定标准对于教育对象施加的作用,容易造成对结果是否符合预期标准的关注而忽视幼儿自身需求的消极后果。幼儿的成长并不应由他人设计好“图纸”,然后沿着预先设定的“施工方案”进行。对此,我们引入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栖居”概念及其中蕴含的建筑哲学思想进行批判性解读。
海德格尔后期哲学中的重要文本之一《筑·居·思》对于筑造、栖居以及思想的阐释关怀着整个人类在世界之中的存在,对我们思考幼儿园教育有着重要意义。海德格尔分析了古高地德语的建筑、筑造一词“buan”(亦与包豪斯的“bau”相通)的丰富内涵。而buan本身就与“居住”(wohnon)同义,建筑应该是“使安居”。[7] 他认为:栖居意味着重在“守护、看守、爱护、保养”的“筑造(拉丁语的colere)”,而不是“建筑物的筑造(拉丁语的aedificare)”。[8]它意味着“始终处于自由之中,这种自由把一切保护在其本质之中。栖居的基本特征就是这种保护”。[9]我们也可以使用更富有自然性的“葆养”来形容这一特点。由于我们的习以为常,“筑造的真正意义,即栖居,陷于被遗忘状态中了”。[10]
根据海德格尔的建筑哲学思想,幼儿园教育应该寻回一种使得儿童安居、栖居于儿童及人类自身本质、天性之处。儿童本身是自然之子,学前教育应尊重儿童在整个与自然共存的生态世界之中原初和未被遮蔽时的状态,并对之加以保护。幼儿园教育在为儿童的未来打下基础,为了他们“向前发展”的同时,也需要某种意义上的回头“寻根”,让儿童“回到其家园并养护之”。而人如何才能留待于栖居之中,人如何才能使栖居成为栖居? 唯有诗化。[11]儿童的思维活动就表现为天真的诗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成人都只能是與之平等对话的促进者(facilitator)。[12]儿童不仅需要的是物质上安居的建筑,也需要心理和精神上的诗意栖居。
四、生成空间——幼儿园建筑的一种路向
建筑理论离不开对空间的思考,“建筑形态的研究是研究人与建筑、建筑与社会、建筑与技术、建筑与艺术、建筑与文化、建筑与环境特别是自然环境所表现的空间组织(内和外)的形态研究”。[13]建筑不是简单的物质材料堆积,也不仅是一个暂时安顿的避难场所,幼儿园更是一个值得在空间方面大有可为之处,是儿童诗意栖居的生活、玩耍和成长之地。但是,如今却常常被窄化为“环境创设”“室内装饰画”等。
幼儿园教育空间方面的研究亦方兴未艾,多学科、多视角的研究成果可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比如:黄进认为“儿童作为一个能动体,积极主动地阐释、利用和创造着自己的空间,建构着自身特有的空间经验”[14];吕进锋、曹能秀认为“幼儿园教育空间不仅仅是物质空间,更是关系空间。幼儿园教育空间的生命和意义在于儿童实际参与幼儿园教育空间生产的状况”[15]。而儿童游戏空间具有主体性、物质性、社会性、教育性、游戏性和关系性的特点。幼儿园教育空间的生产应该把空间生产的自主性、积极性、主动性还给儿童。[16]
对幼儿园建筑而言,仅仅是现成品的物质性设计只能带给儿童有限的知识性环境空间,而静态、封闭、单一和过度强调功能化的幼儿园建筑空间也只能束缚儿童的想象力。借助法国哲学家德勒兹的哲学概念而言,这些属于科层化的、将空间分隔并固化的“条纹空间”。而他所提出的多孔(穿孔)空间(如同互联网时代的信息空间般相互联通的空间)、褶子空间(世界是一个“美丽而浩瀚的褶子”[17][18],一切都在折叠—打开 —再折叠……)都对当代建筑影响颇深。幼儿园的建筑空间在此意义上可以更大限度地创造差异,并且符合儿童灵活多变的特点,在物质和心理层面都应更加注重生成性。
【参考文献】
[1]单中惠.让我们与儿童一起生活吧[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福禄贝尔. 人的教育[M].孙祖复,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孙祖复.福禄贝尔的生平与教育思想[A].福禄贝尔.人的教育[M].孙祖复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闫丽丽.从游戏到建造 :阿尔玛·布歇在包豪斯的玩具设计[J].装饰,2019(3):94-97.
[5]叶本度.朗氏德汉双解大词典(修订本)[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6]倪梁康.教育现象学的基本观念与方法:胡塞尔与芬克的教育思想概述[J].甘肃社会科学,2019(5):4-5.
[7]刘欣.海德格尔建筑哲学思想解读[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22):69.
[8]王耘.复杂性生态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9][10]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11]刘小枫.诗化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2]郑敏希.诗意人世中栖居的儿童哲学[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3):60-66.
[13]齐康.建筑·空间·形态:建筑形态研究提要[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1):1-9.
[14]黄进.儿童的空间和空间中的儿童:多学科的研究及启示[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6(3): 21-26.
[15]吕进锋,曹能秀.试论幼儿园教育空间的内涵、特征与评估[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0(3):1-7.
[16]吕进锋,曹能秀.关系社会:幼儿园儿童游戏空间新论[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8(7):78-81.
[17]德勒兹.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卷2):千高原[M].姜宇辉,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
[18]吉尔·德勒兹.福柯·褶子[M].于奇智,杨洁,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身体在场视域下幼儿园教育空间的实证研究”(课题编号:20YBQ010)、湖南省教育厅一般项目“基于生活美育理论的幼儿园教育实践研究 ”(课题编号:19C0130)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