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用于治疗急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效果分析

2022-05-30 00:17陈广元
糖尿病新世界 2022年3期
关键词:酮体酮症胰岛素泵

陈广元

厦门市第五医院急诊科,福建厦门 361101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常见急性并发症之一,依据病情严重程度,患者可伴有不同症状[1]。一旦发生,若未进行及时有效治疗,随着病情进展,极易诱发脑水肿、低血钾以及低血容量休克和急性肾损伤等多种严重并发症,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对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一经诊断需立即进行有效治疗[2-3]。目前,迅速补充胰岛素是临床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关键,但是,关于胰岛素给药方法存在一定争议,传统多采用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方法。伴随医疗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胰岛素给药方法多样化,胰岛素泵皮下输注方式在急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中得到广泛应用[4-5]。选取2020年1月—2021年6月该院收治的100例急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评估静脉滴注与胰岛素泵皮下输注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100例急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胰岛素给药方法不同分为对比组(小剂量胰岛素滴注)、研究组(胰岛素泵皮下输注),各50例。对比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39~73岁,平均(56.56±10.47)岁;体质指数18.6~25.6 kg/m2,平均(22.96±1.17)kg/m2。研究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40~74岁,平均(56.27±10.55)岁;体质指数18.9~25.7 kg/m2,平均(22.88±1.20)kg/m2。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报备且通过审核批准后开展。

纳入标准:①符合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诊断指南与标准;②具备良好交流沟通、表达能力;③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肿瘤等其他严重疾病者;②伴有糖尿病其他并发症者;③对使用胰岛素存在过敏史、禁忌证者;④认知、精神失常,不能合作者;⑤因病情加重等因素退出观察者。

1.2 方法

对比组(小剂量胰岛素滴注):首次取10 U胰岛素进行静脉滴注,4~6 U胰岛素进行肌内注射,而后根据病情变化,调整用药剂量,若患者病情严重,应先静脉注射10 U胰岛素,而后进行静脉滴注,至血糖水平<13.9 mmol/L时,逐步减少胰岛素剂量、滴注频率,用药至尿酮体恢复正常。

研究组(胰岛素泵皮下输注):初始胰岛素泵皮下输注速度为0.1 U/(kg·h),密切监测患者血糖水平变化,依据监测结果调整胰岛素剂量至酸中毒症状得以纠正,维持0.6~1.2 U/h速度进行皮下输注,用药至尿酮体恢复正常。

1.3 观察指标

①治疗效果:显效:恶心、呕吐、酸中毒呼吸等症状基本全部消失,血压、血糖水平恢复正常;有效:相关症状较治疗前改善明显,血压、血糖水平趋于正常;无效:不符合上述判定标准。

②临床指标情况:统计记录两组胰岛素用量、pH值恢复时间、尿酮体恢复时间、血酮体恢复时间和血糖达标时间。

③血糖水平变化:于治疗前后测定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

④低血糖发生率:低血糖判定标准为末梢血糖<3.9 mmol/L,计算治疗期间低血糖发生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8.00%)略高于对比组(92.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情况比较

研究组胰岛素用量较对比组更少,pH值恢复时间、尿酮体恢复时间、血酮体恢复时间和血糖达标时间较对比组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情况比较(±s)

组别对比组(n=50)研究组(n=50)t值P值胰岛素用量(U)72.36±12.41 63.55±10.58 3.820<0.001 pH值恢复时间(h)尿酮体恢复时间(h)17.32±4.01 12.69±3.24 6.350<0.001 34.29±5.37 25.33±3.55 9.842<0.001血酮体恢复时间(h) 血糖达标时间(h)36.11±5.14 27.51±3.39 9.876<0.001 6.39±2.05 4.71±1.68 4.482<0.001

2.3 两组患者血糖水平变化比较

治疗前,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均较对比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血糖水平变化比较[(±s),mmol/L]

表3 两组患者血糖水平变化比较[(±s),mmol/L]

组别空腹血糖治疗前 治疗后餐后2 h血糖治疗前 治疗后对比组(n=50)研究组(n=50)t值P值8.45±1.39 8.51±1.26 0.226 0.822 6.67±0.71 6.26±0.68 2.949 0.004 12.37±2.18 12.29±2.21 0.182 0.856 10.22±1.67 9.31±1.15 3.173 0.002

2.4 两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比较

对比组发生8例低血糖,发生率为16.00%,研究组发生1例低血糖,发生率为2.00%。研究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83,P=0.014<0.05)。

3 讨论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属于高血糖危象之一,病因、发病机制极为复杂。相关研究指出,主要病因为机体内胰岛素含量和血糖浓度严重失衡所导致[6]。同时,感染、创伤、药物以及胰岛素使用不规范等也可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7]。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发病机制在于严重缺乏胰岛素活性,致使胰高血糖素、儿茶酚胺等胰岛素拮抗激素水平以及酮体水平出现明显上升,而胰高血糖素等会促进糖异生增加,加之糖尿病患者伴有葡萄糖分解不足情况,会将脂肪分解用于能量供应,当脂肪分解过于活跃时,体内酮体含量也会随之增高,若超过机体本身利用、清理能力时,酮体会在人体内大量堆积,进而引起酮症酸中毒[8-9]。

现阶段,胰岛素是控制血糖水平的常用药物,虽然能够有效改善、控制血糖水平,但是,长期大剂量使用易出现胰岛素性水肿、过敏反应等并发症,此外,伴随用药时间的延长,还会明显增加肾脏负担,进一步增加罹患心脑血管病的风险,因此,采取合理用药方式减少胰岛素使用剂量尤为重要[10-11]。该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8.00%)略高于对比组(92.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小剂量胰岛素滴注、胰岛素泵皮下输注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均可取得良好效果。分析原因为胰岛素可以有效抑制脂肪分解和肝糖异生,同时,加速葡萄糖的利用、抑制葡萄糖的生成,增加血糖去路而减少来源,实现降低血糖的目的[12]。该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胰岛素用量较对比组更少(P<0.05),与牛建朝等[13]研究结果:观察组胰岛素用量少于对照组具有较高一致性。用时,该研究中pH值恢复时间、尿酮体恢复时间、血酮体恢复时间和血糖达标时间较对比组更短(P<0.05),提示采取胰岛素泵皮下输注用药方法能够有效减少胰岛素用量,缩短临床相关指标恢复时间。分析原因为胰岛素泵按照人体需要的剂量将胰岛素持续输注到患者皮下,使胰岛素更生理化、合理化,故既能够有效减少胰岛素用量,还可以促使pH值、酮体尽快恢复[14]。该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该研究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均较对比组更低(P<0.05),提示采取胰岛素泵皮下输注用药方法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分析原因为胰岛素泵模拟人体健康胰腺分泌胰岛素的生理模式,具有微量、持续特点,与小剂量胰岛素滴注相比,可以使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趋于更平稳、正常状态,进而延缓甚至防止糖尿病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与进展[15]。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低血糖发生率 (2.00%)明显低于对比组(16.00%)(P<0.05),提示采取胰岛素泵皮下输注用药方法可以显著降低低血糖发生率。分析原因为胰岛素泵皮下输注可以减少餐前胰岛素用量,避免大剂量短效、中效胰岛素注射后在体内的重叠作用,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综上所述,与小剂量胰岛素滴注治疗急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比较,胰岛素泵皮下输注用药方法整体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猜你喜欢
酮体酮症胰岛素泵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清和尿液酮体水平与出生结局关系的研究
尿酮体“±”或“+”代表啥
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表现的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1例
内分泌科实施科外带胰岛素泵应用的管理体会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治疗的临床观察
蒙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例
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临床效果探讨
胰岛素泵治疗妊娠糖尿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对尿常规检查中酮体的观察
妊娠期妇女尿酮体检测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