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昭君
摘 要:受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对习作的新授指导都非常重视,而对评改则关心甚少,仍停留在固有的思维层面。因此,本文提出以下习作评改方法:聚焦——走出大而无当的泥潭;明确——避免全面开花的散乱;精选——走出泛泛而评的尴尬;优化——跳出评改策略的尴尬。
关键词:习作评改 评价内容 策略优化
著名作家老舍说:“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受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对习作的指导,都非常重视,而对评改则关心甚少。事实上,习作评改是整个习作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讲授习作的拓展和延伸,更是对习作训练点的落实与反馈。如何才能走出传统教学的束缚,发挥习作评改的作用呢?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在这一方面的实践和思考。
一、聚焦——走出大而无当的泥潭
所谓聚焦是指教师紧扣习作表达中的语言和思维、内容和形式之间的联系,将评改聚焦在习作表现出来的矛盾上,最终借助评改解决问题、获取方法,提升习作质量。在班级授课制下的习作教学中,学生习作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是各式各样的。在习作评改聚焦化原则下,教师需要奉行以共性为主、个性为辅的原则。在班级中,大部分学生呈现出来的共性问题,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在具体习作过程中的短板和缺失,包括学生的习作思维和语言表达中的漏洞。因此,习作评价就需要关注学生的共性问题,从而在解决共性问题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习作7”为例,在批阅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共性问题是:(1)收集的素材缺乏统整和删选,显得多且凌乱。(2)习作的结构缺乏设置和规划,显得条理不清。(3)习作的语言缺乏斟酌和推敲,显得老气横秋。这些共性问题成了笔者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关注的重点,结合本单元所设置的语文要素,合理地选择、整合、处理素材,引导学生从确定的描写对象入手,对选择的素材进行修改。首先,哪些素材能够有效地表现对象的特点?哪些素材与自己所要介绍的特点关系不大?其次,针对自己习作所选用的素材,辨析哪些素材之间有重复之处?学会对素材进行处理。最后,对自己选择的事物进行思考,在表达逻辑和顺序上进行调整。
当然,在这些共性问题的基础上,由于每个学生表达的习惯和能力的不同,他们在各自的习作中必然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个性化问题。以共性问题为主,绝不是对学生的个性化问题不闻不问,针对这些个性化的问题,教师可以直接在学生的习作上进行评改,或借助眉批指出具体问题的根源所在,并提出修改问题的策略和建议。
二、明确——避免全面开花的散乱
习作教学的目标,是对学生能力发展所做的预设性期待和导向,即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努力探寻的方向。一旦目标模糊不明或界定不清晰,就会导致修改的杂乱与低效。因此,教师要明确精准地定位,形成师生习作的靶向,才能避免习作评改因为“全面开花”所形成的散乱。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有读写一体化编排联系,阅读和写作之间一脉相承,同时在学段和单元之间呈现出鲜明的联系。因此,习作评价不仅要依循学段的目标定位,同时要把握语文要素与习作之间的关联。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习作1”的要素是“把一件事情的重点部分写具体”,而这个单元的习作要求则是“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还要把感到自己长大的‘那一刻’写具体,记录当时的感受”。从习作要素来看,旨在凸显叙事性文本的重点,这是第三学段描写叙事性习作的基本要求,由于目标要求宏大,往往导致学生无从下手,而单元习作的要求,就为学生进一步拆解、分散了目标。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篇习作在评价中所需要明确的靶向,就是写出“那一刻”的真实感受。
三、精选——走出泛泛而评的尴尬
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对习作评价环节往往关注不够,导致在习作教学过程中,评改板块一直处于空白的状态,即便有所涉及,在内容的选择上也相当随意。
以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习作4”为例,对这篇习作的教学目标是“能够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能紧扣人物动作、神态和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同学交流,修改自己的习作”。一位同学根据自己的生活,写了一篇题为“他笑了”的习作,主要描写了自己对爷爷的感恩之心,帮助爷爷给家里菜地翻土的过程。这篇文章立意非常好,素材也接地气,但该学生在描写的过程中,对自己如何帮助爷爷翻土的過程描写得不够详细,对爷爷的反应也未能有所涉及。首先,对自己翻土的描写是这篇习作的主要内容,是对爷爷感恩之心的具体表现,从习作内容的结构层次上审视,不能像蜻蜓点水般一笔带过。其次,这两处内容是习作训练重点的体现,要紧扣人物动作、神态和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为此,笔者鼓励该学生从这两个维度入手,在完善表达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前后对比、联系对比等不同的方式和维度,让习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四、优化,跳出评改策略的尴尬
有了基本的原则、明确的靶向、合理的内容、高质量的评改策略,教师才能在学生的思维深度、语言表达等方面展开细致深入的实践,进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言语表达素养。
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其他人的经验,对自己的习作进行对比与评改,一方面能提升自己的品鉴能力,另一方面能促进表达素养的全面发展。与同学习作对比,便于学生直接迁移到自己的修改之中;与教师的作文对比,可以充分发挥教师习作的示范引领作用,便于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习作。如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形形色色的人》时,很多学生就暴露出了三个基本性问题:选择缺乏新意、对人物描写的方法相对单一、人物所展现出来的特点不够鲜明。因此,笔者充分运用对比鉴赏的方式,针对学生的习作进行点拨和引领。一是在对比中进行甄别选材,选择其他学生描写的相同人物或类型相同的习作,组织学生在对比赏析中,逐步感受典型事例对展现人物特点所起到的作用。二是在对比中积累写作策略,利用自己的作文,组织学生在阅读中习得方法。三是在对比中学会修改,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学生是原始习作的创作者,对自己的写作已经有了明显的思维定式,与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所说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相同的道理。于是,笔者组织学生开展相互评价,或以小组内成员协同合作的方式展开评价,用不同学生的思维反复冲击、审视学生的习作。当然,评价习作的方法远不止对比这一种,习作不同、要求不同,可以选择和运用的评改策略也是丰富多样的,如用引进和延伸的方式,将学生习作置放在不同的情境之中,强化习作评改的适用性;也可以对学生展开归纳和演绎思维的训练,不断提炼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认知。
总而言之,习作评改不仅是对习作的完善过程,也是学生对训练重点进行反思和巩固的过程。只有真正从基本原则、评价目标、内容选择和策略优化四个维度出发,才能有效推动学生的言语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程言峰,程英俏.指向写作能力的统编语文习作内容教学重构[J].教学与管理,2020(14):50-53.
[2]张建勇.写作学习支架的显性表征及设计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0(26):28-31.(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东花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