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乔林
摘 要:由于农村家庭的特殊情况,很多父母会离开孩子去外地打工,这就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的增加并形成了农村寄宿制。很多儿童在小学阶段就在寄宿制中完成日常的学习生活,虽然在学校中有同学和老师的陪伴,但是父母才是儿童成长阶段必不可缺的角色,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学生可能会出现孤僻和压抑等心理问题,教师一定要对这类问题引起重视,在第一时间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发育。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小学年级;留守儿童;心理特点
引言
随着近年来心理疾病年轻化、常态化的出现,使得儿童心理健康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心理问题更应该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关注。在农村寄宿制学校中,由于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的缺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得不到关注,导致教师不能及时引导学生走出心理问题,这就需要老师根据“留守儿童“的心理特點制定出可行的应对策略。
一、增加校园集体活动
对于小学儿童来说离开父母独自生活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在学校生活中学生往往会感到孤独和不安,这个时候如果能够让学生最大时间的待在集团环境中,让学生能够融入到集体中快速适应集体生活教到新朋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的孤独感。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养成集体活动的意识,在吃饭以及上下学的路上都结伴出行,这样的话如果学生在学校中遇到问题,同行的同伴也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异常并报告老师。这首先确保了学生在学校的安全,还能够让学生找到可以倾诉的对象,帮助学生宣泄自己的情感需求,减少学生的情感压抑。教师可以增加更多校园集体活动,比如:举行运动会、朗诵比赛、艺术节等集体活动。就拿运动会来说,运动会是最适合农村小学的比赛,很多运动项目像:短跑、长跑、跳绳、踢毽等比赛项目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这就是他们平时的娱乐活动。学生们对于运动会项目都很熟悉,在积极性和配合度上较高,开展起来也较容易,教师可以先让班级里的体育委员统计学生的报名情况,根据报名人数进行分组练习,利用课余时间和周末时间进行练习准备。这样做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课余爱好并且增进学生间的感情,让学生没有时间去想念家人快速适应集体生活。当然运动能够放松人的心情,转移注意力,如果学生出现心理问题,那么运动也是缓解学生心理问题的最佳方式之一。
二、开展心理相关课程
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发育最快的一个阶段,很多心理问题都是来源于童年遭遇和原生家庭,尤其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在童年生活中缺失家庭的关爱,可能对于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人际交往有一定的影响。在小学阶段,可以开展心理相关的课程,让学生能够学习到心理的基础知识,在遇到心理问题是能够及时判断并正确处理,避免心理问题发展成为心理疾病。教师可以以“小游戏”的形式来开展心理教学,通过学生在游戏中的不同表现看出学生们不同的性格,从而判断出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在根据这些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心理教学内容。从游戏入手,减少学生对心理学习的抗拒性,同时也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小游戏的教学形式更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小游戏不想传统的心理教学那样沉闷,尤其对于小学阶段第一次接触心理教育的学生来说也更合适。对于农村学校来说可能没有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条件,但是老师也可以使用音箱或者手机给学生播放一些心理小故事或者一些寓言故事等,能够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的中华传统美德。
三、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农村寄宿制小学由于师资的匮乏导致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尤其对于学生的心理重视程度不够,如何建立起有效的师生沟通是疏导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对于班级中的学生来说可以定期进行一对一的面谈,关注学生每个阶段的心理发展和学习生活经历等,帮助学生解开心结和解决遇到的困难。与学生建立起亲密的师生关系,能够让学生打开心扉主动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老师进行分享,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心理变化,更好的帮助学生的心理成长。
除了关注与学生的沟通方面,与家长的沟通也至关重要,尤其对于留守儿童,父母的关心对于儿童来说更加难得可贵。可以定期与家长以电话沟通的形式来了解到家长的情况,并将学生的在校表现情况转述给家长,并且让家长能够尽量每日与孩子沟通,能够以其他形式参与到学生的童年和学习生活中。儿童童年中父爱母爱的缺失会让学生变得自卑和缺乏自信,他们渴望亲情和被爱同时又怀疑自己是否是值得被爱,所以学生往往在学校中不与其他学生往来喜欢一个人独来独往,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这个时候就需要父母给予儿童关心,无论是通过电话还是视频来与学生进行交流,这些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让学生的亲情需求得到满足。让学生能够自信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在意别人的目光,心理问题得到缓解。如果有的学生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的,老师更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可以让学生借用教师的电话与父母进行沟通,或者在不经意间给学生一些帮助,帮助学生更好的度过寄宿制学习生活。
结语
小学留守儿童作为学生中的特殊群体需要得到老师和家长的重视,尤其是关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老师需要随时留意。农村寄宿制是社会发展中无法避免的结果,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也多种多样,如何引导学生走出心理问题,让学生拥有一个“有爱”的童年生活环境是老师需要在教学中达成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 庄云强.农村寄宿制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应对策略[J].全文版:教育科学,2016:251.
[2] 陈莲.农村寄宿制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应对策略研究[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7:190-190.
[3] 宋乾军.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教育策略[J].学周刊,2017:19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