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凤兰
摘 要: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幸福是新时代小学教师的追求。学校音乐课程作为学校美育课堂的主要部分,在讲授器乐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又担负着德育教育的主要任务,其中利用学科教学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重要的任务。
关键词:小学音乐;心理健康;音乐教育
小学音乐课程是学校课程的主要部分,其主要目标是让孩子们了解并认识中外优美的音乐,并最终了解音乐教学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以及逐步形成对音乐的浓厚兴趣与热爱;同时在音乐教育的进程中贯彻德育教育的思想与方法,运用音乐课程这一媒介来启发孩子的智力,熏陶他们的精神,从而培育他们身心健康、奋发向上的品质与快乐的人生态度,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与成人的需要。
一、音乐教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音乐教育成为中国心理健康教学的一大重要分枝,也有着自身的特点,它是以语音为媒介传播的。语音是一项巨大的情感激发形式和多重知觉感受,它还包含了视听激发和触摸激发,直接作用于人类的生理和心灵中,并对之起作用:从物理上看,语音是一类有规则的带有不同频谱的机械波。当带有特定范围和变动频谱的语音震动作用于人身体各个部位时,胃部、小肠、心肌、脑电波等随即形成和谐共鸣,各器官的节律趋向协同统一,各器官的紊乱状况明显改善,因而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从生物学看,音乐节奏活动是人一切社会活动的物质基础。乐曲的旋律能够显著地干扰人的动作节拍和生命节律,如呼吸快慢、运动加速、心率变化等。而当美妙的乐曲声波经听觉器官转换成生物电讯号作用于人脑中时,就会增强对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作用,进而促使身体生成大量有益于健康的生活性激素,进而促进血液循环,调整内分泌系统,提高唾液分泌,提高身体新陈代谢,促使个人健康的情绪状态。
二、音乐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音乐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培育学生健康情操与性格、训练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强化学生团体合作观念、培养学生创造力、锻炼学生形成良好性格等方面。
2.1音乐教育可养成对学生健康情操的和性格
音乐教育的另一项主要功效,是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人们良好的情操、健康的性格。例如,通过让高中学生观看声乐影片《贝多芬传》,就能够让他们认识贝多芬精神并在其歌曲中得到良好的生活品质,从而明白获得成功并非对抗他人而是对抗你自身的事理,学到调节自身的心态、对抗学业或生活面临的困境。在转变所说的问题小学生时,利用好音乐教育能够起到适当程度的辅助教育功用,克服部分后进小学生的封闭心态和恐惧心态。针对小学生各个年龄的心智特征,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直观效果优点,能够轻轻握住小学生的耳目,触及学生的心弦,引起某种心理情感涟漪和思想感情共振。问题学生也常常很易于形成自愧不如、缺乏勇气的自卑心理和懦弱现象,但通过倾听一些乐曲就能够在适当程度上调节此类学员的消极心态。所以,在校园的心理教育中,通过音乐教育做好学员的心态调整工作是非常关键的。
2.2音乐教育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校园的心理教师工作中,人们往往能够看到一部分存在着语言困难和心灵问题的年轻人,他们的共同特征就是自我情感表现障碍和自我认识能力的不足,他们既不能够恰当地接纳自我,也无法顺利地与其外人形成适当的情感接触,从而显示出了人际交往的困难。通过音乐对学生开展心灵教育工作无疑是一个可行的途径,因为音乐能够作为一个学生自我表现的载体,作为丰富自身情感和促进自身发展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现实社会的艺术生活中这个无风险的、相对安全的人际场所中,他们往往能够借助音乐的语言成分和其他语言成分的表达方式,来表现自身的心态、情感、意识和思维。在音乐中通过运用各种乐器能够满足所有不同水平心理疾病的学习者,让学生能够从乐曲过程中得到学习成功感的感受,而这些学习成功感的感受对一个学生的自我概念的养成以及整体素养的培养是十分关键的。
三、从小学音乐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3.1以和谐的课堂氛围来培育学员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概念是要在上课堂的过程中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角,而课堂教学是学生完成老师课堂目标的主阵地,同时也是老师对学生的情绪开展心理教学的主要场地,老师据此一定要根据教材给学生锻炼表现自己的平台,并培育学生的自信。据此,音乐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为学生们提供平台,如在音乐的练唱环节中,给予每一位学习者试唱的机会,尤其是对一些胆量比较小,性格比较内向的学习者要及时更多地注意,要对学生的发展与提高适时给予肯定与激励,如此无形地就可以提高学习者的信心,同时老师就可以看到学生们在音乐练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适时给予处理。
3.2面对所有学员,并注意学员的差异
我们学校声乐课程教育的总体目标是让小学生掌握基础的声乐技能与技巧,以此推动学生们的全面生长与发展需要。但是学生之间有着个别上的不同,老师据此一定要及时指导和处理。所以,老师们在学校的音乐课堂教育中既要面对全体学生,同时又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3.3利用歌词来感染学生
词曲都在一首歌中占据了主要地位,每一个曲子的思想感情基础和吸引力都在一首歌里,要演绎好一首歌,就应该首先充分了解一首歌中所代表的含义。在学新曲子之前,除使学生明白它的音乐含义、历史背景、作家生平等之外,我会让学生用一首歌曲所需要的思想感情来朗读曲子之后,再展开下一次的教学。如在学三年级的新诗歌《可爱的家》教学时,先经过音乐导入环节,我让学生怀着对家长养育之恩的感谢之情来诵读诗歌,接着展开音乐教育,学生就可以较好地掌握这首歌曲的思想感情基调,最后,利用音乐的艺术感染力来调动学生的内心艺术创造力,让学生在音乐阅读中健康地成长。
3.4关心他们的文化生活,满足他们的心灵需要
身为成年人的老师,虽然我们都能够用抽象思维方法来表达生命,但小学生却是最具体的情感生命者。因为小学生对来自老师成人式思维的爱和关心并不易于领会,所以小学生最需要老师真正地能够触及和满足于学生心灵发展的爱和关心。所以老师必须要放弃成人的思想规律,给孩子们在有发挥空间的教学环境中,老师真正地重视儿童,也重视孩子的精神世界,老师允许儿童问题的产生和观点的表现,并适度地提供一些空间,让小学生去经验、感知和体会。但总而言之,真实的教学环境并不能是由老师直接给学员灌輸知识,而要出自学员的自发性和主动,让学生自主地掌握,孩子们会在体验中、在游戏中、在探究中、在探索中。真真切切接触音乐教育,体会到了音乐教育的存在,不再顾忌五音不全,并尽力克服了自己的心理疾病。当他重新开启了音乐教室大门时,充满生机的事情又刚刚开始了。
3.5运用合作方式,提高学生心理能力
曾经有心理专家认为,同伴间的交往会更加轻松,也会更易于树立自信心,打破彼此间的心灵防御,进而增强彼此间的心灵交流能力。所以,教师必须创造更多的条件帮助学生们开展合作教学。随着合作学习效果的增强,学生们相互之间的联系将越来越紧密,学生的创造力将得以增强。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相关要求下,学校音乐教育要在专业特色的基石上,贯彻全方位教育的思想。在注重于专业知识传授的时候,也要实施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小学生们的未来打下夯实的基石。
参考文献
[1]童月红.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新一代:理论版,2019:52-52.
[2]岳国英.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19:583-584.
[3]周琳.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渗透[J].音乐时空,2016: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