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意义与路径

2022-05-29 04:58李娟娟
百花 2022年1期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路径传统文化

李娟娟

摘 要:大学生群体在校园生活中经常受到人际交往障碍、情感困惑、学业压力以及就业压力等的困扰,有些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的学生,还会因此而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2019—2020年的一项权威调查显示,受调查大学生中有三成存在心理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大量的内容讲述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看待人生中的挫折以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非常突出。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传统文化;融合路径

引 言

中国传统文化中大量的内容都在探讨个体和他人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同时教导人们采用积极的态度看待人生中的挫折,这些优秀的传统思想能够帮助大学生群体形成更加健康的心态和价值观念,消除学生的多种不良心理。因此,研究将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牵头调查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2019-2020)》显示,大约有30%的本科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一数据是通过流调来获取的,而大学生自身的评价显示,90%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没有心理健康方面的困扰,显然,学生自己的看法和流调的结果具有较大的差异。造成大学生亚健康心理的因素呈现出多样性,主要包括学业压力、人际交往障碍、情感恋爱矛盾、就业压力等。国内大学大多采用封闭式管理,一个宿舍容纳4到8名学生,空间的局限容易导致学生之间出现摩擦或者其他问题,再加上大学生还没有完全踏入社会,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经验还非常欠缺,当学生遇到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时,常常不知如何处理,而人际关系问题、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等又长期存在,对学生形成了持久性的影响,如果不加以适当的干预和处理,难免会引发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初期是焦虑,严重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变成抑郁。与此同时,国内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还不够普及,学生对专业的心理咨询还不够信任,不过这些情况都在逐渐改变,新一代的大学生已经开始更加积极地求助于心理健康咨询。[1]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一)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人生的缺憾

中国传统文化涵盖了道家、儒家、佛家的处世观念和态度,其中有很多内容可帮助大学生群体解决当下的心理困惑。首先,大学生的很多不良心理来源于和同龄人的比较,学业的比较、相貌的比较、家庭背景的比较等,任何一个方面处于不利地位,都可能引发学生的妒羡和焦虑心理。实际上这种对比的心态不仅仅困扰着大学生群体,即使是早已步入社会多年的职场人士,同样广泛存在这一问题。无休止的比较并不能让人获得更多的进步,只能让人心态失衡,产生一些过激的心理。对于这一点,可借助传统的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来加以化解,道家出世的态度正是要求人们不要过分执着于世俗的功成名就,放下比较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其次,正确看待人生的缺憾。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生,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存在坎坷、曲折和不得志,关键是要正确看待,坦然接受不能改变的事实,积极弥补能够改变的部分。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当然,这样的表达不是要求学生消极对待,而是不要形成偏执的思维。如果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引导下放下比较,积极面对生活中的缺憾,必然能消除大量的不良心理。[2]

(二)唤起大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意识,树立理想信念

远大的理想信念是学生对自己的人生期许,是自我实现的目标,缺乏目标的人往往行动无力而迟缓,容易被生活中的困难所束缚。拥有远大理想信念的人通常更加坚韧,能够克服眼前的小困难,将目光投向更远的将来,这类人不易受到不良心理的干扰。大学生群体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在“十三五”期间已经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进入“十四五”之后将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新目标,大学生群体来到了时代的最前沿,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历史任务。[3]通过传统文化唤起大学生群体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意识,以建设国家、实现个人价值为目标,树立起远大的个人理想和信念,这样可以提高大学生群体克服困难的能力,其抵抗不良心理干扰的能力也将大幅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向来重视对爱国精神的传承和歌颂,这些内容可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促使大学生积极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人具有社会属性,任何一个个体在当前的社会形态之下都不可能脱离与他人的联系,处理好自身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形成和谐的生活环境,这种心理状态将是健康的、积极的,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事实上导致大学生群体心理亚健康的因素中,人际关系障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独生子女一代相对更加自我,不擅长在人际交往中迁就或者妥协,难免会激发一些矛盾。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了很多处理人际关系的智慧,例如,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对待别人的不理解,不要生气和恼怒,采用平常心来对待。“一衣带水,守望相助”,这一思想告诉我们日常生活中要乐于助人,通常也能被他人善待,获得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一)借助中国传统文化指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问题包括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等。在处理和他人的关系时从整体角度把握以下几点要求。第一,尊重他人,换位思考。大学生在宿舍生活、校内集体活动以及日常交流的过程中应该始终秉承尊重他人、换位思考的态度,这是每一个人和他人保持健康交往的前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存在大量类似的表述,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等。第二,宽以待人,严于律己。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总会难免产生摩擦、误会或者冲突,传统文化提倡宽忍,意思是尽量包容他人对自己的无意冒犯,反应不要过激,容忍他人的小过错,这样别人也更加倾向于包容自己,这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反之,如果事事都斤斤计较,最终可能产生很多不可调和的矛盾。严于律己是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严格管理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冒犯或者伤害他人。第三,亲君子,远小人。待人以宽忍并不是要求学生一味地妥协和忍让,传统文化中提出“亲君子,远小人”,意思是如果个别人员综合素质差、道德水平低下,那么学生也要积极保护自己,尽量远离这样的人。

(二)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开展挫折教育

从某种程度上讲,人生就是持续地经历挫折,而挫折会打击人的自信心、消磨人的意志,甚至让人一蹶不振。绝大部分大学生都具有良好的抗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因为学生在更早的时候就经常遭遇挫折,心理上已经形成了耐受力。[4]但是也有部分学生生活环境相对优越和安逸,在进入校园之前没有过多集体生活的经历,当其远离亲人和原本的生活环境,进入到陌生的校园集体环境后,难免会产生不适应,并且这些学生在原本的生活中也没有遭受过较大的挫折,抵抗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生中的各种挫折。中国传统文化中讲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意思是人生的祸福总是相伴而生的,是不可完全避免的,所以遭遇挫折也是正常情况,要用平常心去看待。再比如“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些句子基本上都是引导人积极看待人生中的挫折,不要因为一时的失败而丧失信心。

(三)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开展道德情操教育

党中央对新时代的教育目的做出了明确的阐述,那就是立德树人,先不去探讨大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而是应该优先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使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和心理,成为品质合格、道德良好、心理健康的成年人,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去培养其他方面的能力。一个道德良好的人通常也能更加积极、宽容地看待生活中的挫折。中国传统文化中讲述道德情操的内容非常多。《论语》中说道“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意思是智慧的人不会产生过多的困惑,具有仁爱之心的人不会过多担忧,勇敢的人不会惧怕。《战国策》中讲“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意思是别人做了好事要宣扬,别人做的坏事不要泄露。虽然不见得都正确,但是依然具有一定的可取之处。

(四)借助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择业、就业始终是困扰大学生的重要因素,甚至在学生毕业工作之后,这一问题依然会长期伴随。大学生对职业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学生的价值观。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同时也激发了贫富分化,这是市场经济下的必然结果。在这种客观情况之下,学生难免受到功利思想的侵扰,形成急功近利的心态和价值观,进而导致在择业的过程中产生一些不良的心理感受和价值倾向,有些人只关心职业收入,不去思考职业的价值和成长性。实际上,职业选择当然非常重要,但是也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个人的兴趣爱好、价值体系、职业的发展空间等,不要形成一种唯金钱至上的心态。儒家的《大学》中说“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意思是仁爱者利用财富达到自己的人生理想,不仁者将自己作为攫取财富的工具。《礼记》中写道“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意思是德行是人的根基,钱财是末梢,最不重要。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个人和财富之间的内在关系,不用全盘采纳,但也存在参考的价值。

四、结 语

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每年的调查报告即可获悉相关情况。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高等院校必须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可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正确看待人生中的挫折和遗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进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兰州信息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 章冬云.浅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J].求知导刊,2016,50(10):61.

[2] 余成武.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文化调适路径[J].河北工程大學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03):74-76.

[3] 李瑞瑞.中国传统儒道文化视域下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现路径的思考[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01):21-22.

[4] 李丽,焦琪.中华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熔铸效应探析:立德树人特色化品牌项目研究[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8,000(004):81-83.

猜你喜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路径传统文化
传统商贸与互联网时代供应链模式比较及融合路径研究
高校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效融合的路径研究
浅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及建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新趋势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性与相通性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手段的实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