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云 董桐俊 辛立栋 林瑜 吕晓平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由于生活方式出现了改变,因此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逐年提升[1]。冠心病是心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病症,是因患者冠状动脉血管发生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阻塞,从而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随着病情的不断进展,冠心病会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2]。由于冠心病在老年群体中较为多发,因此在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多关注其生存质量及预后较为重要。此外,有研究认为,冠心病的发生于个体行为方式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果能够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对个体自我管理能力进行提升,就可以对个体原有的不健康行为方式进行改变,进而起到改善冠心病预后的效果[3]。据此,本次研究以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部分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冠心病患者护理中基于个体健康行为习惯重塑下整体护理方案对患者生活质量与自我管理能力的具体影响,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以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部分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共112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56例)与对照组(56例),所有患者在完全知情并同意的情况下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根据护理模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基于个体健康行为习惯重塑下整体护理方案,对照组中,男29例,女27例;年龄49~71岁,平均年龄(55.95±3.07)岁;NUHA心功能分级:Ⅱ级25例,Ⅲ级17例,Ⅳ级14例;病程1~6年,平均(3.95±0.34)年;文化程度:小学及初中24例,高中及中专17例,大专及以上15例;合并疾病:高血压18例,糖尿病11例,高血脂20例。观察组中,男30例,女26例;年龄50~74岁,平均年龄(56.52±3.06)岁;NUHA心功能分级:Ⅱ级27例,Ⅲ级16例,Ⅳ级13例;病程1~6年,平均(3.95±0.34)年;文化程度:小学及初中25例,高中及中专18例,大专及以上13例;合并疾病:高血压17例,糖尿病12例,高血脂18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经过了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符合冠心病的诊断标准;②病情基本稳定,无相关并发症;③认知能力正常,认知状态评价量表(MMSE)≥27 分。
1.2.2 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律失常;②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功能障碍;③不能配合本研究、不愿配合本研究。
1.3 方法
1.3.1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内容包括告知患者各种注意事项,帮助患者熟悉医院环境、开展健康教育于心理教育和心理疏导、提升患者依从性等等,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降低意外事件的发生概率[4]。
1.3.2 观察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加基于个体健康行为习惯重塑下的整体护理方案。目前医学界还鲜有对基于个体健康行为习惯重塑下的整体护理方案的研究,但是在实践中已经有所涉及[5]。冠心病的发生与个体行为方式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对个体自我管理能力进行提升,可以对个体原有的不健康行为方式进行改变,进而起到改善冠心病预后的效果。①由护士长与骨干护士组成护理小组,护士长担任小组组长,主要负责对各组员开展的护理工作进行监督,并对各组员进行培训,在通过考核后,允许护理人员参与到基于个体健康行为习惯重塑下的整体护理方案当中,护士长负总则,统筹安排各项工作,基层护士需坚决执行护士长各项指令[6]。②根据基于个体健康行为习惯重塑下的整体护理方案,将患者个体行为的具体改变过程划分为多个不同的阶段(初始阶段、意向阶段、行动阶段),由于在不同时期个体的基本心理行为特点也存在差异,所以需要结合每个时期的认知特点,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从而让个体可减少不良行为,改变以往不良生活习惯。A在初始阶段:患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不良行为导致了病情的发展,因此护理人员除了需要应用语言沟通的方式向患者讲解与冠心病相关的知识之外,还应对患者的个体行为进行记录,在沟通过程中需要帮助患者认识到自身所存在着的不健康行为,之后为其进行讲解,促使患者能认识到不健康行为对自身病情的负面影响,并积极改善自身行为[7,8]。初始阶段的健康教育非常重要,要注重健康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对患者行为的改进,护理过程中细节点也较多,对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较高。B在意向阶段:患者基本能够认识到与冠心病相关的有害行为,只是长期的习惯让他们不知道如何改变,护理人员应通过诱导式沟通帮助患者分析行为改变后带来的益处,并向患者介绍相关的案例,强化患者改变自身不健康行为的内在动力[9]。患者已经具备采取行动的意向,为了帮助患者迈出关键的一步,护理人员应用语言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激励,同时与患者一起制定个体化的改变计划,树立近期需要达成的目标,并与患者家属取得联系,引导患者家属对患者个体行为进行监督[10]。护理人员要监督患者执行改变计划,帮助其循序渐进的改善不良行为,此阶段要求患者具备很强的目标性和自制力,护理人员的协助也至关重要。C在行动阶段: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同时通过电话随访等方式强化患者健康信念,提升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除此之外,可以定期开展病友交谈会,让患者与患者之间相互交流经验,完成个体健康行为习惯重塑[11]。此阶段要注重对患者的心理引导,使其健康康复信心,能持之以恒的配合治疗,护理过程中要注重人性化和个性化。
1.4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包括患者心理状态改善情况、护理后遵医行为、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7项。
1.4.1 心理状态改善情况:采取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2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进行评价,满分均为80分,得分越低则表示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越轻微。
1.4.2 护理后遵医行为:采取我院自制量表评价患者护理后的遵医行为,涉及健康饮食、适度运动、合理用药、情绪稳定4个维度,每项满分均为10分,得分以高者为佳。
1.4.3 护理后自我管理能力: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主要通过冠心病自我管理量表进行评估,冠心病自我管理量表包括多个不同维度,每个维度存在分支条目,每个条目评分在0~5分,各维度之和越高,说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越高。
1.4.4 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统计对比2组患者护理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6 min步行距离。
1.4.5 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统计对比2组患者护理后发生心力衰竭、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的例数,并计算其总发生率。
1.4.6 护理后生活质量:生活质量通过健康SF-36量表进行评估,SF-36量表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等8个维度,不同维度的评分范围都为0~100 分,分数越高证明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1.4.7 护理满意度:护理工作满意度采取我院自制调查表进行分析评价,满分为100分,调查结果分为十分满意(得分80~100分)、满意(得分60~79分)、不满意(得分<60分)三个分支指标,总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病例总数×100%。
2.1 2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2组护理前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n=56,分,
2.2 2组护理后遵医行为比较 观察组护理后各项遵医行为(健康饮食、适度运动、合理用药、情绪稳定)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护理后遵医行为比较 n=56,分,
2.3 2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比较 观察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比较 n=56,分,
2.4 2组护理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2组护理前左心室射血分数、6 min步行距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左心室射血分数、6 min步行距离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护理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2.5 2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发生心力衰竭1例,心绞痛1例,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3.5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2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 n=56,例(%)
2.6 2组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护理后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2组护理后SF-36评分比较 n=56,分,
2.7 2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92.8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7。
表7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n=56,例(%)
冠心病患者的症状表现为胸闷、心悸、心前区疼痛、发力、胃肠道不适等,对于老年患者来说,上述症状均会严重影响其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如果不加干预,甚至会危险患者生命安全[12]。近些年来护理服务对冠心病患者病情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已受到普遍关注。目前已有研究显示,冠心病的发生及预后情况与患者个体行为习惯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果能够重塑患者个体行为习惯,就可以较好的改善预后,减少疾病对患者生活质量的不利影响。
对于冠心病这一病症来说,是否能够恢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自身能否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13]。研究表明基于个体健康行为习惯重塑下整体护理方案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能较好的促进患者个体行为的改变。本研究中将基于个体健康行为习惯重塑下整体护理方案分成不同阶段,每个阶段患者需求都存在差异,在需求变化的过程中,结合患者需求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能够影响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通过改变不良个体行为可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基于个体健康行为习惯重塑下整体护理方案主要分为初始阶段、意向阶段、行动阶段3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护理内容均有侧重点,还能把握患者的个体差异,能充分满足其护理需求,总体护理质量较为理想。该护理模式的应用能使患者正确认识自身病情,并积极配合治疗,还可监督其改善不良行为习惯,减少对疾病治疗和康复的负面影响,是一项非常系统、人性化的护理方案。
王爱玲等[14]的研究表明对冠心病患者应用基于个体健康行为习惯重塑下整体护理方案可显著改善其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并提升其生活质量,此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优于常规护理。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接受基于个体健康行为习惯重塑下整体护理方案的观察组患者在生活质量评分、遵医行为评分、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护理满意度方面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和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6 min步行距离)也优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明显(P<0.05),可说明基于个体健康行为习惯重塑下整体护理方案应用价值较为明显,可对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产生正向积极影响,上述研究结论与轩玉宏等[15]的研究结论相似。综合来看基于个体健康行为习惯重塑下整体护理方案较之常规护理方案在冠心病患者护理中更具优势,更有助于保障其身心健康,此干预方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综上所述,基于个体健康行为习惯重塑下整体护理方案的实施能很好的改善冠心病患者身心状态,提升其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建议将此护理模式在临床实践中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