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囡
【摘 要】音乐是影响人们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它通过流畅的旋律来表达内心真实的情感,调动听者的情绪,引起情感共鸣。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的教学目标仅仅停留在会唱歌曲上,而忽略了对音乐表现力的教学和指导,而使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只是会演唱,表现力较弱,不能很好地展现音乐的魅力,忽略了其对音乐的审美。笔者从歌曲演唱和欣赏乐曲两方面谈谈,表现性教学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音乐课堂 学生 表现性教学
在音乐学习中,对音乐表现力的感受和体现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基本内容,它们不但能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还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于音乐的掌握能力。音乐学习的形式比较广泛,如演唱、舞蹈、演奏、探究、评价、创作等,这些音乐形式的参与,可以让学生多方面地感受音乐的表现方式,并且初步学习通过音乐表现自己的个性和情绪,以便更好地感受音乐的魅力,获得喜悦的感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习表现音乐的基本原则,关注音乐本身的特点。
一、歌曲演唱表现教学
歌曲的演唱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也因为其易学易懂而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当学生能够进行大胆自信、富有情感的演唱时,就会感受到音乐之美,从而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
(一)在歌唱中感知音乐形象
不同类型的歌曲会给聆听歌曲的人带来不同的艺术感受,也会呈现不同的音乐形象。通过聆听歌曲,能够让学生从音乐要素中初步感知音乐形象,从而更好地在演唱中提高表现效果。
如在教学歌曲《亲爱的回声》时,为了让学生聆听歌曲中声音的细微变化,笔者要求学生聆听时从音乐基本要素中的力度出发,想想歌曲的哪一处演唱时声音大小与其他地方不一样。学生回答说在演唱“哈喽”的地方声音力度较弱。笔者告诉学生:这就是回声,当你在山谷里喊“你好”时,山谷里会回应同样的声音,但是比原声的声音力度弱,这就是回声的效果。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声音强弱的对比与生生合作的演唱方式,能够感受到音乐里山谷回声的表现效果。
(二)在歌唱中感知节奏型对比
节奏是音乐的骨架,也是音乐的灵魂。不同的节奏型可以表现音乐不同的情感。如歌曲《嘀哩嘀哩》,副歌部分出现了前十六分音符节奏型,学生很容易演唱成八分音符节奏型。笔者通过范唱,引导学生聆听哪种节奏型的演唱更能表现黄鹂鸟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学生说是带有前十六分音符节奏型的演唱。随后,笔者让学生演唱这种节奏类型的歌曲,感受黄鹂鸟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再如歌曲《游子吟》,歌曲前两句是带有八分音符节奏型,在“临行密密缝”处,节奏型突然变成了四分音符。笔者提问学生为何节奏型突然变成四分音符了,学生说表达了母亲对孟郊的不舍之情。因此,学生演唱前三句时使用八分音符节奏型,当演唱“临行密密缝”时,就懂得如何使用节奏的改变把孟郊母亲对孟郊即将辞行的恋恋不舍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不同的节奏型歌曲能让人有不同的情感表现。学生在学习演唱的过程中通过不同节奏型的对比,能够进一步提高对节奏型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提升对音乐表现力的感受。
(三)在歌唱中感知音乐语言
音乐蕴含着丰富的语言要素,可以生动地表现音乐中的人类情感,提升对音乐表现力的掌控。如在歌曲《隆里格隆》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味旋律的细微变化,笔者在范唱时做了甩头动作,提问在演唱时笔者做了什么动作,学生说甩头。而之所以甩头,是因为歌曲中有京剧韵味,甩头可以更好地提升对其表现力的感受。笔者继续引导学生看歌谱上面出现了什么装饰音记号使其出现京剧的韵味,学生发现是上波音记号。学生通过演唱感受旋律中带波音的表现效果,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京剧的韵味,也进一步感知到了音乐是如何表现情感的。
(四)在歌唱中感知和声效果
在一些单声部歌曲中,作者可以通过对旋律的组织、加工,使其产生丰满的和声效果,进而形成立体、多层次的音乐表现,让学生感受和声中的音乐表现。如歌曲《乃呦乃》是一首土家族民歌,由135三个主干音构成,笔者在学唱歌曲前设计了土家族人们搬木头的动作,学生边模仿边读嘿呦 嘿呦 |嘿 呦,配上55 55| 1 1|旋律,最后在学会演唱歌曲后,让一组学生演唱歌曲,另一组学生演唱嘿呦 嘿呦 |嘿 呦|旋律,两者旋律结合,形成了很好听的和声效果。
这种从分到合的演唱形式,使学生对声音的感知更加立体,从更加多维度的层面了解、感知音乐的表现力,也能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对多线条音乐表现层次的理解。
二、欣赏乐曲表现教学
对音乐的感受与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领域,也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进行欣赏乐曲的教学,能够有效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感受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一)区分音乐段落,用线条画音乐
根据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在聆听音乐时能够区分音乐基本段落,运用线条做出相应的反应。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聆听乐曲,根据乐曲的旋律画出相应的线条,使学生对抽象的音乐产生直观的感受,加强对音乐的记忆,提升对音乐的兴趣,进一步增强学生对音乐表现力的了解。
如欣赏《在钟表店里》时,笔者带学生分段欣赏乐曲,感知乐曲情绪,并用画线条的方式表现曲中的三段音樂。第一乐段中速度稍快、富有弹性,学生一边聆听一边画,用点状线条方式表现了工人们愉快劳动的情景。欣赏第二乐段时,笔者引导学生聆听时与第一乐段进行对比,音乐的速度、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会发现速度慢下来了,仿佛告诉人们:该休息了。学生随着音乐画线条,用波浪线表现工人舒缓的情绪。接下来欣赏第三乐段,乐曲情绪又一次欢快起来,再次用点状线条来表现钟表店里热闹的景象。
运用画线条的方式区分乐曲的段落,能够引导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方式感知乐曲的情绪,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音乐的记忆,更深刻地感悟音乐的丰富表现力。
(二)用身体打击乐表现音乐
身体的律动能帮助学生加深对音乐表现力的理解。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教育不应该停留在听、唱、弹三方面,還应与学生的身体律动息息相关。某种程度上,人的身体也是乐器的一种,通过身体的律动,能够表现音乐中蕴含的情感。另外,身体律动中的情感也可以体现在音乐作品中。在欣赏乐曲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经由身体律动来表现乐曲中蕴含的情感,从而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
在欣赏《瑶族舞曲》第二乐段后,笔者问学生:你们通过聆听音乐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呢?学生说仿佛看到了瑶家人唱歌跳舞、人山人海,围着篝火跳舞的场面。笔者便设计了拍手、跺脚的方式,让学生围成一圈,边做边唱,感受瑶家人围着篝火跳舞时的心情,对歌曲中表现的热闹场面有了真切的体验。在欣赏乐曲《新疆之春》第二乐段的过程中,笔者按照× × × | ×× × |×× ×× |× ×|×× ×× |× ×||切分节奏型设计了这样一组拍手、跺脚的动作,学生运用打击身体的方式,模仿了新疆手鼓节奏,演绎出了新疆维吾尔族人载歌载舞欢度节日的画面。
在欣赏乐曲的过程中,学生运用身体打击的方式表现音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乐曲中表现的音乐场景,把热闹的场面表现出来,激发音乐表现欲望。
(三)加入打击乐器表现音乐
在音乐课堂中,打击乐器以其节奏强、容易操作的特点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在欣赏一些活泼欢快的乐曲时,如果只是单纯依靠身体部位打节奏的形式是不能完全表现乐曲的音乐情感的,此时就应适当地加入打击乐器来辅助教学。两种方式的结合,不仅能完美地表现乐曲的热闹场面,还能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如在欣赏《瑶族舞曲》第二乐段的过程中,当学生用拍手、跺脚的动作表现时,笔者再次播放第二乐段,让学生想想乐曲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说速度越来越快。笔者认为单纯的肢体表现不出热烈的场面,所以加入打击乐器长鼓演奏,学生分组合作,一组学生用拍手、跺脚方式表现音乐,一组学生拍凳子打节奏,一组用打击乐器长鼓演奏,三种打击乐的演奏方式,表现了瑶家人不仅围着篝火跳舞,还有人用各种乐器为他们伴奏的场景,使音乐画面变得更有立体感了。
打击乐器与身体打击乐的配合,使学生对所欣赏乐曲的画面和情绪有了立体感,增强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学生在欣赏音乐时也能纵向聆听音乐的层次、感悟音乐的丰富表现力。
以上是针对歌曲的演唱教学和欣赏教学来对音乐的表现性教学进行的详细阐述。音乐教育是一个艺术和情感的表现过程,当学生抱着对音乐的热爱和兴趣参与到相应的音乐活动中时,对音乐表现力的理解和表达能够让他们的音乐成果更加具有艺术魅力、更加吸引人。除此之外,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还应强调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学习,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通过丰富多样的方式表现音乐,增强他们展示自我的能力,引导他们相互合作、相互欣赏,提升音乐素质,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