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生义 马玉花
摘 要:中职学校承担着培养技术型人才和劳动者的重要责任,在中职资助工作中也要强化德育教育,把资助工作作为一种育人途径,不仅要给予中职生一定的物质保障,补助中职生的基本学习生活,还要拓展帮扶渠道,强化中职生的道德水平和精神文化教育,关注中职生的思想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开展思想引导,塑造中职生积极、健康的价值观,提升其综合素质,使其将来能够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中职;资助工作;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16-0021-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6.007
中职学校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代替的教育效果。中职学校不仅承担着人力资源开发工作,还能够为现代化事业提供更多高素质技术型人才。只有做好中职学校的资助工作,把育人作为教育导向,把资助作为教育手段,以此来增加基层技术人员的质量和数量,才能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中职资助工作中,要想展现出资助工作的德育功能,需要强化资助育人教育理念,让中职生树立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在为学生提供物质保障、经济基础的同时,也要注重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引导中职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中职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创造伟大、技能宝贵、劳动光荣的时代风尚,为他们构建融洽、健康的成长环境,把立德树人作为中职资助工作中的核心理念,为社会发展、企业输送一批有担当、有品行、有技术、有理想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
一、中职资助工作中加强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一)通过资助育人来引导中职生的思想
在中职资助工作中加强德育教育,能够通过资助育人来引导中职生的思想。中职生的年龄还比较小,他们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借助于资助育人模式,能够实现教育的均衡化发展,融入公平教育理念,在资助工作中贯穿励志教育、感恩教育,实现资助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在资助工作中设立育人的教育目标,让资助工作内容成为德育教育的资源,更好地服务于中职生,让学生意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公平性、优越性,感知到来自于社会人士、国家的关爱与关心。
同时,在中职资助工作中,教师要成为中职生的人生导师,引领中职生树立积极的社会价值观、文化价值观、情感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将来能够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些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弥漫在校园生活中,中职生的年龄比较小,很容易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开展中职资助工作能够消除中职生的物质化、世俗化、功利化思想,使其更为积极地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之中,面对困难不退缩,成为一个有目标、有理想、有斗志的人。
(二)通过资助育人来疏导中职生的心理
在中职资助工作中加强德育教育,能够通过资助育人来疏导中职生的心理,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增强他们的心理抗挫、抗压能力,进一步解决当前中职生孤独、冷漠、自我、自卑的心态,促进其思想全面发展。中职生正处于人生的转折点,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方面都面临着较大的变化,特别是一些贫困群体学生,很容易出现成长障碍问题和心理障碍问题,而在中职资助工作中,不仅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投入到学业生活中,消除他们的经济负担,并且能够引导学生通过勤工助学、奖学金评比缓解经济压力,从而体现出自身的价值,消除学生的自闭心理、自卑心理,增强中职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到他人的肯定与认可,使其拥有“付出才有回报、才能成功”的意识,促进中职生更好地成长。同时,在中职资助工作中,能够激励中职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真切感知到党和国家的关怀,形成积极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态度。
二、中职资助工作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一)贫困生的认定机制不够精准
在中职资助工作中,存在贫困生的认定机制不够精准的问题,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资助门槛比较低、资助面比较广等。贫困生帮扶手册是中职学校评定贫困生的重要标准和依据,会给予贫困生学费、助学金的帮助,让每一位贫困学生尽可能享受来自学校的资助,从而能够更加用心投入学习活动中。但是由于当前贫困生认定机制不够精准的问题,很容易让部分学生产生贪念,甚至会心安理得地接受学校的资助,这样不仅无法展示出资助工作的德育功能,还会导致贫困生感恩意识淡薄、责任意识缺失,不利于提升贫困生的综合素质。
经过实际調查可以发现,当前中职学校助学金申请审核工作量比较大,工作难度也比较大,很难实现工作的动态化、精准化、精细化管理,这也导致学生“争穷”“哭穷”现象经常发生,在无形中助长了中职生的弄虚作假,伪装成贫困生来争取助学金,不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由此,在中职资助工作中,学校和教师一定要注重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价值观、情感价值观,使他们能够积极看待资助工作,把国家的资助金留给真正需要的学生,进一步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氛围。
(二)贫困生的帮扶制度较为单一
资助行为主要是由资助者与受资助者协同完成的,两者处于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也会影响资助效果及德育工作的成效。但是在实际的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很多资助帮扶制度完全违背了资助工作的本质、初衷,学校、教师只关注资助工作的完成效率,完全忽视了资助工作质量,缺乏对于学生精神、生活方面的关注,无法让德育工作全面落实在资助工作中,导致资助工作成为一种物质化、单一化的自主行为,这种单向性的自主工作是一种“输血型”的救济,完全偏离了资助工作“造血型”的本质和初衷。同时,在当前中职资助工作中,部分学校习惯于提供无偿性的学生资助,但却无法把扶贫工作和德育工作全面融合在一起,导致很多贫困生形成“坐等要”的受资助意识,认为被资助是理所应当的,甚至会认为自己贫困是社会不公平所导致的,根本无法提升被资助者的综合素质。
(三)资助工作和德育工作相互分离
经过实际调查可以发现,在当前的中职资助工作中存在资助工作和德育工作相互分离的情况。出现以上问题,主要是因为当前国家的资助工作量比较大,相关人员缺乏精力、时间参与德育活动,只关注资助工作中的政策、操作流程,忽视了利用资助工作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在中职资助工作中,没有设定激励机制,导致资助员工参与德育活动的积极性比较低,德育教育处于一种被忽略的状态之中,资助工作中的德育教育流于形式。其次,在中职资助工作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和交流,没有了解贫困生真实的学习困惑、生活困惑,忽视贫困生的品德教育、性格教育。
三、中职资助工作中加强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一)实现精准资助,完善认定标准
在中职资助工作中加强德育教育,需要实现精准资助,完善相应的认定标准,贯彻落实精准育人的教育目标,让中职资助工作更加具备针对性。学校需要设立完整的资助标准,其中包含了家庭经济困难、无社会福利与经济来源、单亲家庭、患有长期疾病、纯农户等,以上都可以作为评定受资助者的标准,让每一个中职生都能够了解资助要求和政策,使真正家庭困难、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享受到公平的资助。中职学校需要在资助工作中创新宣传的途径,实现传统媒体和宣传部门的对接与沟通,构建高效率、广覆盖、多渠道的宣传模式,深入挖掘贫困生的真实信息资源,强化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借助于宣传栏海报与校园广播,让每一个中职生都能够了解资助信息。资助部门可以通过励志演讲活动或主题班会的模式,把资助的益处呈现给中职贫困生,实现精准资助,这样才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业活动中去,端正自我学习态度、行为态度,感知到来自于国家、学校的关爱,意识到当前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能够艰苦奋斗、坚强励志,成为一名高素质技术型人才。
(二)做好扶志、扶智工作,完善帮扶体系
在中职资助工作中要想强化德育教育,学校、教师需要构建完整的帮扶体系,不仅要做好经济帮扶,还要做好扶志、扶智工作,提升中职生的综合素质。在中职资助工作中,在落实助免学费、助学金帮扶制度的过程中,要提供一些勤工助学岗位,强化校企合作,充分展现出中职学校的教育特征,让中职生在勤工助学岗位中提升能力、磨炼意志力,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与学习态度。学校需要积极争取社会资源,对现有补助资金进行扩充。目前中职学校的资助体系包含了提供助学金、免学费等方式,这两种资助方式主要是来源于国家方面的补助,学校需要保证助学金覆盖面的全面性、广泛性,让更多的社会力量融入学校资助体系之中。学校要设立专门的机构、部门,开展社会捐助的协调工作,这样既能够为中职贫困生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还能够让学生感知到来自于社会的关爱,从而更加努力地投入学业生活中,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发展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学校还可以设立以工换助、勤工助学的活动,拓展中职生享受资助的渠道,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资助,这样的资助工作更加具备意义,能进一步增强中职生的责任感,提升自我职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强化中职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抗挫抗压能力。
(三)提供多样化选择,丰富学校生活
在中职资助工作中,要想加强德育教育,需要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丰富学校生活。部分中职生碍于自己“贫困”的身份,不愿与参与到“资助育人”活动中,由此,学校需要了解中职贫困生自身的心理诉求,构建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让中职生拥有多种选择,学校可以为学生设立心理咨询室,展开一对一的帮扶工作,一边要保护中职贫困生的隐私,展现出学校的人文关怀,一边要给予中职生经济帮扶,让他们能够安心投入到学业生活中去。同时,学校还需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拓展中职贫困生沟通方式和渠道,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科技文化竞赛、学术报告、课题研究、兴趣小组、学习沙龙活动中,能够在方案设计、项目实施、项目总结过程中,锻炼中职生的综合素质,设立相应的助学标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践获得相应的资助,这样才能够展现出资助工作的德育功能。除此之外,学校要多设定一些志愿服务活动,以此来增强中职生的社会交往能力、社会责任意识,同时学校、教师要积极挖掘中职贫困生身上的特征和潜质,实施针对性的帮扶与指导,增强贫困生的自主意识、自信心,积极分享心路历程,让每一个贫困学生都能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力提倡节约、勤俭之风,构建健康、积极的主流价值观,走出封闭、自卑的心理,能够自主参与到校园活动中,学会乐观面对生活、看待生活,提升中职生的综合素质。
(四)以育人为导向,构建评价体系
在中职资助工作中,要想加强德育教育,需要以育人为导向,构建自主工作评价体系。在中职资助工作体系中,不仅能够评价学校资助工作的精准化、高质量,还能够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了解中职生的经济情况变化、思想价值观变化,以此作为开展德育教育活动的重要导向,充分展现出中职资助工作的德育功能。学校需要关注资助评审项目的合理性、规范性,关注评审结果的公平化、公正化,在此过程中要全面保障学生的自尊心,展现出评审程序中的人文关怀和科学性,让学生对学校资助有全面、正确的认知,能够勇敢面对自己家庭真实的经济情况,积极面对学校的资助,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投放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自立意识,产生更多的内在动力。同时,在中职资助评价体系中,还需要对诚信教育、资助政策、心理帮扶、智力帮扶的落实展开评价,不仅要关注经济方面的帮扶质量,还要以发展性眼光来看待资助工作,全面构建中职学校资助育人的教育体系,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促进中职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在中職资助工作中要加强德育教育工作,展现出中职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在缓解中职生经济压力、生活压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积极的情感价值观、文化价值观、人生价值观,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提升中职生的综合素质。在当前的中职资助工作中,要改变以往针对性差、活动形式单一的问题,深化中职资助工作的改革,构建完整的资助育人体系,构建融洽的校园教育氛围,培养中职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将来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胡秀锦.中职兼职教师资助机制与政策研究——基于上海的调查和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2(19).
[2] 马晓松.精准资助背景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探析——以H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黄山学院学报,2019(6).
[3] 曲绍卫,王皓,时嘉琪.大国教育公平:中国学生资助政策改革四十年回顾与展望[J].教育经济评论,2018(6).
[4] 傅雄英.中职学校学生资助档案的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玉林市7所中职学校的调研[J].知识经济,2019(6).
[责任编辑 赵颂花]
作者简介:詹生义(1971.8— ),男,汉族,甘肃民勤人,讲师,研究方向:中职学生资助与德育教育。
马玉花(1975.9— ),女,汉族,甘肃民勤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小学生德育教育。
课题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中职资助工作中加强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探究》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0]GHB3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