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心理教育的实践策略

2022-05-27 00:48万宝泉
学周刊 2022年16期
关键词:心理教育初中道德与法治实践策略

摘 要:初中生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见证者、参与者。初中生应引以为傲,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以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在实践中努力践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科学合理地运用新教材,将心理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思想修养和道德水平,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心理教育;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16-0129-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6.043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受外在环境和身心变化的影响,部分学生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有些学生还会出现逆反心理,甚至在不良心理的影响下出现极端的行为。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渗透心理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将心理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我国道德与法治的基本常识和相关知识,还要引导学生端正对待生命、对待生活、对待世界的态度,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促使学生形成更加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心理教育资源开发不充分、心理教育方法不合理等,需要引起教師的高度重视。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分别阐述了心理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现状和实践策略。

一、心理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现状

(一)心理教育资源开发不充分

在基础教育改革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成为对初中生进行心理教育的主阵地,利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已经成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新课改后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融入了大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些是直接在教材内容中展现出来的,还有些是需要学生思考生成的,这些内容成为对学生渗透心理教育的关键。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道德与法治教师对这些教育资源挖掘不深,缺乏有效的教学环境,对很多心理教育内容都是点到为止或一带而过,导致教材中的心理教育资源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心理教育教学方法不合理

新课程教育理念提出已有一段时间,但仍有部分教师受到传统应试教学思想的影响,只注重提升学生考试成绩,片面地认为在教学中如果过多地渗透心理教育,会占用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时间,影响教学进度。所以,部分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在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教学、情境教学运用不充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主要以死记硬背为主,很难做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影响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

(三)心理教育评价方式不灵活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中考必不可少的科目,在日常教学中,很多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仍以考试分数为指标来评价学生,过多注重结果评价,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这种单一的功利性的评价方式,使学生养成了错误的学习方式,只是机械被动地记忆书中的知识点,而对于知识本身的内涵难以深入体会与理解,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另外,有些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少对学生的鼓励性评价与暗示,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心理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整合教育资源,找准渗透切入点

1.整合挖掘教材资源

新课改后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其中蕴含着很多心理教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摒弃传统教教材的做法,树立“用教材教”的新教材观。由于教材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受地域的差别和教师教学风格的差异,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并不适合所有的学生。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精心分析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资源,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补充完善,使其更加符合学情和教学实际。在课堂上,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案例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调动学生的已有认知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将案例内容与自身生活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在对比中升华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学生的学习感悟。新版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很多阅读性的内容,在以往的教学中,这些内容不被重视,而其中却恰恰包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内容,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认真细致的阅读,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自读、自悟中实现对学生的心理教育。由于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是对所有内容都面面俱到,道德与法治教师还要结合学生成长需要和教学实际,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补充心理教育、职业规划教育、休闲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更加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2.推广使用本土资源

道德与法治与其他学科不同,它具有时效性,教学内容会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而不断更新。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打造开放性的课堂,注重课程资源的多样性,凡是对学生心理教育有利的教学资源都可以拿来利用,对课程资源进行更好的整合与开发。中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理区域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地域文化,而这些内容让学生感同身受,他们能形成更加深刻的体会。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灵活推广使用这些本土资源,利用图片、视频、公益短片等向学生展示身边的人、事、物,引导学生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在本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下,让学生认识到身边的真善美,培养学生高尚的心理品质。道德与法治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道德与法治。此外,道德与法治教师还要利用课后时间组织学生去参观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等,也可以让学生去拜访当地的抗战老兵、道德模范等,接受心灵的洗礼,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提高自身的修养,塑造健康的心理。

(二)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渗透有效性

1.创设教学情境,放松学生心情

利用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心理教育,符合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也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促进心理教育的顺利达成。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并将其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学会用道德与法律的知识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培养正确的生活观。初中生正值青春期,对于自己在身体和心理上的一些变化可能存在困惑,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成长特点,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利用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客观地认识生命成长规律,使学生可以正确地认知自己,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帮助学生消除成长中的烦恼。道德与法治教师还可以选择有益的影视片段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让学生感受其中蕴含的深意与哲理,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人生、生活和世界,使学生可以以轻松的心态去面对每一天的学习与生活,成为有道德、有法治观念、有担当的合格公民,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2.利用探究激趣,滋润学生心田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对外界的事物有自己的认知与想法,追求新颖与个性,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初中生的学习需求。为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利用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展示自我,表达自己的心得体会,用轻松和快乐滋润学生的心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很多教学主题都是紧扣生活的,为学生所熟悉和了解,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将利用这些主题,让学生针对一些生活现象、生活事件、日常行为等进行课堂辩论,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切入辩题,对其中的人、事、物行分析和評判,发散学生的思维,释放学生的情感。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生活环境、思维方式等不同,在学习过程中对统一教学内容经常会表现出不同的看法,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从中选择具有心理教育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分工合作,通过搜集资料,调查了解,整理分析等步骤,最终达成共识,完成课程学习。在合作学习中,不仅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而且还帮助学生建立起了规则意识和集体观念,同时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

3.加强实践训练,培养心理品质

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通过简单的教学就能实现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实践训练和磨炼。初中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发挥课堂的阵地作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训练和疏导,涵养学生的品性,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主题,让学生将教材中的案例资源改编成“校园心理剧”,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去搜集和教学主题相关的素材,将其改编成剧本,通过学生的自编、自导、自演,再现文字所描述的故事情节,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展现角色的心理变化过程,将角色的心路历程与自己的心理动态融合,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所传达的情绪情感和思想理念。道德与法治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让学生相互转换角色,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在不同的角色中去寻找唯一的自己,增强学生的心理品质。在讲述相关法律知识时,道德与法治教师还可以开展模拟法庭的活动,让学生充当“法官”“审判员”,对相关案例进行“审判”,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三)完善教育环境,营造和谐的氛围

每一名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他们的潜力和天赋各有不同,每个人身上都有属于自己的闪光点,在心理和人格上具有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学习要求和学习方案,将因材施教落到实地,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体,被教师所重视和关爱,促使学生积极转变心态,用更加健康向上的心理投入到日常课堂教学活动中。在教学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转变“教师本位”的想法,多创造机会和空间,让学生吐露自己的心声,建立平等的对话机制,将显性对话和隐性留白相结合,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可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主动与学生交流,启发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引导学生心理向更深层次发展。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道德与法治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后时间和学生开展“拉家常”式的谈话,循循善诱,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从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及时和老师沟通,把积攒在自己内心的郁闷和烦恼“一吐为快”,教师则要学会聆听,针对其中的一些问题给予学生及时的疏导,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完善教学评价,振奋学生的心灵

完善的教学评价可以起到振奋学生心灵的作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的积极评价对学生具有强烈的激励作用,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当学生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时,教师可以用言语表扬来强化学生的成功体验;当学生在课堂上提出新颖的见解时,教师要及时采取适当的方式对学生予以肯定;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良好行为,作为优秀的事例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促使学生再接再厉,也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除了教师评价外,道德与法治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指导学生运用理性评价自我的方法,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尝试着解决问题,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同龄人更容易走进彼此的心灵,道德与法治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或小组之间相互评价,在对他人评价的同时反省自己,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目的,塑造学生谦虚好学、团结友爱、追求进步的心理品质。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让其他学科的教师和家长参与到对学生的评价中,形成多方联动机制,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道德与法治教师还可以利用数据库资源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袋,把初中生的学习成绩、心理健康水平、创造能力、学习能力等都记录其中,通过定期回看,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利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学生进行定期的心理测评,追踪学生整个初中生涯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暴露出来的心理问题加以及时的干预,保证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结语

总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各种新事物、新思潮不断涌现,机遇与挑战并存,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面临着巨大的考验。这就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能力,与时俱进,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心理教育渗透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始终,打造高效的课堂,全面提升初中生的心理素养。

参考文献:

[1] 邵晶.谈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求知导刊,2019(32).

[2] 杨爱萍.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机整合[J].新课程研究,2020(12).

[3] 王顺民.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探索[J].当代家庭教育,2020(12).

[4] 王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探索与实践[J].文理导航,2019(5).

[责任编辑 薛晓静]

作者简介:万宝泉(1970.4— ),男,汉族,甘肃庄浪人,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政治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心理教育初中道德与法治实践策略
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初探
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
创新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究
浅析赞赏教育在中学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提高初中生牢记英语单词的实践教学策略
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教育的几点思考
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
高级英语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实践策略研究
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教育方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