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潇斌 郝习君 陈长香 宋琼 郝晶 (华北理工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河北 唐山 063210)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疾病模式的转变,人们对于疾病的关注已从干预和治疗转向预防〔1〕。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显示,人的健康与寿命60%取决于生活方式和行为〔2〕,通过改变日常生活中的不良健康行为,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实现维持和改善健康的目标。Pender等〔3〕将个人为保持或改善健康状况实现自我满足,而自发、多方面的行为和感知定义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其作为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能有效预防或延缓各类慢性病发生,对疾病发病率和病死率有巨大的影响。在中国居民整体健康素养水平较低的情况下〔4〕,改善居民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是增强全民健康的重要举措。本研究调查社区高龄老年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现状,并分析个人、家庭、社区、社会支持对其的影响。
1.1对象 2016年7月至2017年1月,对河北省唐山市所有二级及以上医院,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二级医院(唐山市弘慈医院)和三级医院(唐山市工人医院),两家医院直属的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布于唐山市区东南西北中),登记户籍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80.12±4.739)岁。纳入标准:年龄≥75 周岁,在社区居住超过1年且档案完整;意识清楚,沟通无障碍;愿意配合本研究。排除标准:存在严重的疾病、精神障碍、痴呆和严重认知障碍;调查期间外出者。
1.2方法 调查人员由经过统一培训的研究生、在校本科生和课题组其他成员构成,由导师与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系取得支持,获取居民健康档案,对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老年人采用入户调查方式进行,先解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获得被访者同意后进行正式调查。所有问卷现场收集,并逐项审查,有问题及时解决。共发放问卷3 612份。收集有效问卷3 448份(95.46%)。
1.3调查工具和内容 (1)一般人口学调查表: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等。(2)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HPLP-Ⅱ)〔5〕:该量表包括52个条目,6个维度,采用4级评分,从不(1分)、有时(2分)、经常(3分)及总是(4分),总分52~208分,得分越高,表明生活方式越健康,差(52~90分)、一般(91~129分)、良好(130~169分)、优(170~208分)4个等级。该量表Cronbach α为0.94,是衡量老年人健康生活方式的有效工具。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1社区老年人自我价值感 HPLP-Ⅱ得分为(124.32±23.446)分,总体处于一般水平。
2.2高龄老人自我价值感单因素分析 不同的性别、年龄、婚姻、文化程度、性格、生活态度、生活幸福、生老病死态度、社区活动频率、邻里往来帮助、与子女交流、子女看望频率、养老事业发展态度、社会公平、与人结交朋友、与人交谈、有无爱好的高龄老年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高龄老人自我价值感的多因素分析 以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得分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满足显著性水平的变量纳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以探究影响程度。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生活幸福、生老病死态度、与子女交流、与人结交朋友、与人交谈、爱好、邻里往来帮助、社区活动频率、养老事业发展态度、社会公平是社区高龄老年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2。
表1 影响社区高龄老年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单因素分析
续表1 影响社区高龄老年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单因素分析
表2 影响社区高龄老年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多因素分析
本研究中社区高龄老年人HPLP-Ⅱ得分略低于南京市社区老年人〔(137.42±22.57)分〕〔6〕,提示唐山市社区老年人对健康的生活方式的认识需要进一步提高。此外,与本研究中调查的老年人都为7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有所降低,多年来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已固化,很难改善目前的不良生活方式有关。
高学历的老人倾向于积极寻求健康知识和保健行为,并且可以筛查和获得对自己的健康服务有益的正确健康信息,本文结果与孙丽娜等〔7〕研究一致。性格外向的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乐于和他人交流,社会支持系统发展的好,更易在融洽的人际关系中互补学习,形成健康生活方式,进而提高生命质量。自我幸福感高的个体更倾向于采用积极应对方式面对健康受损,本文与何巧等〔8〕研究结果一致。平淡接受生老病死的老年人坦然对待疾病、死亡,合理的释放自己的压力,从周围环境中获取美感和享受,保持乐观的心态,利于其健康生活方式的促进。愿意与人交朋友、交谈和有爱好的老年人在疾病预防、健康保健等方面,积极获取和了解基本健康信息,主动采取健康行为,维护和促进身体健康。
老年人人际关系重心多来自家庭〔9〕,与子女经常交流利于老年人获得精神安慰、心灵安全感,在子女的陪伴与照料下,老年人更有可能形成健康生活习惯。长时间生活在同一环境下,家庭成员具有相似的生活方式与习惯〔10〕,子女将健康知识和生活方式潜移默化的在家庭中传播,对老年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形成有积极作用。
由于子女大多不在身边,邻居提供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雪中送炭的效果〔11〕。经常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与外界沟通,促进健康信息接受和健康行为实施,这一过程也利于心情舒畅,发挥调节心理作用,促进居民健康生活方式的改变。
老年人能够以积极的视角看待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12〕,以乐观的心态应对和接纳晚年生活,维持积极的情绪,老人感受到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关爱〔13〕,有充足的民生保障和服务供给,以积极生活方式应对日常生活。老年人认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公平地惠及更多的人〔14〕,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被满足,有利于他们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
综上,个人、家庭、社区和社会应加强对老年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重视,增加老年人的健康相关行为。对高龄、文化程度低、性格内向老年人的多加关注,引导老年人建立正确的幸福观念和生老病死观念,鼓励老年人发展爱好,积极与他人沟通交流;家庭成员提供老年人健康生活的保障,经常与老年人交流来往,给予老年人正确的健康教育,避免不良的生活方式;社区应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载体,健全保健设备和养老设施,增加居民见面和了解的机会,对与老年人关系密切的人群如邻居开展健康教育,使他们了解并驱使老年人开展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通过努力改善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支撑条件〔15〕,确保全体老年人能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