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韵 傅安妮 林欢欢
摘 要学业竞争生态的异化带来学生道德发展隐忧,表现为排他性竞争下的关怀意识淡漠、对抗性比拼下的合作关系破裂和功利化导向下的公共责任缺失。“双减”政策背景下,以道德化视角重塑学业竞争生态,意味着挖掘并彰显学习竞争的道德意蕴,实现学习者从利己排他转向多元共存、从对抗疏离转向协作互助、从追逐功利转向回归初心,具体可围绕制度规则变革、文化氛围更新、行动方式调整三条路径展开。
关 键 词“双减”政策;学业竞争生态;道德化;重塑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2)05-0013-04
应试教育下泛化畸形的学业竞争生态不仅剥夺了中小学生的童年时光,而且引发排他性竞争之“恶”,严重阻碍学生减负。在全国深入开展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工作的背景下,以道德化视角对学业竞争生态加以审视并重塑,挖掘其道德意蕴,彰显其德育价值,既是破解教育内卷难题所需,也有利于促进“双减”时代德育生态的优化。
学业竞争生态是学生围绕学习成就展开相互竞争时所处的整体环境,牵涉学校、家庭与社会,包涵制度层面的考试升学规则与选拔体制、文化层面的比拼氛围与竞争心态、行动层面的实力提升和竞争参与等。良性的学业竞争生态有利于激发学习动力与创新意识、培育卓越人才,但正如福克斯所言“竞争在本质上是一种带有灵性的恶”[1],学业竞争生态的异化带来了学生道德发展隐忧。
(一)排他性竞争下的关怀意识淡漠
以分数和等级为学业成就衡量标准的评价体制下,横向比较成为鉴定学业成功与否的方式,这使得学生被动地卷入排他性竞争中。虽然考试规则看似公正平等,但学生不再追求超越自我,而是努力赶超他人。学业竞争异化为一场单个人面对所有人的战争,鼓动着自我中心意识的无限膨胀,导致在追逐个人学业成就过程中忽略了对他人的关怀意识。僭越他人的妒忌与妄念导致人心放肆,被野心操纵的教育成为个人主义的机会教育。[2]在以个人利益为中心、事不关己的心态影响之下,学生难以对他人的无助沮丧感同身受,更不愿为他人取得进步提供关心与帮助,从而沦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二)对抗性比拼下的合作关系破裂
如果把竞争定义为个体在争取有限资源时力求战胜对方的对抗性行为,把合作定义为群体内多个成员为追求共同目标而互相帮助的协作性行为,[3]那么同伴竞争既可能督促个体努力向上,也可能破坏分享乃至合作的可能。[4]为获得战胜同伴的额外优势,学生更多地依赖于“课后狂补”,“赢在起跑线”的信念不断支撑着家长为子女争取更多的补习资源。“不怕同桌是学霸,就怕学霸过暑假”的戏谑之言流露着竞争者暗下苦功、孤身奋斗的韧劲。当学习伙伴成为竞争对手,彼此疏远、各自为战,就不再有资源方法的共同分享、知识灵感的交融迸发、学习体验的交流传递,不仅削减了学习收获,而且不利于和谐互助精神的养成。
(三)功利化导向下的公共责任缺失
当学习仅仅是为了获取学分绩点、等级评价之类的外在目标,学生之间的交往便会走向功利化,他们视同伴为竞争对手,视集体为衬托自我的工具,而不再视公共责任为己任,公共德性随之成为稀缺之物。[5]学生把注意焦点放在易于提升分数与排名的学习活动上,课余时间被各类文化补习和试题训练占满,他们将无暇分担家庭劳务,不愿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基础教育阶段是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的关键时期,激烈学业竞争环境中知识学习与实践行动的脱离,使学生被禁锢在单一的“学业自我”身份之中,难以体验家庭成员、社会成员等多样化的身份职责,更难养成身体力行地关心服务社会的公共品格。
学习竞争生态的道德化重塑意味着消解恶性学习竞争对中小学生德性养成的潜在负面影响,挖掘并彰显学习竞争本身的道德意蕴,更新学习主体的竞争观念,规范学习主体的竞争行为。针对学业重负下极度竞争引发的中小学生道德发展问题,“雙减”时代学业竞争生态道德化重塑的目标指向以下三个转向。
(一)从利己排他转向多元共存
“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的标语将学业竞争异化为一场牺牲他人成就自己的残酷战争,引发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高度膨胀,学生不再以共赢为目标,而是以独占鳌头为信条。[6]学习者间互相排斥的对立关系应该转化为相互接纳、彼此欣赏的多元共存关系,这需要改变围绕分数等级展开的同质化竞争规则,构建鼓励个性释放、承认个体多方面优势的异质化学业竞争生态,使学习主体不再视他人为阻力和障碍,能够积极正视他人的优点长处,以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学业竞争的成败结果。
(二)从对抗疏离转向协作互助
“课内减负,课外加餐”的学习竞争模式使学生陷入各自为战的状态。每个人都离群索居,对他人的命运漠不关心,每个人都独自生存,并且只是为了自己而生存。[7]真正的学习收获只能在与他人的开放性关系中产生,学生应在共同体内经历一种公共的学习生活,不以打败对手作为学习目的、不因对方的成就而心生妒忌,彼此之间展开对话与协作、共享经验与智慧,在协作互助中收获新知并促进智慧创生与能力养成。
(三)从追逐功利转向回归初心
“吃苦中苦,做人上人”的读书信念使学习被窄化为一条苦行之路,学生将外在显见的荣誉地位、资源机会作为努力目标,教育蜕变为一种个人主义自由竞赛的机会教育。[8]学业竞争的意义导向应从追逐功利转向求知务学的本真价值追寻。夸美纽斯所述的“学问、德行与虔信”理应是学习的终极目标,学生通过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得分数等级之类的外在承认,更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以及生存世界的规则与秩序。学业竞争不只是为了超越他人,更是在涵养人心、修炼品性、求得真理的过程中不断超越自己。
(一)制度规则变革——从同质竞争到异质竞争
制度是一把双刃剑,既会制约行动也能促进行动。[9]围绕单一评价指标的同质化竞争使学生陷入无止境的等级比拼,为此,需将同质竞争变革为异质竞争,以包容学习者丰富多元的个性。
1.构建学习能力分类评价体系
道德化的学业竞争生态需能够接纳学习者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并有助于个体释放多方面潜能。学生的学习能力涵盖感知观察、记忆想象、阅读理解、分析计算、创造与解决问题等,每位学生在不同能力上的发展速度和表现情形各异。因此需要构建学习能力分类评价体系,针对不同能力设计不同的评价方式。例如,以标准化测验评价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开放式问题衡量学生的想象能力,以探究式作业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等等。通过量化考核、质性评估等多种方式的分类评价,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学习能力特征,发现优势与不足,从而力求扬长避短,找到适宜的个性化学习发展方向。
2.完善学习专长评优奖励机制
道德化的学业竞争生态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信心,为学生攻坚克难提供外在支持与内驱动力。以分数名次为依据的学业奖励制度并没有顾及大多数学生渴望被认可的心理需求,因此需要完善评优奖励机制,重新界定“学习优异”的内涵并扩大“优秀标准”评定范围。除了奖励“高分者”之外,教育者还要关注学生表现出的各类专长,比如探索发现新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热心指导他人学习、保持专心自律的学习习惯等等,并制定包含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精神、学习习惯等全方位的评优规则,使更多的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激励,发现自身与他人的闪光之处。
3.优化学习过程考核实施办法
道德化的学业竞争生态需促使学生享受学习过程本身,在不断探索未知与收获新知中实现身心发展。优化学习过程考核实施办法,需要遵循课内课外相结合、学期中学期末相结合、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原则,设计全面多样的考核形式,引导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参与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力與态度进行准确细致的记录。同时,设计学习过程考核在学业成绩总评中的合理权重,及时公布过程考核结果以便学生依据自身情况调整学习节奏,进而缓解“一考定终身”焦虑状态。
(二)文化氛围更新——从优胜劣汰到共生共赢
竞争文化代表人们对竞争意义与竞争机制的普遍性共识。为此,需要营造一种共生共赢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养成学习过程中的互助美德。
1.弘扬重义轻利的竞争道德观
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重义轻利”,或者说是“去利存义”。[9]这意味着人们展开竞争不能只为淘汰弱者、追逐功利,还要遵守道德伦理、维护公共利益。在学业竞争生态中渗透重义轻利的竞争道德观,一方面要借鉴历史经验,传播古人智慧,阐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如孔子所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所言“去利怀义”,引导学生吸取义利观的精华并树立远大高尚的学习目标;另一方面要培养学习者之间的“交往之道”,营造和谐共进的学习竞争氛围,引导学生在遵守竞争规则、诚信应对挑战的基础之上构建相互理解、支持和信任的学习同伴关系。
2.培育争先创优的集体荣誉感
道德化的学业竞争生态需能调动学生的个人内驱力和集体荣誉感,促使学习过程中个人能量和团队作用统合发力,进而改善学习者之间的对抗性关系。教育者需在中小学班级内培育争先创优的集体荣誉感,升华学业竞争的意义。一方面要“以德促智”,通过组织多样化的互学、助学、共学活动,使学生在自由开放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创生智慧,感受团队力量并提升班级凝聚力;另一方面要“以智促德”,鼓励学生发挥自身学习专长,主动关心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伴,为他人答疑解惑,传授方法经验,增加学习信心,使个人学业进步与为集体做贡献、争荣誉相互促进。
3.构建互动共享的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是学习者和助学者共同组成的团体,围绕知识建构与意义创生展开沟通合作、分享学习资源,这既是一种有效的学习组织形式,也有利于营造互动共享的学业竞争氛围。学习共同体的构建需要教育者组织异质而非分层的学习小组,使具有不同专长的学生在交流互动中相互碰撞启迪,成员之间保持平等互学、信任尊重的合作关系。并且,学习共同体的构建除了释放学习者的潜能之外,还需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结合,共同体内学习任务的设置需着眼于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品格塑造,通过民主研讨、助弱帮扶、社会调研、理想畅谈、心理疏导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共同体中获得全方位成长。
(三)行动方式调整——从超越他人到超越自我
学业竞争除了满足社会的人才筛选需求之外,更应回归到激发智慧、存养德性的根本育人目标上来,这需要多方主体作出行动方式调整。
1.引导学生量身定制目标规划
每个学习者都有着不同的能力基础、知识储备、兴趣倾向和学习习惯,教育者需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量身定制学习目标与规划,依据学生特殊的学习起点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宜的学习方法、内容与工具,并设置相应的学习任务难度和深度,鼓励学生将个人远大抱负与短期学习目标相结合。同时,学习挑战任务的目标难度是可动态调节的,当学业竞争的现实结果显示目标遥不可及时,教师与家长需帮助学生共同制定应对挑战的策略抑或修改目标规划,从而使学生聚焦于有意义的学习、避免迷失方向。
2.建立学习档案跟踪成长历程
去伪存真、求得真知的过程本身充满艰辛坎坷,但有利于磨练坚强意志、塑造坚韧品格。注重终结性评价的学业竞争生态下,学习过程对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往往会被忽略,为此,教育者需要引导学生建立学习档案,协同家长一起跟踪学生成长历程。学习过程中的评估指标可以是多样化的,除了单元测验分数之外,还包括日常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实验操作情况、项目化任务参与情况、课外调查研究报告质量、小组交流汇报表现等等。通过设计多样化的跟踪评价记录表和评价工具,以阶段性形成性评估使学生把握自身学习进度,体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踏实奋斗过程,形成坚强意志以抵抗学习倦怠和竞争挫折。
3.纵向评估学生的进步与成就
道德化的学业竞争生态下,学生的注意力会导向对自我的不断超越而非对他人的不断碾压。教育者需摆脱外在固定标准或横向比较结论的框限,对学生进行纵向评估,帮助他们结合短期和长期目标,发现自己的知识技能收获、能力发展优势以及价值观念变化。纵向评估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是对学业成就的重新界定,即是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努力之后在自身原先基础之上的突破与成长,能够为学生在未来开拓创新、实现学习目标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同时,教师和家长应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进步与成就、在学业竞争中获得自豪与自信的主观体验,并鼓励他们在学习共同体内分享学习成果、建立彼此激励的积极互动关系。
参考文献:
[1]Fox,M.A Spirituality Named Compassion:Uniting Mystical Awareness with Social Justice[M].Inner Traditions.Bear Company.1999.70.
[2]劉云杉."知识改变命运"还是"教育使人不被命运所摆布"[J].探索与争鸣.2015(6):85-91.
[3]Davis,James A.The Campus as a Frog Pond:An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Relative Deprivation to Career Decisions of College Men[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66.72(1):17-31.
[4]马莉萍,黄依梵."近朱者赤"还是"排他性竞争"——精英大学学生学业发展的室友同伴效应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1(2):41-63.
[5]朱永新,汪敏.教育如何不再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公共品格教育的逻辑向度与实践进路[J].教育研究.2020(2):61-71.
[6]钱理群.北大清华再争状元就没有希望[N].中国青年报.2012-05-03(3).
[7]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627.
[8]钱穆.中国历史精神[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91.
[9]理查德.斯科特.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M].姚伟,王黎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61.
[10]彭忠益,王友良.竞争道德思想的历史考察[J].求索.2020(6):37-40.
责任编辑 徐向阳
①本文系2022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课题“制度-行动”互构视角下浙江省义务教育“公民同招”政策实施跟踪研究(编号:22NDQN275YB);2020年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教育公平视野下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文化资本补偿机制研究”(编号:Y202044097)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