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冬妹 冉亚辉
摘 要“双减”政策背景下的家庭建设,要高质量服务于立德树人,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在学生家庭生活建设中,要凝聚共识,更为重视学生的品德发展;要立足学习,更为注重培养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要回归生活,更为强调学生生活体验及其过程;要言传与身教并重,更为注重父母的榜样示范;要结合传统家庭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为注重健康家风建设。
关 键 词“双减”政策;家庭生活;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2)05-0021-03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孩子的第一任老师。”[1]这既强调了家庭生活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不可替代,同时也明确了父母的重要家庭教育责任。探索“双减”政策下学生优良家庭生活的建设策略,促進“双减”政策的落实,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是新时代家庭教育的重要课题。
“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2]家庭对青少年的品德影响很大,家长作为青少年成长的“第一责任人”,要充分利用家庭这个“大课堂”,让家庭生活助力青少年品德的健康发展。
青少年的成长需要健康的家庭品德教育。少年儿童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期,需要在品德教育的滋养下成长,实现“在品德基础上的教育”和“在教育基础上的品德”的统一。高质量的家庭品德建设,是家长的教育责任。家长给青少年什么样的生活,就是给青少年什么样的教育。作为和家长,应当凝聚共识,让美好的道德观念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家庭生活建设应多方面促进学生品德发展。一是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培养。家长可以通过讲故事、手工互动等亲子实践活动帮助青少年了解传统文化习俗。对青少年予以传统节日文化氛围的熏陶,能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道德价值观,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如春节包饺子,元宵节做花灯、包汤圆,腊八节熬制腊八粥等,既能培养青少年爱劳动的美德, 又可以增加青少年对传统节日文化习俗的了解。二是注重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家长可以带着青少年去看看主旋律题材的电影,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激价值情感,引起思想共鸣。三是注重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培养。通过带领青少年参观红色博物馆、英雄纪念馆、革命教育基地的方式,帮助其领会文物资源背后的历史故事,现场感受革命英雄为理想信念而奋斗的革命气节,加深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树立英雄人物在心目中的榜样形象,培育英雄情结,进而树立远大志向,坚定理想信念。
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3]家庭生活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拥有更多的闲暇时光,这就需要培养青少时间管理能力。具有较强时间管理能力的青少年,能够高效地利用学习时间,且能高质量地完成任务并达成较好的效果,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休闲时间,学得轻松、玩得快乐。培养青少年的时间管理能力,是家庭生活建设中的重点目标。
家长要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培养青少年的时间管理能力。首先,要结合日常生活有目的地引导确立时间管理意识。通过鼓励青少年参与安排放学后各项活动的时间,如预估完成每一项作业所用的时间,预估吃饭、做家务劳动的时间,预估玩乐休息活动的时间等,培养对时间的自主规划与管理意识。其次,要善于引导青少年养成时间管理的习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示范引领,即“要求青少年做到的,家长首先要做到”。家长与青少年一同规划放学后的活动时间,在青少年开展这些活动时,家长同步进行,以正向的鼓励引导青少年。最后,要注重时间管理过程的评价。通过以“天”为单位的短期评价,记录下青少年每天的时间规划完成情况,并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奖励。通过以“周”“月”为单位的长期评价,以合理方式核定每周、每月的时间规划完成情况,对时间管理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与评价,引导形成长久坚持的良好习惯。
“双减”政策要求教育回归育人本位,家庭教育回归生活本位。教育并不只是单纯的知识教育,有很多品质和能力不是在书本中能学来的。这就要求家庭生活教育注重学生的体验,在体验中进行个人生活阅历的积累,获得面对未来的勇气和触动心灵的感悟。同时将教育真正融入家庭生活之中,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教育回归生活,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意义重大。现代教育的问题之一就是青少年的学科知识学习过多,上课、作业、考试、补习占据了大部分时间。相应地,青少年的生活学习、体验学习必然相对缺乏。青少年的智慧发展之路需要通过生活进行感悟和建构。如果青少年的学习脱离了生活,缺少了在生活中参与体验的经历,就失去了生活源泉的滋养,这对学生的健康发展非常不利。
教育要回归生活,就应让青少年积极参与家庭生活。一是让青少年享受家庭阅读生活。阅读是儿童打开世界这本大书的不二法门。在家庭的某个区域设置“读书角”,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与青少年共同制定阅读时间表以及计划,并予以奖惩,以促使青少年良好习惯的养成。初期尽可能选择青少年感兴趣的书籍,再引导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以丰富知识面。二是让青少年享受家庭劳动生活。劳动既是智慧之源,也是责任养成之根。通过每日一问“今天你劳动了吗”常规活动让青少年形成动手意识,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做”良好习惯。在日常家务劳动中,开展“劳动小能手”奖励活动让青少年感受双手劳动带来的成就感,进而帮助青少年养成勤俭朴实的优良品质,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三是让青少年享受家庭自然生活。家长可带领青少年走进大自然,感受大山的雄伟,感受大海的包容,让大自然成为舒缓学生繁重学习负担的“减压阀”。四是让儿童享受家庭美育生活。如家中环境的创设、房间各处的布置可以让青少年积极参与,让青少年从温馨、干净整洁的家庭环境中发现日常生活之美。还可以通过音乐、美术、阅读文学作品等形式对青少年进行艺术启蒙,发展兴趣爱好,感受艺术之美。
“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4]新时代高度重视父母的言传身教,要求家长做好青少年的榜样,帮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在调查学生最崇敬的榜样时,研究发现“父母”排在第一位。[5]这表明家长是青少年第一个要学习的重要他人,是子女反思和发现人生问题的重要参照,也是子女选择过一种什么样的人生的重要参考。家长的言谈举止,对人对事的是非观念、看待问题的角度、兴趣爱好、性格、文化素养等对正在形成品行的青少年都有很大的影響。同时也说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更需要父母以身作则,建设一个积极向上、温馨、充满爱的家庭,给青少年提供心理上的崇拜感和安全感。
父母的一言一行, 青少年从小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孝顺自己的父母,待自己老后,青少年也会自觉仿效。耳濡目染的教育是有效和长久的,可使青少年真正将孝道融入骨髓,成为习惯,并代代相传。“每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在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6]比如经常和青少年进行亲子阅读,家长通过抑扬顿挫、绘声绘色的讲解,将故事讲得生动有趣,青少年听得也会入神,也会非常喜欢听故事。在讲完故事后,家长针对故事提出一些有教育意义的问题来让青少年思考回答,青少年通过专注的听和积极思考,久而久之就养成了爱阅读和勤思考的习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7]“三个注重”明确了家庭建设重点,凸显了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要地位。
家庭为本,家风为魂。好的家风能够让青少年受益终身。根植于日常生活中的家风是家庭的风尚,是家庭成员举手投足间的一种生活习性。家风深刻影响并塑造家庭成员的基本价值观念,尤其是在规范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品德修养、行为习惯、家国情怀等领域,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
家风的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家长高度重视并长期坚持。首先是家长先行先学优秀传统家风文化,而后在闲暇时间通过亲子阅读的方式,和青少年共同学习《颜氏家训》《治家格言》等优秀传统家训书籍中的“忠信孝悌、礼义廉耻以及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的价值理念”,从而让家庭成员特别是青少年对家风文化有所认识和理解,并形成对优秀传统家庭美德的认可,达成统一认识。其次是结合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制定切实可行的家训家规提供更多可参考的取材标准,其重点是把“道德、礼节的教育”作为家风家训制定的主要内容,以涵养家庭中未成年人的道德品质。此外,家长和青少年可以通过参观“百家训园”“家风家训馆”等各具特色的家风家训活动阵地,学习与借鉴制定本家庭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家训、家规,形成与时代风尚相互融合的家风文化。最后是建设并传承良好的家风文化。一是鼓励青少年用书法、绘画等形式把家训、家规进行个性展示,加深青少年的文化认同;二是可以定期开展“好家风”家庭故事分享会,父母将自己的理解与子女在民主、平等的对话中表达出来,加强亲子互动和陪伴;三是设计家风文创产品如书签、钥匙扣等,把家风文化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四是制定家庆日,增强家庭成员践行家风家训的仪式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54.
[2]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6(02).
[3]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5.
[4]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19.
[5]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权威发布[EB/OL].(2018-09-27)[2022-04-21]. https://cicabeq.bnu.edu.cn/zljc/jcjgbg/84e865474fd642b3b739 7ecb8f6c6c66.htm.
[6]苏霍姆林斯基.家长教育学[M].杜志英,等,译.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2:7-8.
[7]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2-18(02).
责任编辑 徐向阳
①本文系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2021年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编号:21SKGH038)、重庆市教科规划2021年一般项目“新时代基础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项目编号:2021-GX-325)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