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金萍
(蚌埠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2015年,国务院发布《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2015年到2020年为时间节点,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明确了三步走的发展目标,提出到2020年建立健全一体化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1]
几年来,政策落地情况怎么样?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取得了哪些成绩又存在哪些问题?有研究指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现状来看,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学制、课程体系、评价体系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改革方面进程缓慢。[2]医学院校的专业设置、历史文化、校园氛围等与综合性大学和职业院校有很大的不同,创新创业教育具体存在哪些问题,有其研究的实践价值。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价的主体应该包括政府、社会、高校,具体包括政府主管部门、社会保障部门、企业家、高校分管领导、专业教师、专家学者和学生。[3]在评价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评价的权重,因为只有学生转变创新创业观念、产生创新创业意愿并勇于去实践,才能说创新创业教育发挥了作用,产生了价值。亚利桑大学所创的“伯杰创业教育项目评价”是将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的代表性实践,该评价法将学生作为重要的评价对象,由学生的表现发展来判断双创教育效果的好坏。[4]
以安徽省内三所医学本科院校不同年龄、性别、年级、生源地及专业的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582份。有效率100%。
表1 样本基本情况
创新创业教育价值于学生成长方面具体体现在创新创业意愿、创新创业能力、教育满意度、创业效果等。
对于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知,89.13%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学生应该开展或尝试开展创新创业活动;85.97%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学习创新创业课程。对于参与创新创业的主观意愿调查结果如表2。
表2 创新创业的主观意愿调查结果
70.54%的被调查者表示学习过并掌握一定的创新创业相关理论知识,但仍有29.46%的被调查者表示没有系统学习过相关知识。在对于个人是否具备诸如不甘平凡、发现问题、勇于挑战等创新创业精神的问题答案中,分别有64.98%、26.93%、3.29%的被调查者在有一些,基本具备、完全具备中选答,4.8%的被调查者选答完全不具备。对于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政策的了解程度中,答非常了解和了解一些的仅占全体被调查者的4.99%和63.78%,高达31.23%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了解。
医学生对于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满意度评价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教育质量。学生喜爱的、满意的教育教学才能发挥深刻的育人价值。从调查结果来看,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学生总占比为58.6%,32.74%的同学在基本满意中选答。
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其中能力体现在创业者的综合素质以及行动力上。对于创新创业者素质的自我认知中,59.17%和3.79%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基本具备和完全具备创业者素质。分别有12.83%和13.21%的被调查者了解并参加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其他相关创新创业比赛。但值得关注的是高达54.99%和59.86%的被调查者虽然了解相关活动和比赛,但并没有参加过。分别有63.78%和56.57%的被调查者在校园是否有过程中的创新创业和创新创业成功案例中选答“有”。
表3 医学生创业效果
课程建设包含如教师队伍、教材、考核方式等多方面内容。三所院校在课程设置、专任教师、专业教材、学分设置等方面都得到了调查者的较高评价。具体见表4。
表4 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情况
调查结果中分别有68.08%和72.57%的被调查者表示分别在辅导员老师和专业课老师那里接受过创新创业相关教育或引导。68.20%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的学院有创新创业的教育氛围。
多数学生创新创业意愿较高,且超过95%的学生不同程度的认为自己具备了创新创业者的一些品质和特征。但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学生却不多。一方面反映了学生“想的多,动的少”的普遍现象,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学校方面在宣传贯彻执行相关政策上存在问题。这一点通过超过1/3的学生对于国家关于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的了解程度也可以得到印证。
创新创业相关政策宣传要从学校上层规划中找寻支持。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需要在明确办学定位基础上,形成高度统一的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办学思想和目标意识。[5]若高校不将双创教育纳入到自身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当中,仍以传统教育观念看待创新创业,对双创教育表现出功利权益化,那则难以培养出能为创新型国家服务的人才。[4]
从创业效果来看,校园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简称:大创项目)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为例,仅12.83%和13.21%的被调查者表示参加过。而63.78%和56.57%的数据支持校园过程中的创新创业项目和成功案例。这可能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和实践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经验的积累才能产生一定的成果或影响,而被调查者中以低年级学生为主,积累经验不足所导致。
从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来看,在专门创新创业课程开设、专任教师、创新创业学分、创新创业慕课等信息化课程的建设、专业教材、创业孵化基地、社团、俱乐部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基础和开发。但创新创业学院的设置以及校企、校所合作方面七成被查者表示没有或者不清楚。双创教育需要理论与实践并举的“双师型”师资,但当前既有理论深度又富有扎实创业实践经验的“学者型企业家”或“企业家型学者”十分匮乏。[4]
如果没有良好的校企、校所合作,社会支持的力量没有发挥出来,关在校园内的创新创业教育势必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难以实现育人效果。且对于成果转化而言,高校并未具备完全成熟的成果转化应用链。[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三全育人要求,“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就全员育人而言,学校管理干部、专业课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情况良好,形成了多方联动的创新创业教育校园氛围。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新型学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应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现有成绩下,进一步围绕如何发掘、应用社会资源办教育以及如何进一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和行动力方面开展理论研究和教育教学工作。
高校创业教育如火如荼,但重数量轻质量、重规模轻内涵的问题依然严重。缺乏富有特色与发展潜力的创业教育开展路径。思想认识不到位和功利性思维,是创业教育数量与质量失衡的主要原因。[6]高校需要通过正确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特别是树立广义的创业教育观等路径来逐步完善。[7]同时,需要继续在政策落地上下工夫,在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完善创新创业支持和保障体系等方面加大投入。
高校兼具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双重使命。当前我国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不深入、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是制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问题。[1]高校应广泛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应用研究,特别是开展与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较早较成熟的国外高校的比较研究,为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科学高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支持。
创新创业教育应与专业教育融合开展,发挥协同育人作用。各类型高校有着不同的专业类别,专业性各有不同。但任何专业类别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都不可能独立于专业教育之外开展。另一方面,在国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下,专业教育也不可能不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中来。对于医学院校而言,卓越医学人才培养要求学生着重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有理论和现实依据,应大力发挥专业教育协同育人功能。
医学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清醒和客观地认识自身的特点,从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基础建设入手,只有文化才是可以传承和发扬的。文化对于教育等其他工作的作用是基础性的和根本性的。创客文化是一种以创新性和个性化为内核、以技术创新为原生动力、以草根性的“DIY”精神为基础内容、以开放共享为人文价值观的亚文化。创客文化的发展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8]